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端海洋旅游发展思路与对策探析

2012-11-05 02:59:34秦诗立
海洋经济 2012年5期
关键词:高端浙江海洋

秦诗立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2)

1 高端海洋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高端旅游是大众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新型旅游形式,对旅游实体经济的带动作用较强。高端旅游通常有四大特征:一是产品的高端化,指旅游产品并非仅是高价、奢侈品,而是特色性的产品,如徒步探奇寻幽之旅、背包探秘之旅等。特色、个性是高端旅游产品的标志。二是消费的理性化,指游客为理性的有品位消费者,客人能据自己的财力、爱好、需求、承受力,有针对性地选择旅游产品,同时更注重旅游过程的新鲜感、体验性和高品质。三是生产的专业化,指旅游产品需由对旅游市场需求、旅游产品特色有较高把握力的专业化技术人才来设计,尤其是登山、探险、狩猎等高端特种旅游。四是旅游产品的品牌化,指旅游目的地、旅游销售商不仅要打造出高端旅游产品,还要树立高端旅游服务的形象,创造高端旅游品牌。

高端旅游是中国旅游结构调整、产业升级重要方向。国内对高端旅游研究较少。喻学才、王建民[1]对高端旅游的基准与标准进行了探讨,李佳、蔡红[2]对中国高端旅游市场的定位与开发策略进行了概述,张扬[3]、丁金胜[4]等分别对海南岛、青岛等地的高端旅游发展思路与对策进行了研究。政府规划层面,目前仅北京2011年底出台了关于鼓励开发北京高端旅游资源的《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浙江仅在“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依托中心城市和旅游度假区,有序发展高尔夫旅游,积极探索发展邮轮旅游、游艇旅游,开发建设一批高端休闲旅游产品”。

海洋旅游,也称滨海旅游,指以海洋资源为基础的包括观光、度假和特种旅游的各类旅游形式的总称。海洋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主增长点,已占旅游经济半壁江山。目前,国内对海洋旅游研究集中在资源开发与指导性政策建议,如重在沿海省市海洋旅游的开发思路、任务探讨,如张廷、位寄和久[5],江海旭、李悦铮[6]对浙江省海洋旅游资源如何开发提出了若干建议,而与高端旅游相结合的研究较为缺乏。

高端海洋旅游是海洋旅游的新型形式,除具有高端旅游的“四大特征”外,还因其独特的“3S” 特色——温暖阳光(sun)、碧蓝大海(sea)和舒适沙滩(sand),以及“3N”特质——去大自然(nature)让自己处于大自然和谐完美的怀恋(nostalgia)中,使精神融入人间天堂(nirvana),而成为国内外高端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已形成了地中海、加勒比海、东南亚沿海等著名高端海洋旅游胜地。

2 发展高端海洋旅游为浙江顺势之举

浙江尚无省级层面的海洋旅游规划,对海洋旅游发展的形态、路径等选择还较模糊。目前研究多着重于海洋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可持续模式,如张廷、位寄和久[5];或海洋旅游业的空间重构,如马丽卿[7];或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如周国忠[8]等,而缺少对浙江海洋旅游发展的基本理念、战略方向等的研究。特别是对为什么要发展,以及如何发展高端海洋旅游等还缺相关研究。实际上,从旅游业态的演变、旅游发展的潮流、生活品质的提升等视角来看,发展高端海洋旅游已成为浙江的顺势之举。

2.1 是顺应旅游业态发展态势的需要

旅游业态是对旅游行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特色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描述。初级形态旅游业以观光、游乐为核心,相关产业独立。随着旅游市场成熟和扩大,形成观光、游乐、休闲、美食、商务等多元化复合型产业形态,此为二级形态。三级形态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形成多要素、多层面的产业一体化形态。目前,浙江旅游整体上处于调整阶段,观光旅游形态仍广泛存在,二级旅游形态在杭州、舟山、宁波、绍兴、象山等市县积极发展,并正向三级形态过渡。在多元化和一体化形态中,体验化旅游业将是主形态,而高端海洋旅游正是以度假旅游和生命体验为核心。从地中海、加勒比海等经验来看,高端海洋业发展有着巨大潜力。

