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 410128;2 农业部多熟制作物栽培与耕作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128)
2012-01-20
郑华斌(1982—),男,湖南永州人,博士研究生,Email:zhhb107@126.com。*通信作者,Email:hh863@126.com。
“十二五”国家公益性行为(农业)科研专项(201103001)。
稻—野鸭复合生态种养技术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
郑华斌1,2,扈婷1,2,陈杨1,2,黄璜1,2*
(1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 410128;2 农业部多熟制作物栽培与耕作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128)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将经济效益更好的野鸭品种“绿头野鸭”代替普通家鸭的一种新型种养技术,即稻-野鸭复合生态种养技术。与单一水稻种植对比,采用该技术能促进分蘖早发和根系生长发育,提高了9.04%的水稻产量,增加了近6倍的单位面积利润,提高了36%的产投比。通过稻-野鸭复合生态种养技术,可在保证水稻生产的前提下显著提高稻田经济效益,调动稻农积极性。
水稻;种植;产量; 野鸭; 经济效益; 生态种养技术
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技术在我国已有近800年的历史,前人[1~11]对该技术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报道,在防虫、除草、抗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保证稻米品质等方面达成了共识。通过分析常规稻鸭共育技术与单一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前人[6,12~15]研究认为与单一种稻相比,稻鸭共育水稻产量增减不大,但稻米品质明显改善。加上养鸭收入,其经济效益增加2 000~4 500元/hm2。然现有的稻鸭共育生态技术所能获得的经济效应已到达最大值,对比现有稻田种植蔬菜和水果(如葡萄等[16])的经济效益相差甚远,农民已逐渐放弃采用该技术。为此,本文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了将经济效益更好的野鸭品种“绿头野鸭”代替普通家鸭的一种新型稻田复合生态种养技术,即稻-野鸭生态种养技术,以期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开辟一项新的技术。
绿头野鸭[17]是一种适应性强、食性广、耐粗饲、容易饲养的特禽。在良好的营养与饲养管理下,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率高,60~70日龄体重可达到1.3 kg的上市体重,肉料比为1∶3。肉质鲜嫩,富含营养,胸腿肌肉丰富,肌纤维细,清香滑嫩,野香味浓,特别是没有家鸭那样令人不愉快的腥骚味。普遍认为绿头野鸭加工成食品后味道鲜美,而且具有良好的滋补药用价值,一年四季均可食用。绿头野鸭养殖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养禽业的新途径以及出口创汇的新产品。
1.1 试验地点与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1年早稻季进行,设在浏阳市北盛镇乌龙社区肥力均匀的稻田自然丘块上。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18℃,≥10℃的活动积温5 000~5 500℃,无霜期260~320 d,年降雨量1 200~1 500 mm,前茬作物为水稻。土壤类型为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红黄泥水稻土,土壤有机质33.51 g/kg,全氮1.52 g/kg,全磷0.94 g/kg,全钾12.68 g/kg,速效氮130.12 mg/kg,速效磷30.78 mg/kg,速效钾134.71 mg/kg。
早稻品种为湘早籼13号,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提供;野鸭品种为绿头野鸭。
1.2 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两个处理,即稻-野鸭复合生态种养技术(T1)和对照处理(T0),3次重复。
稻-野鸭复合生态种养技术(T1): 前茬作物为水稻,不灌水不浸泡,肥料撒施在板田上,采用起垄机直接在板田上起垄,垄的规格为1.2 m宽,高30 cm,实现肥料集中深施。水稻移栽参照黄璜等人的水稻梯式栽培方法[18],每垄移栽6行水稻,株距为20 cm,移栽后采取垄沟蓄水、垄上为半旱式浸润灌溉。水稻移栽7 d后施返青肥,移栽15 d后放15~20日龄的野鸭。试验小区面积为330 m2,每小区放10只鸭(放鸭数量以300只/hm2为标准),水稻齐穗期收野鸭。野鸭放养期间根据田间饵料情况酌情补饲料。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间不施农药和除草剂,水稻生长后期不再追肥。
对照处理(T0):按照农民常规模式进行水稻种植,株行距为20 cm×20 cm,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间根据田间病虫害情况打农药(早稻一般为3次),喷除草剂,早稻在移栽7 d后追N肥。
3月25日播种,4月30日移栽,7月23日收获。
1.3 测定指标
1.3.1 水稻测产
选取长势均匀的区域,约5 m2进行水稻产量的测定。水稻成熟期各小区5点取样考查水稻有效穗数、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空壳数、千粒重。
1.3.2 土壤温度测定
采用土壤温度记录仪(杭州泽大仪器)进行自动记录,记录间隔为15 min,测量深度为5 cm。
1.3.3 水稻分蘖动态
每个小区选取长势均匀的水稻植株10株,每隔3~5 d观测1次。
1.3.4 经济效益分析[19]
即财务分析,指从农户自身利益出发,用市场价格计算农户的经济收支状况。财务成本包括直接生产成本、间接生产成本。直接生产成本包括: 野鸭苗及饲料、种子、化肥、农药等购买费用,以及机耕、劳力等其它直接生产成本。间接生产成本包括:小农具购置修理费、土地承包费、管理费等。
