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甘肃省天祝县青少年业余体校 733200)
射击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研究
王冬梅
(甘肃省天祝县青少年业余体校 733200)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以及现代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射击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能和体能的差距越来越小,影响运动员现场发挥的专项心理能力越来越重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射击运动员的专项心理能力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并针对专项心理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为射击运动员的专项心理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理论依据。
射击运动员 专项心理能力 研究
射击项目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的优势项目之一,自1984年许海峰为中国实现奥运金牌零突破后至今中国队在奥运会中一共夺得19枚金牌,其中北京奥运会射击队5枚金牌的骄人战绩为射击“梦之队”夯实了基础。射击运动属于智能重于体能的运动项目,尤其对心理素质要求较大[1],正如2008年8月17日,男子50米步枪3×40决赛时,美国射击选手埃蒙斯延续“传统”,在两届奥运赛场上,相同的比赛,相同的最后一枪,打碎了本应该属于他的两枚金牌。长期的运动训练实践,以及现有的运动训练理论表明,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能否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较大部分取决于运动员的专项心理素质水平。
专项心理能力是指根据项目的自身特点,可以直接影响运动成绩的心理能力,不同的项目对心理能力的要求不同。根据田麦久教授的项群理论分析,射击运动属于难美类运动,其动作特点是以静力性动作为主,需要运动员具有较高的动作一致性,同时要求神经系统和视觉系统具有较强的抗疲劳能力。根据项目的特点以及心理学基础对该项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该项目的专项心理能力包括:心理控制能力、本体感觉能力、运动反应速度和心理素质4大部分,每一个部分又有若干个小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遗传因素对专项心理能力的影响主要是指:运动员的肌肉类型、神经系统、感官系统、智力水平等在上代中的遗传度,作为一种先天条件,遗传因素对运动员心理能力的影响较大,相关资料表明,人的基本情绪的遗传度达75%、思考能力遗传达到72%、意志因素的遗传度达77%、心理状态的遗传几率达60% ,其中包括冲动协调因子,其遗传度达86%,意志坚韧性因子,遗传度83%等[2]。虽然诸多的自身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弥补,但是其遗传因素首先给运动员的心理能力的形成及发展提供了先天的条件基础。
认知水平主要是通过运动员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所形成,其认知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尤其是对运动员的意志品质、运动自信、运动动机、运动焦虑等后天形成的心理能力影响较大[3]。相关研究表明:射击运动员良好的认知水平对专项心理能力的提升有较大的帮助,而较差的认知水平,运动员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健康水平下降、情绪焦虑、缺乏动机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如果说遗传因素给运动员专项心理以先天基础,那么环境影响则是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后天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自古以来就有“孟母三迁”的美谈,充分说明人所处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射击运动员的专项心理特征中心理控制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的高低对环境的依赖较大,在运动员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生活经验以及情感体验,有助于良好心理控制能力以及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的形成[4]。反之,不利于其专项心理能的形成于发展。如:专业射击运动员由于长期处于封闭枯燥的训练环境中,与社会的接触较少,容易使运动员产生孤独感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低下,进而直接影响到其专项心理能力的形成于发展。
虽然对于射击运动员专项心理的遗传作用较大,但是在竞技水平高速发展至今,运动员的先天条件经过严格的选材后相差并不大,诸多良好的专项心理能力在经过专业的训练后都可以达到较大的提高和改善,所以说后天的训练对运动员专项心理的影响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如:在大型的比赛中运动员的实际水平相差并不大,这个时候其心理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比赛的胜负,尤其是运动员最佳心理能力的发挥对比赛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而最佳心理能力的发挥和平时的训练与赛前状态的调整密切相关,平时训练和赛前状态调整水平较高,则对比赛成绩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5]。
图1
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以及现代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射击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能和体能的差距越来越小,能影响运动员现场发挥的专项心理能力越来越重要,较多的时候可以直接左右比赛结果。所以日常训练中,应加大对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加大心理控制能力和心理素质这两个受后天影响较大的构成要素的培养。
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较大的主导作用,由历史发展来看,政府的导向作用左右着事物的发展规模及生死存亡。当政府对该项项目投入的越大,则该项目发展则越快;反之,投入越少则发展越慢。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运动员心理能力培养的引导,不仅在政策上进行引导,更需要在实际的发展规划中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针对能力突出、发展潜力较大的运动员实行专门心理能力培养,以保障科学、合理、高效的心理能力培养在日常训练中的进行。政策法规的制定对射击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的快速提高具有巨大的支持与导向作用,为了规范我国自下而上的培养及可持续化发展,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从基层到一线射击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培养的各层次进行资源的协调与整合,为射击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的整体提高提供政府保障与政策支持。
氛围对个体行为习惯具有明显导向作用,现阶段针对射击运动员专项心理培养虽然已经得到了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广泛共识,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认识的深度上并没有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尤其是基层训练中缺乏相关训练,仍然延续技能第一的传统思想,以至于良好的培养氛围一直没有形成。所以,在日常的训练中应该加强对心理能力重要性的认识,逐步转变技能第一的观念,逐步的营造一个重视心理能力培养的氛围,让教练员和运动员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可以更加投入的对专项心理能力进行训练,以切实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的心理驾驭能力及心理的调节能力,为高水平成绩的取得服务[6]。
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在训练领域,重大突破主要或首先是理论性的突破,理论研究对制度、体制、观念、思维方式以及训练方法等具有先导作用。由于心理能力属于一个科学性较强的范畴,相关的研究水平直接决定了实践指导。虽然近十几年国内学者逐渐深入的对射击运动员的专项心理进行研究,但是突破性的理论创新较少,在实际训练中训练方法和手段也仍然较为单调,所以应该加大对射击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的研究力度及深度,在对其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实践研究。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能为日常的训练和比赛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为成绩的取得服务。
评价是评估价值,确定或修订价值,是对评价对象的判断过程,有诊断、导向和激励功能。目前对射击运动员专项心理的评价体系中缺乏相关评价仪器与指标,使得在培养过程中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所以在射击运动员专项心理的培养中,需要加强对专项心理能力的评价研究,只有准确合理的评价标准,才能有准确科学的评价结果,在训练中教练员才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专项心理能力的训练。在评价中不仅要加强对相关测量仪器的研发,更需要对测量项目的选择及标准的制定进行研究,做到针对性、全面性、科学性等原则,科学合理的为运动员专项能力的提高提供评价保障和衡量标准。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Natalie Durand-Bush and john.Salmela.The sport psychological[M].2001.
[3]张力为.中国运动心理学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科学,1991(4).
[4]周成林,刘微娜,任莉敏.击剑运动员个性化心理能力指标建构及监控[J].体育科学,2007.
[5]田英,徐妍华,李炳光.技能主导类不同对抗性项群运动员之间意志品质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
[6]胡桂英,徐速,许百华.关于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应激模型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
G804
A
2095-2813(2012)05(a)-0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