2.2 是顺应海洋旅游业发展潮流的需要

海洋旅游以其“3S”为特色,但随着参与式、体验化旅游形态的兴起,“3N“正成为海洋旅游热点。海洋旅游潮流的演变,为浙江等亚热带地区的海洋旅游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也要求浙江在追求“3S”同时,更注重“3N”追求,以弥补阳光、水质等的相对不足。而“3N”多为高端产品,这要求浙江坚持高起点,优先发展高端海洋旅游。

2.3 是顺应海洋旅游发展特征的需要

相对陆上旅游,海洋旅游的城市依托较差,多需建度假村,或由度假村构成的旅游城镇,需在旅游基础设施、防御海洋灾害上投入较大。这要求海洋旅游需着力高端产品开发,提高附加值,来获得投资收益。同时,目前中国海洋旅游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浙江着力开发高端产品,可积极抢占制高点,创造海洋旅游兴奋点;可通过高端产品开发促进中低档产品开发,通过高位市场进入带动大众市场发展。

2.4 是顺应旅客高新服务需求的需要

浙江区位条件具有优势,海洋旅游第一客源为长三角地区,第二客源为国内其他省市和日、韩、东南亚等洲际国家,第三客源为欧美。长三角是中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已形成庞大“有闲阶层”,其对旅游产品的选择正向高端转变。开发有特色、新鲜的高端产品,提供高质量服务,既是吸引长三角高端客源的需要,也是发挥浙江独特海洋文化和景观资源、吸引其他客源的需要。

3 浙江发展高端海洋旅游的基础与条件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把海洋旅游作为战略产业,浙江发展高端海洋旅游对中国海洋经济,特别是海洋旅游发展有着重要示范意义。但也需妥善处理好发展面临的制约。

3.1 浙江海洋旅游资源丰富,优势独特

浙江海洋旅游资源单体占全省37%,优良级单体占全省39%,资源类型齐全,空间分布呈大分散、小集中格局。相对其他省份,浙江海洋旅游资源优势显著:岛屿和岛群众多、类型多样,开发条件较好;海鲜美食资源丰富,宗教文化、渔民文化、外贸文化积淀深厚,且为活文化;有世界级大港——宁波—舟山港、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世界四大渔场之一——舟山渔场、世界海洋生物保护圈——南麂列岛等海洋资源,可开发出系列独特旅游产品。

3.2 海洋旅游经济基础较好,支撑完善

2010年,浙江海洋旅游收入达1 650亿元,为浙江海洋经济支柱产业。随着舟山大陆连岛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等交通条件不断完善,及凤凰岛度假村等高星级饭店建成,海洋旅游的进入性和接待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全省基本形成了以沿海城镇为依托,以国家和省级海洋旅游功能区为支撑的旅游体系;形成了普陀山“金三角”、舟山沙雕节、象山开渔节等知名品牌。

表1 浙江省沿海城市旅游资源单体等级表Tab.1 Tourism resources monomer grade table in coastal city of Zhejiang province

3.3 海洋旅游受多方重视,发展环境宽松优越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明确海洋旅游为海洋服务业重点,提出要“开发邮轮、游艇、探险等高端旅游产品”。《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单列“大力推进海洋海岛旅游业发展”一段,明确“加快建设甬舟、温台和跨杭州湾三大海洋旅游区”,“鼓励舟山国家级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把海洋旅游作为战略产业,单列一节。实务层面,浙江省发改委正规划布局一批游艇泊位,宁波、温州提出建设国际邮轮母港,促进游艇和邮轮经济发展。九龙山旅游度假区、奉化悬山岛等高端海洋旅游项目正积极建设。

