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理论下的运动素质解读

2012-11-06 03:51仇乃民李少丹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相克灵敏耐力

仇乃民 李少丹

(江苏省盐城工学院 体育部,江苏 盐城 224003)

“五行”理论下的运动素质解读

仇乃民 李少丹

(江苏省盐城工学院 体育部,江苏 盐城 224003)

通过五行理论对运动素质之间关系的解读,我们初步发现运动素质之间的相生、相克、相乘和相侮的动态性关系,进一步理解了运动素质体系的多样性和整体性,并深刻说明运动训练中运动素质的非线性、主体性、自主性和控制性。希望本文能为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训练实践提供或多或少的启示与帮助。

五行理论;运动素质;相侮

1 五行理论的内涵及其特性

1.1五行理论的内涵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产物。“五行”最早见于先秦经典著作。《尚书·洪范》云:“我闻在昔,鳃埋洪水,汩陈其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墙。润下作咸,炎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稿作”。说明了五行的内容及性质。可见五行是古人根据自然界事物的属性各不相同,分别将其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种类型,用来分析和研究各种事物之间相互联系。

五行理论主要有五大原理,其中以相生、相克基本原理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又以制化、相乘、相侮的原理来进一步说明事物的复杂变化。其中相生就是五行中的一行对另一行有生发、促进、推动的作用, 五行顺次而生,循环无尽,即木生火、火生上、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相克就是五行中的一行对另一行有克制、制约的作用,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理论认为,任何事物既有相生也有相克,如果只有相生而无相克,事物就不能维持正常的平衡,相反,如果只有相克而无相生,事物就无从发展深化。然而,万事万物不能总是相生,也不能总是相克,久制必有生,久克必有化,这就是五行的制化原理。万事万物正是以制化关系才得以存在、调节的。五行理论除上述原理外,还有乘侮原理。所谓乘,即是乘袭、侵袭的意思;所谓侮,就是恃强凌弱。例如:金本克木,木本克土,但当木气亢盛,土所虚衰,金不能对木加以克制时亢盛的木不仅要乘土虚而制之,而且同时还会反过来侮金。相乘相侮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常现象,是五行间正常失去正常协调的表现。

1.2五行理论的特性

1.2.1 五行的动态性

“五行”之所以称作“行”,就是有动的意义。《尚书·洪范》孔颖达疏:“谓之行者,若在天则五气流行,在地世所行用也。”《白虎通·五行》:“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所以《素问·五运行大论》也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又《六节藏象论》:“五运之始,如环无端。”而由此可知, “五行”意味着物质运动,五行无时不处于循环变化之中。五行的动态性,已成为一种学术共识。

1.2.2 五行互藏的多样性

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说:“知五之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所谓五者之中有互藏者,如木之有津,木中有水也;土之有泉,土中有水也;金之有液,金中有水也;火之溶物,火中有火也……火之互藏,木钻之而见,金击之而见,石凿之而见;惟水中有火,人多不知,而油能生火,酒能生火,雨大生雷,湿多成热,皆是也……。”他认为:五行之中,复有五行,五行之中,各见五行。这就是所谓的五行互藏。正是因为五行的不纯粹性,于是形成事物的多样性。

1.2.3 五行的主体性

在五行中,土的位置非常重要。董仲舒极为重视“土”,在《春秋繁露》中指出:“土者,五行之主也”,“天之股肱也”。“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又日:“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之序”。从阴阳来看,五行是阴阳所化生,五行可分为火与水、金与木两对阴阳,而“土”则是“阴阳”之间的关系中介。因而“土”在五行中位置是基础,是关键,处于中心位置。

1.2.4 五行中自生与反生的自主性

五行中每一元素都有“自生”与“反生”作用[1]。“自生”作用是指“从外界吸收有用物质,转化为能量,维持自身功能的过程。”任何生物系统都具有“自生”作用,因为只有在自身能量充足、完备的情况下,才能向外界提供能量和接受外来能量,一旦某系统(元素)的“自生”能力丧失,则它对其它系统的作用和其它系统对它的作用都无法完成。 而“反生” 作用是指“我生”的一方对其“生我”的一方的促进、助长、资生的作用。但在通常情况下,反生则是次要的能量传递,相生则是主要的能量传递,两者既有作用方向的差别,又有量的不同。

