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一雪 郭其云
关于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宣传保障工作的思考
夏一雪 郭其云
宣传保障工作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中具有前瞻性、统筹性的重要作用,是重要的外部保障力量,正确的舆论环境和议题引导可以直接作用于救援行动,促进救援行动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宣传保障工作需要从制度上规范并完善相关机制,做好信息共享,把握舆论导向,为公众提供正确的应急防护指导,消除恐慌情绪,稳定社会秩序,从而为应急救援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使宣传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应急时期的救援需求。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宣传保障
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具有突发性、公共性、灾难性、不确定性、信息不充分等特征。[1]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后,其主要承灾载体是社会公众,往往立刻引起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因此,在突发公共事件爆发之后,如何做好宣传保障,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对保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中,宣传保障具有前瞻性、统筹性的重要作用。如在日本福岛核事故应急救援中,东京电力公司出于利益考虑,存在缓报和瞒报现象,救援过程缺乏正确畅通的信息资源,延误了应急处置的最佳时机,阻碍了应急救援的有效展开,致使初期救援未能果断遏制事故后果,造成了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的严重后果。吸取日本福岛核事故应急救援的经验教训,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的宣传保障要做到与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应当第一时间收集并发布事故信息,把握舆论导向,为公众提供正确的应急防护指导,消除恐慌情绪,稳定社会秩序,为应急救援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突发公共事件破坏性、突然性强,恐惧慌乱的情绪往往随之爆发,在这种情况下,各种谣言和小道消息会滋生出来并且通过非正常渠道快速传播,造成局面混乱、人心不稳的严重后果,给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造成极大的阻力。因此,应当在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后的第一时间开展宣传保障工作,向社会提供权威迅速的第一手信息,让谣言在真相面前不攻自破,有助于安抚民心、稳定局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为社会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给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影响着人们对身边“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在突发公共事件爆发时,应急救援力量往往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完全可以根据手中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和实际情况,在议程设置上下功夫,果断设定中心议题,并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影响人们对事件的关注程度,增强社会公众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信心和决心,凝聚社会力量。
突发公共事件爆发之后,应急救援工作的每个动向都会成为媒体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宣传保障工作开展迅速、有效,既有助于树立和提高应急救援力量的形象,使其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与信任,也有助于提升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甚至得到国际舆论的同情和肯定,为救援工作的开展营造有利的环境,带来极大的便利。[2]
2.1 迅速及时。“非典”事件之初,政府原想按照以往的经验,等事件结束再对情况进行通报,但当今社会的信息流通速度已远远超出预料,民众所接受的官方通报和所知信息处于极度不平衡状态,进而引发了民众对于政府的不信任感。另外,由于缺乏可靠消息来源,流言和谣言滋生蔓延,致使这种不信任感加剧,更使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政府的公信力受损,备受国际舆论的质疑。因此,“非典”初期的教训值得注意,在应急救援行动展开的第一时间,宣传保障机制就应该立刻发挥作用。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宣传工作也是如此,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就更是如此。
2.2 积极主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后,作为事件主体的应急救援力量最容易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也最容易成为第一手消息来源。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个身份,积极参与舆论引导,以我为主地传递信息,才能摆脱任人评说的不利境地,才能把握住事情发展的方向,营造出有利于救援行动开展的社会舆论环境,使救援工作事半功倍。
2.3 人文关怀。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恐慌、对受难者的怜悯是所有人的共同情感,缺乏这些情感的宣传往往让救援力量的形象显得僵硬呆板,达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因此,在宣传保障工作中一定要注意体现人文关怀,摒弃过去“小灾小凯旋、大灾大胜利”的宣传模式,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对受灾群众的同情。[3]
充分发挥宣传工作对应急救援的保障作用,需要加强宣传保障机制建设,从制度上规范并完善相关工作程序,使宣传工作以科学性和高效性服务于应急时期的救援需求。
首先,建立日常舆情监测网络。除自然灾害不可预知、难以预测外,部分突发公共事件爆发之前具有一定时间的潜伏期,如新疆7.5事件。因此,应把舆情监测作为一种日常工作来不间断进行。比如,利用网络工具,选拔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基层队伍指导员和宣传干事担任舆情监测员,随时关注社会思想的新动向,社会舆论的新方向,甚至以普通网民的身份,亲身参与到大众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探讨中去,对政府的政策释疑解惑,对错误的言论批评更正,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舆情,及时上报上级领导,为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决策支持。