3.4 制约条件需积极正视,创新解决

自然方面:季节性强,适游期较短(每年约5个月),不利于旅游设施利用和效益提高;台风等自然灾害较严重;近岸海水水质较差。经济方面:中国旅游业处在新一轮区域分工定位期,来自沿海省市海洋旅游的竞争较为激烈;浙江经济处在新一轮产业要素竞争期,由于产业发展惯性、官员政绩偏好等原因,对包括海洋旅游在内的服务业发展仍需在要素供给、政策创新上加大支持;旅游业正处在新一轮产品供求匹配期,旅客旅游产品偏好的转型和旅游产品提供的升级仍待磨合、匹配。

4 浙江高端海洋旅游发展的基本理念与思路

相对传统大众旅游和陆上旅游,浙江高端海洋旅游发展的理念与思路,需在学习、借鉴欧美高端海洋旅游发展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浙江实际,强化前瞻性、针对性。

4.1 战略定位上明确为全国海洋旅游高端产品先发地

浙江应立足发挥海洋文化资源和旅游景观资源综合优势,加强海洋旅游的整体规划、总体建设与包装宣传,加强优秀旅游开发商、运营商、代理商和资讯集成商的培育引进,加强高端海洋旅游产品体系的开发及配套,积极形成以海洋旅游业为核心的多要素、多层面产业一体化新形态,成为全国海洋旅游高端产品先发地。

4.2 产品开发上要扬长避短优先开发符合浙江优势的精品

浙江海洋旅游资源优势在于港湾、岛屿、岛群众多,适宜开发海岛猎奇探险、海岛垂钓、海岛高尔夫、科普考察等产品;海鲜美食丰富,可开发出不同季节、不同流派的海鲜美食及高端礼品;海洋文化丰富,除深度开发佛教文化、渔民风俗文化外,还可结合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挖掘和宁波、舟山、温州、台州文化遗存的保护,开发海上外贸文化、海防文化等产品。

4.3 产业导向上要推进海洋旅游集群化、目的地化

旅游集群化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阶段和路径。浙江海洋旅游需加强与餐饮、宾馆、会展、节庆、文化、教育、保健、养生等相关行业,以及游艇制造与维护、宾馆设备制造等外围产业的协调与衔接,形成能带动区域发展的海洋旅游经济。对舟山、象山、洞头等重点市县,则需进一步向以旅游业为核心的多要素、多层面产业一体化新形态转型,积极建成具有影响力的海洋旅游目的地。

4.4 发展策略上要实现以我为主与借力合作间的良性互动

中国海洋旅游总体上尚处于初级阶段。浙江要“以我为主,抢占先机”,加快形成高端海洋旅游发展的产品体。考虑到以长三角地区为主要客源、邮轮等产品线路的跨国性、海洋生态环保的跨区特征等,浙江海洋旅游发展需加强与周边省市、国际的借力合作,积极在打造无障碍旅游区中共享客源,在精品旅游线路共建中提升品牌,在碧海生态建设中提高品味。

5 浙江高端海洋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高端海洋旅游发展是项系统工程,需相对传统海洋旅游,更加聚焦高端化产品体系、空间体系的构建,避免粗放发展;需从推进第二、三级旅游业态的培育、发展和成熟视角,提出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建议,以切实推进浙江高端海洋旅游的发展。

5.1 着力培育“3+3”高端海洋旅游产品

“3+3”即休闲度假、海洋文化、海洋节庆会展3大类产品,海洋游艇、海钓休闲、滨海高尔夫3个专项产品。

海洋休闲度假。海洋休闲度假符合现代人追求精神放松的旅游需求,具有广阔市场空间。要统筹规划,在泗礁、朱家尖、岱山、九龙山等地的大型沙滩开展帆船、沙雕、沙滩运动等密集型活动项目;在象山半岛、秀山、大衢、宁海湾、温岭等地的沙滩开展SPA等休闲放松活动。对开发条件好的海岛,如檀山头、桃花岛、悬山岛、三蒜岛等,可结合度假村开发,形成海岛度假产品。