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采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处理和SPSS 11.0进行数据分析。
2.1 稻-野鸭复合生态种养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T1处理的产量要比T0高9.40%,但差异不显著。从产量构成来看,每穗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和收获指数两处理间均未达到5%的显著水平,从而可以得知,采用稻-野鸭复合生态种养技术不会造成水稻产量的降低,反而会略有增加。
表1 早稻产量与产量构成
2.2 稻-野鸭复合生态种养技术下水稻分蘖动态
T1处理在移栽后30~33 d,群体苗数达到最高,为409.4万苗/hm2,而T0处理在移栽后30 d,群体苗数还在不断增加,移栽33 d后,达419.4万苗/ hm2。T1处理分蘖的早发也为水稻增产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3 稻-野鸭复合生态种养技术下土壤温度变化
5 cm土壤温度随着大气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但不同处理对极端温度天气事件的响应则不一致(图1、图2)。由图1可知,移栽后28~33 d,45~50 d,58~68 d,都发生高温天气事件,大气平均温度在35℃以上,并持续3 d以上。与T0相比,垄作栽培处理的土壤温度低1~5℃,且土壤温度增温或降温较为平缓,振幅为0~5℃,但CK的土壤温度变化则较为剧烈,振幅为0~8℃。而由图2可知,两个处理的土壤最低温度则变化较小,随大气温度的剧烈变化较小,表现较为平稳。因此,与T0比较,T1处理能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土壤温度环境,加之采用半旱式浸润式灌溉,提高了土壤的含氧量,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发育,从而为水稻获得较高产量打下基础。
图1 不同处理下最高土壤温度的变化Figure 1 Change of max soil temperature on different treatment
图2 不同处理下最低土壤温度的变化Figure 2 Change of min soil temperature on different treatment
2.4 稻-野鸭复合生态种养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
稻田养鸭同时遵循了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收获鸭的同时,稻谷也得到增产。由表2可知,从投入方面看,T1的经济投入为12 933.58元/hm2,其中购买野鸭苗和饲料、鸭棚及配套设施占总投入的27.8%,劳动力占总投入的40.7%;T0的经济投入为9 035.01元/hm2,其中农药和劳动力投入占总投入的54.8%。T1增加的投入主要是用于购买野鸭苗和饲料、鸭棚及配套设施及所用的劳动力。从产出方面看,T1的产出值为19 921.00元/hm2,野鸭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4.7%;而T0的产出只有稻谷,为10 070.00元/hm2。从利润上看,T1的纯利润为7 187.42元,是T0(1 234.99元)的近6倍,T1高的纯利润大部分来自于野鸭。从产投比上看,T1处理每投入1.00元就可以产出1.54元的产品,而T0处理只有1.11元。与常规稻鸭生态种养相比,T1处理的纯利润是常规稻鸭生态种养技术纯利润的3倍,产出比也要比常规稻鸭生态种养技术高出将近30.0%。
表2 稻-野鸭复合生态种养技术经济效益分析(元/hm2)
注:劳动力包括牧鸭、围栏和田间管理等;防护设施包括尼龙网和鸭棚;稻谷价格1.90元/kg;工人工资50.00元/d;成野鸭(批发)价格30.00元/kg。
3.1 技术的推广应用前景
要解决粮食生产的效益问题,无论是政策、技术方面,还是投入方面,都难有可操作的办法。如吴晨[21]指出国家实行6年的粮食补贴政策,并未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对提高农民收入和稳定粮食生产作用不大。从技术角度分析,唯有种养结合可破解我国大宗农产品生产的效益问题,这是因为对于种植业,附带的养殖业不仅减少了种植业的成本(如通过养殖家禽捕食害虫减少农药施用次数与数量),而且作为养殖业的副业还可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对于养殖业,依托种植业进行,同样可减少饲料成本(如通过养殖家禽捕食害虫减少饲料)和集中养殖的防疫风险。
多年的常规稻鸭技术研究推广和实际情况[14~16]表明,饲养普通家鸭已无法提高农民使用该技术的积极性,虽然该技术相对于单一水稻种植仍然是增产增收,但其增产增收的“量”已逐渐被其他产业(如种植葡萄等水果)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利好所冲淡和取代。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由于耕地减少、人口增长的刚性需求,同时由于刚性的自然条件约束和较频繁的自然灾害影响,我国的粮食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已面临严峻挑战。粮食生产的首要问题是效益问题。与单一水稻种植对比,采用稻-野鸭复合生态种养技术能促进水稻分蘖早发和根系生长发育,提高了9.04%的水稻产量,增加了近6倍的单位面积利润和提高了36.0%的产投比,可在保证水稻生产的前提下显著提高稻田经济效益,调动稻农积极性,意义深远。
3.2 饲养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
(1) 由于绿头野鸭仍保持着野鸭的习性,80~100日龄的绿头野鸭具有一定的飞行能力,每次能飞行50~100 m远,给群体饲养野鸭带来一定的困难。传统的处理办法是采用烙铁对幼龄绿头野鸭翅膀进行烫烙,使其一边翅膀形成残疾,从而不能飞行。另一种就是采用剪刀对30~50日龄绿头野鸭翅膀进行修剪。修剪过程中,只修剪一边翅膀即可。
(2) 与普通家鸭相比,绿头野鸭比较敏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大多情况下都有一些过激的行为,进而影响进食和生长发育。因此,需要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野外放养时要提防犬类和黄鼠狼的骚扰,如晚上收回鸭圈后,应做好防范家鼠的措施。
[1] 甘德欣.稻鸭共栖免耕减排甲烷机制及综合效益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 2003.44-46.
