于华荣
(山东中医药大学体育艺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355)
高等院校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探析①
于华荣
(山东中医药大学体育艺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355)
大学生的体质和体能等均呈下降趋势,目前高校中实施较为普遍的公共体育课授课方式使得学生的运动技能有一定的掌握,但是却无法达到促进学生体质发展的效果。本研究提出高校运动处方教学的新模式,构建了高等院校运动处方新模式的理论框架,并且从课程、高校师资力量、高校软硬件设施等方面分析了实施该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高等院校 运动处方 教学模式 研究
据《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和健康调研报告》显示,学生体能状况的速度、耐力、力量、爆发力和柔韧素质均呈下降趋势。适宜的运动处方能够针对性的解决学生体质中存在的不足,改善目前大学生出现的体质下降问题。本研究从运动处方教学的新模式出发探讨高校体育课实施该模式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促进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以期促进我国大学生的体质健康。
大部分的高校在制订教学大纲、计划实施和教学内容分配时,采用了“一刀切”的方式。在教学上机械的按照教学大纲、计划内容来进行,体现不出因材施教和针对性的教学,这样学生在运动手段和方法的选择、运动量与运动强度安排的科学性方面、预防和处理运动损伤事故的能力方面、运动中自我保护或互相帮助的能力方面都存在种种问题,从而遏制了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从而使他们的体质更差。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足,学生出现了排斥体育课的负面情绪。在体育课程的评价方式上过于注重运动技能的提高,从而忽视了学生体能的发展和身体形态的改变。而且授课方式一般采用大班授课,教课的整个过程教师过分的强调掌握某种运动技能,例如教师在讲课时经常强调的是动作的规范性和协调性等等。
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尽管也把增强体质列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但是其内容体系仍然是把学习和掌握竞技运动技术当成主要目标,致使大纲的目标与内容不配套,增强体质只是徒有虚名。[3]因此,对这种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是目前学术界和教育界研究较多较为深入的热点问题,而且也有大量的实践表明此种教学模式是成功的。本文将从理论上论证该模式在高校中应用的价值。
图1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由于研究者的研究领域不同,其为运动处方所下的定义也有所不同。本研究采用杨静宜在《运动处方》一书中对运动处方的定义,他指出:“由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以及体育教师、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私人健身教练等,根据患者或体育健身者的年龄、性别、一般医学检查、康复医学检查、运动试验、身体素质或体适能测试等结果,按其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身体素质以及心血管、运动器官的功能状况,结合主客观条件,用处方的形式制定对患者或体育健身者适合的运动内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频率,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以达到科学地、有计划地进行康复治疗或预防健身的目的。”[2]这一概念明确了运动处方的制定者、处方对象、依据、内容和目的等,强调了应以处方对象为中心,制定具有个性化的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教学顾名思义即为采用运动处方的形式进行体育课的教学,是指教师依据学生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身体形态等几个方面的健康情况制定的针对性很强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这种授课方式能够充分的结合学生体质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体质水平。同时不同的课程内容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娱乐、学习和锻炼身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1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概念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是指根据学生的需要,按照体质测试的实际健康状况。身体机能和技术水平,运用科学原理,以处方的形式所制订的量化的运动方案,包括体育课课程内容的设置、评价,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竞赛等学校体育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是一种具有较强研究特点的学校体育工作方式。学校应该注意在实施运动处方的过程中不要刻意片面的追求学生的成绩,以至于忽视了学生体质的发展,同时教师要做到能够综合运动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运动处方达到更好的效果。该模式对学生身体锻炼的针对性强,学生的健身运动效果能够及时的反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3.2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包括学校、教师、和运动处方三个方面。运动处方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运动处方,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深化研究领域,例如大学生常见的肥胖运动处方的课题研究。包括运动处方的制定、实施和调整。整个过程是在老师的指导之下进行处方的制定,然后以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实施,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再次进行体质测试,分析结果微调处方。具体过程见图1。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体质水平,保证体育课的教学效果。首先,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身体素质、形态和机能方面的问题,教师在进行运动处方课之前,必须要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发现学生体质上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结果制定出科学性、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学生根据此处方制定的运动量、运动项目等进行身体锻炼,将能够达到健身、治疗、预防疾病和康复的效果。其次,此模式是培养广大教师科学有效工作的一种模式。运动处方的制定和调整是一个非常复杂、专业的过程,这需要教师掌握大量的专业学科内容,例如体质测试仪器的使用、处方运动量的科学计算、运动项目的合理组合使用以及统计学处理等,同时教师还需要灵活的运用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完成预定的处方目标。
3.2.1 学校体育工作的可行性
学校体育工作包括学生的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竞赛。体育课是实施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运动处方的内容包括运动量、运动项目、注意事项和运动处方的调整。(1)运动处方的运动项目一般为持续时间较长的周期性的有氧活动,例如慢跑、步行、有氧舞蹈、跳绳、爬楼梯、游泳以及某些综合性的有氧活动如太极拳、舞剑等,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运动方式,可行性比较强。(2)课外体育活动,目前学校实施的方式多为开展不同性质不同项目的比赛来促进学生参加比赛,参加体育锻炼。运动处方可以借助阳光体育这一平台来推行实施,通过设置一些趣味性质的比赛来提高学生对运动处方的认识程度,积极地配合体育课的处方实施,尽快达到运动处方的预定目标。
3.2.2 高校师资力量
高校体育教师学历水平大多为硕士学历,专业基本为体育教育训练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拥有大量的体育学科的知识储备,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具备较高的专项运动技能水平。运动处方的制定实施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容易掌握和操作的。运动处方模式的应用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发挥他们才能的广阔空间。
3.2.3 高校的软硬件支持
高校体育教育的新模式的推行需要高效软件和硬件的支持,软件支持包括学校财力的保证、政策的保障等。硬件的支持包括场地、设施等的配备保证等。旧的教学模式也必须要有这些条件的支持,在原来的基础上,学校在对教学指导思想的改变的同时相应的提供改善软件和硬件的支持。
是一种相对较新颖的教学模式,能够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健康状况,值得推广使用。
该模式将能够发现高等院校大学生中的较为普遍综合的体质问题,学校体育教育的主管部门可以以此为研究的入手点,展开深入的课题研究,例如大学生 的肥胖问题已经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在学术界也有大量的相关研究,学校制定出针对此类人群的运动处方,对他们进行跟踪和监督研究,在该领域内定将取得较大的成果,具有极大的价值。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制定出的运动处方才能够继续的推广到社会。
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同时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在这种三维健康的观念的启示之下,未来应该继续深入研究三维健康运动处方的教学新模式。这种三维健康的运动处方能够同时发现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的问题,并通过处方的实施提高三方面的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凌月红.体育健康教育与运动处方[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6.
[2]杨静宜,徐峻华.运动处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3]林诗娟.论健身课的特点[J].体育学刊,1998.
[4]田继宗,石雷.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学刊,2001(1).
G807
A
2095-2813(2012)08(c)-0046-02
于华荣(1968,10-),女,山东烟台人,现为山东中医药大学体育艺术学院院长,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公共体育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