海洋文化旅游。结合沙滩娱乐活动、海岛主题演出、风情渔村参与式表演等,艺术化加工舟山锣鼓、渔歌、翁州走书、渔民画等文化遗产,提高海洋文化旅游参与性和观赏性。规划建设宁波海上丝绸之路馆、双屿港海洋贸易史馆、嵊山海洋渔业史馆、白节山“太平轮”纪念馆等海洋文化平台。开发环莲花洋朝佛之旅、沿海朝佛之旅等专题产品,拓展佛教文化游。

节庆会展。依托宁波、舟山、温州等城市,抓好舟山海洋旅游节、观音文化节、海鲜美食节、象山开渔节等节事活动,策划实施好船、渔、佛等专业博览会,帆船赛、海岛极限运动会、环岛自行车邀请赛等特色赛事,促进浙江海洋旅游美誉度提升。

游艇旅游。发挥浙江港湾、海岛众多,海上风景秀丽等优势,在蓝海区域合理布局游艇旅游基地,在海洋旅游区设置游艇停靠码头,开发游艇海上嬉水、绕岛巡游、无居民岛探险、海湾探奇等产品,促进游艇旅游发展。

海钓休闲。发挥浙江海岸线曲折,岛礁众多,渔业资源丰富优势,以舟山为重点,科学划定嵊泗列岛、渔山列岛、洞头、东极、大长涂岛以东小岛等海钓重点区域,保护好海钓资源。鼓励成立海钓俱乐部,提供优质管理与服务,促进休闲和专业海钓发展。

滨海高尔夫。浙江尚无滨海高尔夫球场。可结合游艇、邮轮等产品开发,在严控球场总量和规模前提下,在象山、洞头、朱家尖、桃花岛、马目半岛等地有序建设一批海岛型球场,支持优先建设小型球场和迷你球场。支持依托球场,建设适当规模的度假村、产权酒店等,以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质量品味。

5.2 集中建设“1+2+3”知名高端海洋旅游目的地

综合资源特色优势、现有基础及未来潜力,浙江应按集中建设原则,建设“1+2+3”海洋旅游目的地。

“1”,即以“舟山群岛”为整体品牌的华东海洋旅游中心、洲际亚热带海洋旅游中心。重点以普陀山“金三角”旅游板块为核心,兼顾泗礁、岱山、嵊山-枸杞、洋山等外岛旅游资源的特色化开发,深化舟山国家级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提升舟山海洋旅游的品质、品味。

“2”,即宁波、温州两个城市型海洋旅游目的地。挖掘宁波、温州两城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悠久文化,加快邮轮母港规划建设,精心设计、丰富特色产品,如海鲜美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演艺、多元宗教文化展示(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民营经济发展史展示等,以及丝绸、青瓷等旅游商品,提升海洋旅游影响力。

“3”,即杭州湾北岸、象山港、三门湾三个特色高端海洋旅游目的地。杭州湾北岸重点发展滨海度假休闲、滨海高尔夫、钱江观潮、商务会议、购物旅游等,形成精品旅游带;象山港着重发展以“静”为特色的港湾休闲度假、海岛疗养、海鲜美食、休闲渔业等特色产品。三门湾重点发展海岸观光、海滨古城、渔村休闲、情景度假等产品,培育形成海洋旅游经济区。

表2 浙江“1+2+3”高端海洋旅游目的地Tab.2 “1+2+3” high-end marine tourism destination of Zhejiang

5.3 积极推进海洋旅游经济形成

浙江高端海洋旅游发展刚起步,需突出高端化特色,增强与相关产业的协调,积极在推进旅游经济发达、繁荣中做强高端产品。

延伸海洋旅游产业链。既包括为旅游配套的相关服务业,特别是具有浙江特色的海洋渔业文化、外贸文化、宗教文化等景区建设,及其演艺作品、体验作品等开发,也包括品牌化、个性化旅游商品,如海鲜、青瓷、丝绸、贝类等礼品开发,及其购物街区、商店等建设;还包括旅游工业,如海上交通设施,如帆船、游艇、邮轮等,及其海钓、滨海高尔夫、滨海度假村等的设施设备制造、设计与维护。

