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

2012-11-05 06:56:12杨巍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年22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人格

□文/杨巍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

中国《现代汉语词典》对幸福的解释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辞海》对幸福的解释是:“人们为理想奋斗过程中以及实现了预定目标和理想时感到满足的状况和体验”。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它是反映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和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他们主观体验如何和主观幸福感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本文旨在通过对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寻找大学生幸福感的培养策略,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使其健康成长,成为祖国未来事业的优秀接班人和建设者。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主观幸福感(简称SWB)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SWB由两个部分构成: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是指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对优势的愉快体验,是个体对生活的一个总体、概括评价。情感平衡包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但这两个维度并不具有必然的相关性,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变量。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的综合判断,作为认知因素,它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衡量SWB更有效的指标。

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交往因素。埃莫斯和迪勒尔对美国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以研究外向性和快乐的关系,结果发现,个性外向的人也就是好交际、合群、活跃的人,都说自己十分快乐和对生活很满意。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导致积极情感的增加,进而个体可以获得高幸福感。对于大学生而言,与同学之间的和谐关系,良好的恋爱关系,尤其是寝室室友的亲密关系都是对其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

2、生活环境因素。根据人们体验幸福感的信息来源不同,可将社会文化分为个人取向文化和集体取向文化。在大学校园中,学生主要生活在集体之中,集体本身的团结和和谐程度会对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平衡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在个人取向的文化中,个人较注重自身的主观体验,倾向于区分自己与他人,直接表达个人态度和内心感受的行为受到鼓励,和自我相关的情感如自尊,与SWB关系尤其紧密。而在集体取向的文化中,个体必须和外界社会规则保持一致,个人的主要目的不是区分自己与他人,而是与他人保持和谐一致,个人理想往往是所属群体的理想,个人的感觉、情绪、思想不被看作行为的决定因素、因而在集体取向的文化中,有关自我的情感取向对决定生活满意度显得不那么重要。

3、家庭环境对SWB的影响。家庭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他们的满意感或不幸福的感觉与他们所体会到的家庭气氛相关。家庭的稳定、成员间的相互关怀、没有明显的家庭矛盾是大学生总体满意度的预期因素。而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中双亲的包容、理解、鼓励子女独立发展对主观幸福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父母的过度干预、严厉的惩罚、溺爱会对主观幸福感起到消极的影响。

(二)主观因素

1、人格对SWB的影响。人格影响着人们处世的行为和态度,增加经历某种情境的可能性,不同的情境又引起SWB增加或减少。外倾者倾向于经历和体验积极生活事件,神经质者倾向于经历消极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反过来又对SWB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不能单独由人格来解释。因此,人格对SWB的影响超出了以积极或消极方式对生活事件做出反应的心理素质倾向,人格的影响也包括人的行为,它可以增加或减少奖励生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如,外向者对奖励信号敏感,其敏感性以积极情感的形式表达出来,促使外向者接近奖励刺激,由于社会情境相对于非社会情境更具有奖赏性,外向者的积极情感增加,也导致社会活动增加。

2、自我效能。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这种理论认为,即便人的行为没有对自己产生强化,但由于人对行为结果所能带来的功效产生期望,可能会主动性地进行那一活动。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取决于情境条件、以往的成败经验、同学和老师的言语劝说等因素,是大学生对自我潜能的直观判断,也是对自我价值的主观评价。自我效能感的强弱与主观幸福感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自我概念。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是与他们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自我概念的积极与否与主观幸福感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自我概念积极的大学生对待问题和压力会持有比较乐观的情绪,会积极地去解决问题和减轻压力;而自我概念比较消极的大学生往往会逃避问题和压力,缺乏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三、主观幸福感的培养策略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可以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主观因素

1、注重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1)准确认识自我,合理整合人格。引导学生知道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进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去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和气质。做自己气质、性格的主人。从自知之明到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气质和性格的自我悦纳过程。

(2)主动调控情绪,保持愉悦开朗的心境。利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主动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面对困难和压力的时候能够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

(3)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提高交际能力。目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已成为绝大多数,家庭的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节也比较严重,面对集体生活的挑战和父母的溺爱,大学生要努力培养自己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的胸襟,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氛围,产生健康的人格动力。

2、鼓励学生追求有意义的个人目标。目标理论把目标看作情感系统的重要参照标准。目标的确立与维持、靠近目标以及目标实现等使人感到存在的意义,并产生自我效能感、增强积极的情感。但目标的选择必须因人而异,目标的选择要符合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或与学生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应,才能真正提高主观幸福感,而且内在的价值目标比外在的目标更能激起人的主观幸福感。

3、倡导学生有意识地提高日常生活中的积极事件数量。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积极情感的出现频率比起强度更重要,主观幸福感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情感多于消极情感的基础上的。因此,尽可能地寻找机会体验愉快是一个重要的策略。具体可以通过提高日常生活中的积极体验的次数,或提高活动的多样性来达到。

(二)社会环境因素

1、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生活辅导。通过心理认知水平和情感控制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定恰当的期望值,从而把个体主观幸福感与个体实际结合起来。

2、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满足大学生的多种心理需求。尽可能多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阔视野,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求职、社会交往、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创设大学生生活的良好情境,环境育人,从而为其对生活的主观认识达到一个希望的水平。

3、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发挥班集体积极的社会支持作用。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增加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对于大学生来讲,班集体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社会群体,对内向性格的学生引导其进行主动的人际交往,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其融入集体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幸福体验,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不仅仅会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可以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1]陈姝娟,周爱保.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3.

[2]Diener E.Subject Wel 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

[3]张晓东.心理教育是幸福教育[J].教育探索,2002.5.

[4]Jennifer G.La Guardia.RichardM.et al.Within-person Variationin security of at tachment:ASel 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on Attachment,Need Ful-fi l lment.and Wel l-being[J].jour-nal of Personal ity and SocialPsychology,2000.3.

[5]郑雪,严标宾,邱林.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J].心理学谈心,2001.4.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人格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10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38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英语文摘(2020年11期)2020-02-06 08:53:32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2:06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4
幸福感
小说月刊(2014年7期)2014-04-18 1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