1.2.5 五行多元构式的控制性

水生木,水为父母,木为子女,生多了同类相残的问题如何解决?有人对五行说中生克乘侮的调节问题表现出担忧。著名专家庞横回答说: “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水在生木的同时又克火,既抑制自己的无限繁衍,也抑制了子之生孙,从而保持了生态平衡[2]”。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研究五行时,他也认为在相制原理中,特定的毁灭过程被某种行所“控制”[3]。例如,木灭(胜)土,但金控制其过程;金灭(胜)木,但火控制其过程;火灭(胜)金,但水控制其过程;土灭(胜)水,但木控制其过程。相化原理同时依赖着相灭(胜)序和相生序,指的是由一种过程来相化另一种变化过程,而这种过程产生出更多的基质,而且产生新基质的速度比被初级过程毁灭的更快,即有木灭(胜)土,但火相化这一过程;火灭(胜)金,但土相化这一过程;土灭(胜)水,但金相化这一过程;金灭(胜)木,但水相化这一过程;水灭(胜)火,但木相化这一过程。

1.2.6 五行之间的非线性

五行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具体是通过系统内部和外部都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反馈环”特别是那种自耦合、自缠绕的反馈来实现。即五行之间非线性是通过五行的“反馈环”即生、克、乘、侮关系实现的。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互转化又相互制约正是五行之间非线性表现[4]。同时,五行之间的非线性系统不满足叠加原理,而是整体作用大于部分之和,并产生系统动态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尺度性。

1.2.7 五行之间的整体性

五行系统是一个整体, 五行之间是通过不同的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相生又相克,相乘又相侮,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互转化又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相反相成彼此联系突现事物功能的整体新质。五行理论通过对部分的分析而达到对整体的理解,并在整体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分析部分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达到更深层次上的整体认识。

2 五行理论下的运动素质体系解读

2.1运动素质的“五行”模型的建立

运动素质是指人体运动时的机能能力,具体包括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机能的发展水平[5]。因此,从传统意义上来看,运动素质主要包括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五大运动素质。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每一种运动素质的特性与五行中的每一行特性都具有相似性,即柔韧是“木”具有一种的特性;速度(爆发性)是“火”具有一种特性;力量具有“土”的一种基础与核心的特性;耐力(坚硬或持)是“金”具有一种的特性;灵活(敏)是“水”具有一种的特性;因此,我们根据它们之间特性的相似性,我们建立起运动素质的“五行模型”(如图1),即柔韧(木)、速度(火)、力量(土)、耐力(金)、灵活(水)。根据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基本关系,各运动素质之间应具有以下的基本关系,即柔韧生速度、速度生力量、力量生耐力、耐力生灵敏;柔韧克力量、力量克灵敏、灵敏克速度、速度克耐力。

图1 运动素质“五行”模型图

2.2五行理论下的运动素质解读

2.2.1 五行理论下的运动素质的相生性

运动素质的相生性是指运动素质之间相互生成、相互发展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柔韧生速度、速度生力量、力量生耐力、耐力生灵敏(如图1)。运动素质之间的相生性,其实质就是我们通常所发现素质之间相互存在着正迁移。在运动训练的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发展柔韧有助于速度,如在跑训练中,加强步幅即髋关节等部位的柔韧,有助于跑速发展;反之,发展柔韧,有时需要速度如动力性柔韧练习。速度与力量是不可分离的,发展肌肉的收缩速度,有助于发展力量,发展力量促进速度的发展。在体能类耐力性项目训练中,力量训练有助于耐力发展已逐渐被认识;同样,在力量训练中,多次重复可提高发展力量。同时,有时发现耐力与灵敏也密不可分的。如一个运动员由于动力性力量的发展,促进该运动员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的发展。

2.2.2 五行理论下的运动素质的相克性

运动素质的相克性是指运动素质之间相互抑制、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图1,它们之间应是柔韧克力量、力量克灵敏、灵敏克速度、速度克耐力。同样,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许多素质之间发生的负迁移。我们经常发现速度好的运动员耐力差,耐力好的速度差;力量强的运动员柔韧性较差,柔韧性好的,力量性较弱;因此,常见举重运动员,灵活较差;技巧性运动员,力量较弱;绝对速度好的运动员有时灵敏性不好;而灵敏性好运动员速度不快。