培育游艇和邮轮经济。游艇经济着重加强基地与码头建设,加强俱乐部组建、学员培训、赛事组织、后勤保障等服务提供,加强与游艇有关的金融、保险等业务开发。邮轮经济除争取较多航线航班落户宁波、舟山、温州外,还需加强与港区夜景游、海洋文化游、礼品购物游等产品的对接,增强旅游吸引物魅力;加强旅游线路设计,把溪口—雪窦山、西湖、千岛湖、天台山等景区有效纳入。

协调发展海洋经济。既要利用好海洋渔业、船舶工业等发展对海洋旅游的有利影响,如休闲渔业、港口观光游、海洋工业旅游等产品的开发,也要加强这些产业发展对海洋旅游景观、安全、生态等的负面影响评估,及其对策研究。同时,加强海洋旅游自身发展对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等的评价,科学规范景区建设,妥善处理好海洋旅游与海上运输、海水养殖等的关系,实现协调发展。

5.4 加强海洋旅游管理服务改革创新

争取便捷的出入境及旅游商品免税政策。浙江海洋旅游客源以国内为主,但日、韩、东南亚等周边国家正成为重点客源。可结合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等建设,加快创新便捷的出入境政策,对国际海员、国际邮轮乘客实行免签证;争取设立免税商店,按国际惯例实行游客购物离岛退税;争取开放商务机、直升机、低空水上飞机等岛际航空;开辟国际邮轮航线,拓宽旅游进入通道。

争取扶持海洋旅游发展的税费政策。高端海洋旅游开发的回报期较长、风险较大,地方发展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同时,旅游开发意味着限制周边港口运输、海水养殖、船舶工业等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带来现实压力。为此,要加强探索对以海洋旅游为重点的县市、镇乡实行差异化政绩考核,并给予必要的财税扶持。相关扶持资金,可由中央或省级政府通过专项资金、节能减排补偿等方式解决。

争取跨流域、跨产业的生态补偿政策。高端海洋旅游需要清洁海水。中国近海污染主要来自河流以及陆源排污口。建议把长江口外侧海域纳入跨流域生态补偿范围,以控制陆源污染排放,并通过补偿资金来增强海洋生态环境综合防治能力。同时,对规划作为旅游开发、但已布局船舶等工业的海岛海域,可通过设立跨产业补偿基金,以有序迁出难兼容的产业和项目。

[1] 喻学才,王建民.高端旅游的基准与标准探讨 [J].旅游科学,2006(4):10-13.

[2] 李佳,蔡红.中国高端旅游市场:定位与开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 张扬.高端旅游发展研究——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例[J].特区经济,2011(10):32-35.

[4] 丁金胜.关于发展高端旅游产业的思考——以青岛市为例[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11-15.

[5] 张廷,位寄和久.浙江省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的若干建议[J].海洋学研究,2008(6):83-89.

[6] 江海旭,李悦铮.浙江省海洋旅游发展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8):23-25.

[7] 马丽卿.浙江海洋旅游产业区位分析及空间重构 [J].浙江学刊,2006(4):217-220.

[8] 周国忠.海洋旅游产品调整优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6(6):875-879.

猜你喜欢
高端浙江海洋
高端油品怎么卖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高端制造业向更高端突围
信息化建设(2019年2期)2019-03-27 06:23:56
海洋的路
当代音乐(2018年4期)2018-05-14 06:47:13
“澳”式无双开启高端定制游
爱的海洋
琴童(2017年7期)2017-07-31 18:33:48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小学科学(2017年5期)2017-05-26 18:25:53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44
浙江医改三部曲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