[2] 禹盛苗,金千瑜,欧阳由男,等.稻鸭共育对稻田杂草和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效应[J].中国生物防治,2004,20(2):99-102.
[3] 甄若宏,王强盛,张卫建,等.稻鸭共作对稻田主要病、虫、草的生态控制效应[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7,30(2):60-64.
[4] 刘小燕,杨治平,黄 璜,等.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二化螟发生规律的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28(1):70-74.
[5] 杨治平,刘小燕,黄 磺,等.稻田育鸭对稻鸭复合系统中病、虫、草害及蜘蛛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4,24(12):2756-2760.
[6] 魏守辉,强 胜,马 波,等.长期稻鸭共作对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6,30(1):9-16.
[7] 徐德利,高金成.连云港市稻鸭共作高效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初探[J].作物杂志,2005,(4):74-94.
[8] 汤颢军,曹凑贵,张似松,等.稻鸭共育体系多因素正交旋转回归试验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1):99-104.
[9] Zhang JE, Ouyang Y, Huang ZX. Characterization of Nitrous Oxide emission from a rice-duck farming system in south China[J].Arch Environ Contam Toxicol,2008,54:167-172.
[10]Li CF,Cao CG,Wang JP. Nitrogen losses from integrated rice-duck and rice-fish ecosystems in southern China[J]. Plant Soil, 2008, 307:207-217.
[11]汪金平,曹凑贵,金 晖,等.稻鸭共生对稻田水生生物群落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0):2001-2008.
[12]章家恩,陆敬雄,张光辉,等.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的功能与效益分析[J].生态科学, 2002,21(1): 6-10[13]黄 梅,黄 璜,甘德欣.晚稻免耕抛秧养鸭技术应用[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9(3): 207-210.
[14]官道义.闽北单季稻田稻鸭共育效果初报[J].上海农业科技, 2005, (4): 56- 57.
[15]邓强辉,潘晓华,吴建富,等.稻鸭共育生态效应及经济效益[J].生态学杂志,2007,26(4):582-586.
[16]种植葡萄投资及效益分析[EB/OL]. http://wenku.baidu. com/view/a74504e819e8b8f67c1cb9c2. html.
[17]野鸭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91371. htm.
[18]黄 璜,郑华斌,傅志强,等.水稻梯式栽培技术:中国, ZL 2010 1 0233986.9[P]. 2011-06-29.
[19]向平安,黄 璜,黄 梅,等.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减排甲烷的研究及经济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5): 968-975.
[20]沈建凯,黄 璜,傅志强,等.规模化稻鸭生产对早稻病虫害变化规律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作物研究,2009,23(3): 161-165.
[21]吴 晨.制度变迁视角下的粮食直补政策及其绩效——基于13个粮食主产省(2004~2009)面板数据分析[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1,24(3):52-27.
AnalysisofGrainYield&EconomicBenefitsofRice-mallardComplexEcosysteminPaddyField
(1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Multi-cropping Cultivation and Farming System,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Changsha , Hunan 410128, China)
The paper summarizes previous researches, presents a new type of complex ecological planting and breeding technology with more economic benefits of mallard displace of duck. Compared with single rice cultivation, it promoted early onset of tillers and rice root growth & development,increased rice yield by 9.04%,which was nearly 6 times profit per unit area and more than 36% on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VCR). Rice-mallard complex ecological planting and breeding technology made a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on improving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rice field and mobilizing the enthusiasm of rice farmers in the premise of ensuring rice production.
Rice; Cultivation; Yield; Mallard; Economic benefits; Ecological planting and breeding technology
S511.048
A
1001-5280(2012)02-0127-04
10.3969/j.issn.1001-5280.2012.02.05
责任编辑:黄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