其次,畅通信息收集渠道。突发公共事件爆发之后,应急救援力量往往第一批赶到现场,需要面对混乱的局面,必须尽快在前后不一甚至互相矛盾的各种信息中甄别遴选出准确的信息,以供对外发布和指导救援之用;在救援行动不断进行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搜集更新信息,用于进一步对外宣传和决策参考。应在一线部队指定专门人员,在整个救援行动过程中不断搜集、更新信息,上报救援指挥部门,由指挥部门将收集的信息汇总、分析后,对外发布并上报领导部门以供决策。
突发公共事件爆发以后,面对社会公众对突发公共事件各方面信息的迫切需求和国内外错综复杂的舆情环境,需要在救援一线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利用新闻发布会、现场接受采访、更新官方网站甚至是博客和微博的方式,主动邀请媒体介入,定期向媒体、社会提供权威、准确的第一手信息,设置统一的议题,从而掌握话语主动权,起到消除谣言、引导舆论、树立救援力量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的作用,直接支持救援工作的开展。
建立救援一线新闻发布制度,首先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一是与上级领导部门和宣传部门做好协调,及时接收上级部门指示,领会相关精神,明确宣传基调和注意事项。
二是要与各支一线救援力量及时联络,收集、分析反馈回来的最新情况,掌握最基本的数据和信息,这样新闻发布就有了内容支撑;同时,也将上级指示和精神传达到各支一线救援部队,避免发布信息时前后矛盾、口径不一,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须知在救援现场,每一名参与救援的人员都有可能接受采访,成为一线新闻发布者。
三是要与新闻媒体及时沟通。突发公共事件是媒体高度关注的新闻素材,救援现场往往有各个媒体的记者在分散采访,发回的报道难免有片面甚至错误,给救援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主动及时与媒体沟通,比如主动向媒体了解媒体需要哪方面的素材,再比如将分散采访的媒体集中起来参加新闻发布会,有助于让媒体的报道更加准确、全面,避免由于信息混乱给救援工作造成阻力。
其次要把握好宣传内容。
一是正面宣传为主。突发公共事件往往带来严重损失,造成社会公众的悲观恐慌情绪。要充分利用一线新闻发布这个平台,尽可能多地对外释放正面信息,积极宣传党和政府对普通民众的关切,宣传救援力量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做出的巨大努力,提振士气、安抚民心。
二是全面情况介绍与细节介绍相结合。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舆论对救援行动的开展必然高度关注,从总体情况到具体细节,都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一线救援现场的新闻发布应该利用好舆论对信息的需求,点面结合,多角度、立体化地介绍救援行动,以便更形象地宣传救援行动的开展,努力扩大救援行动的影响。
再次要注重宣传技巧。
一是紧跟救援工作进程设置不同“议题”,使发布的信息符合公众的关注。如解放军在玉树抗震救灾一线,根据救人、救灾、救命三个阶段性战役,先后组织了以“救人为要,全力搜救”、“全面排查,医疗救治”、“情系灾区,关爱民生”为主题的三次新闻发布会,分别介绍了部队抗震救灾总体部署、部队开展医疗救助和部队帮助灾民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等情况,时机恰当、主题集中,及时回应了国内外舆论的关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注重具体细节的宣传。一线新闻发布,除了介绍整个救援行动的总体情况外,还应该主动向新闻媒体提供有价值的先进个人、单位事迹。新闻报道的细节往往感人至深,通过媒体对救援先进典型的报道,可以让公众对突发公共事件救援有更直观、更鲜活的感受,产生对救援行动更强烈的关注,进一步树立救援队伍的良好形象。[4]
首先,需要在整个救援力量中澄清两个误区。一是宣传保障是宣传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在应急救援一线,记者的采访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就意味着救援力量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被采访者,作为整个救援力量和救援工作的形象和代表,因此需要每一个救援人员都做好接受采访,进行宣传保障工作的心理准备。二是担心面对媒体难以说清或说错,干脆不说。这就需要在平时的思想工作和训练学习中,让每一个救援人员都具备最基本的应对媒体的能力和技巧。
其次,建设高素质的宣传保障队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一是在人员选拔方面下功夫。在整个救援力量内部,通过考试、组织推荐等方式,选拔文化水平高、知识结构新、懂宣传、会宣传的人员进入宣传保障队伍。二是在人员培训上下功夫。宣传部门平时可以通过会议代培、集中培训等方式,加强宣传保障队伍的业务培训,提高宣传保障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还应该特别注意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课程,提高宣传干部、救援人员在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后,开展宣传保障工作的能力。三是在奖惩制度改革上下功夫。加大奖惩力度,充分调动宣传保障人员和普通救援人员开展宣传保障工作的积极性。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不仅需要诸多部门共同参战,联合作战,而且需要各项救援工作能够协调配合,相互助力,形成救援合力。其中,宣传报道工作是重要的外部保障力量,正确的舆论环境和议题引导可以直接作用于救援行动,直接促进救援行动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因此,加强宣传保障机制研究,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提供舆论保障和精神助推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科研部
[1]郭太生.公共安全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3.
[2]于丹,张洪忠,杨东菊.我国官方传播渠道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的公信力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0,(6):91-98.
[3]潘祥辉.中国媒介语境下的突发灾难事件与传播学理论的检视与思考——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1-18.
[4]吴廷俊,夏长勇.我国公共危机传播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J].现代传播,2010,(6):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