2.2.3 五行理论下的运动素质的制化性

根据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研究五行时,他认为在相制原理中,特定的毁灭过程被某种行所“控制”和相化原理同时依赖着相灭(胜)序和相生序,指的是由一种过程来相化另一种变化过程,而这种过程产生出更多的基质,而且产生新基质的速度比被初级过程毁灭的更快的原理。在运动素质之间的相克和相生的过程中也可能存在着被其它素质所“控制”。因此在运动训练中,根据专项运动特点,具体分析各主要运动素质之间的关系,发现隐性因素,这可能是运动训练中很好一个切入点。

2.2.4 五行理论下的运动素质的相乘、相侮性

在运动训练的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柔韧非常好的运动员的力量和耐力都很差,而力量很好运动员他的柔韧不好,灵活性又差等情况的发生。我们从从五行理论相乘、相侮的原理来看,这主要是金(耐力)本克木(柔韧),木(柔韧)本克土(力量),但当木(柔韧)气亢盛,土(力量)所虚衰,金(耐力)不能对木(柔韧)加以克制时,亢盛的木(柔韧)不仅要乘土(力量)虚而制之,而且同时还会反过来侮金(耐力)的原因。然而在运动训练的实践中,如果发生以上的运动素质之间相乘、相侮的的现象,我们应该采用怎样方法呢?一般来说,从我国中医学理论来看主要有三种手段,即“泄”、 “添”和“补”,因此我们也可采用以上三种手段。

2.2.5 五行理论下的运动素质的动态性

运动素质之间相生又相克、相乘又相侮,同时又相互制化。因此各运动素质之间处于不断的动态发展之中。我们知道在许多运动项目既需要速度又需要耐力,既需要力量又需要柔韧。而它们之间某一方面的增长或提高也可能同时促进另一方面运动素质的增长或提高,但也许可能制约第三方面的发展等。如在中长跑运动中,我们既需要耐力也需要速度,既需要柔韧又需要力量。在力量发展的同时,速度也有可能得到了发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对耐力的发展也产生积极的影响。相反,有时旨在发展最大力量的训练计划,很可能对耐力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而专门用于发展有氧耐力能力的训练,可能阻碍力量和速度的发展,但也可能提高柔韧或灵活性等。因此,各大运动素质不断处于相对平衡的动态的状态之中。在运动训练实践过程中,应根据运动专项发展的需要不断合理的、动态的安排各大运动素质训练,使得运动素质体系不断符合运动专项发展的需要。

2.2.6 五行理论下的运动素质的多样性

通常我们认为运动素质分为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五大运动素质,然而在运动实践中,我们发现运动素质除了以上五大素质之外还有许多种类,这就是运动素质的多样性。如力量耐力、耐力力量、力量速度、速度力量、速度耐力、耐力速度、速度灵敏、灵敏速度、柔韧力量、力量柔韧等等。不同运动项目,不同运动素质之间不仅存在两种运动素质结合的特征,而且还可能存在三种、四种或更多种类运动素质结合的特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复合运动素质”。然而从五行理论的五行互藏理论来看,运动素质的复合或“复合运动素质”实质就是“五行之中,复有五行,五行之中,各见五行”。也就是力量之中有速度(爆发力),速度之中有力量(快速力量),力量之中有耐力(力量耐力),耐力之中有力量(耐力力量),速度之中有耐力(速度耐力),耐力之中有速度(耐力速度)等等。

2.2.7 五行理论下的运动素质的主体性

从五行中的各行位置来看,运动素质中力量素质应属“主”也。在运动实践中,力量素质的特征是一个人所能发挥的作用力的力值,肌肉力量是速度和耐力素质的基础,而速度和耐力是力量素质不同时间内的表现。它是贯穿于其它素质的本质。影响着耐力的增长,灵敏素质的发展和速度素质的提高等。没有一种运动项目能离开力量,不需要力量的运动项目是没有的。因此,力量素质被称为其它运动素质的基础[6],同时也是其他各素质发展的中介。因而,在各种运动项目训练中,都应把力量作为基本素质或重要素质来处理训练。力量性训练的重要性已逐渐被国内外教练员、运动员和运动专家们所认识和重视。

2.2.8 五行理论下的运动素质的自主性

根据五行理论中的“自生” 与“反生”作用,在运动训练的实践中,应根据各个专项的特点重点把握重点素质“自生”与“相生”的训练,同时也要顾及其他素质对其“反生”作用。如,在体能类速度性项目中,我们应主要抓住速度和柔韧训练,但不能忽视力量对速度的作用,特别在速度训练出现高原期不妨加强力量训练。这也许可能是我国短距离速度性项目运动员与国外运动员差距所在。同样,在体能类耐力性项目中,我们应主要抓住耐力与力量训练,但不能忽视灵活性对耐力的经济作用。

2.2.9 五行理论下的运动素质的非线性

五行之间生、克、乘、侮的“反馈环”关系体现了五行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因此,五行的非线性系统不满足叠加原理,而是整体作用大于或小于部分之和,并产生系统动态过程的多样性、临界性和多尺度性等非线性特征。“五行”模式下运动素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表现出来不是简单线性关系,而是各种各样非线性关系。在这样模式下因而产生了运动素质多样性,发展上的非平衡性、非同步性,也产生了运动训练中动态性、临界性和不确定性(多尺度性)等。在运动素质训练中,要深刻理解运动素质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专项运动素质并非是各种运动素质的简单加和。提高速度、力量或耐力任何一项、两项或三项的发展并不等于提高运动员整体运动素质的水平。专项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整体性质、功能是各种运动素质的性质、功能的非线性涌现。

2.2.10 五行理论下的运动素质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运动素质之间的重要特性,机体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运动素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机体某一部位、器官系统机能和某一运动素质的提高是建立在机体各个部位、器官系统机能和各种运动素质全面提高基础之上的。某一方面的发展或不足,势必促进或影响其它方面的发展。如力量素质的增强,同时也会有利于速度的发展;呼吸、循环系统不够强,也会影响速度和耐力的发展。在运动实践中,应根据专项的具体对各运动素质的总体要求,在各运动素质训练基础上实现整体素质的整合,从而实现部分涌现整体,整体大于部分。真正符合各专项运动的需要。

3 结论

五行理论是我国古代研究宇宙、自然、人体等的“关系”的科学。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充满了唯物论与朴素的辩证法,它和现代的复杂系统科学的研究不谋而合。通过五行理论对运动素质之间关系的解读,我们初步发现运动素质之间的相生、相克、相乘和相侮的动态性关系,进一步理解了运动素质体系的多样性和整体性,并深刻说明运动训练中运动素质的非线性、主体性、自主性和控制性。希望本文能为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训练实践提供或多或少的启示与帮助。

[1] 陈德成,王庆文,龙耕野. 试论五行学说的“自生”、“反生”作用[J]. 理论探讨,1990(2):1-2.

[2] 庞檏.五行漫说 [J].文史,1994(39):41.

[3] 陈忠,盛毅华.现代系统科学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45.

[4] 马前进,牛欣,王世民.五行学说的非线性动力学原理 [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7):71-74.

[5] 柴建设.再议身体素质与运动素质[J]. 体育科研,2002,23(2):31-32.

[6] 刘伟,李险峰,王军.初探运动素质的转移在运动实践中作用[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02(2):55-57.

TheAnalysisoftheMovementQualitiesundertheTheoryofthe“FiveElement”

Qiu Naimin,Li Shaodan

(P.E. Department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Yancheng, 224003,Jiangsu,China)

Analysis about the movement quality under the theory of the “Five Element” we have initially found that the dynamic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of mutual transformation,contradiction,acceleration and offset among movments qualities ,and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vement qualities of the diversity and integrity, and give insights into the movement qualities of sports training in the non-linear, subjectivity, autonomy and control. We hoped this paper can provide some helps for the training of coaches and athletes.

“Five Element” theory; movement qualities; relationship

G804.68

A

1672-1365(2012)03-0014-04

2011-12-31;

2012-02-01

仇乃民(1971-),男,江苏盐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

猜你喜欢
相克灵敏耐力
倍耐力原配世界最强动力超豪华SUV——全新阿斯顿·马丁DBX707
食物相克?没这回事儿
软梯训练法对提高散打运动员灵敏素质的研究
真假猫大作战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速度耐力训练的生物化学分析
吴灵敏:爱折腾的农场主
第十道 生相克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食物会“相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