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岳
庭 廉 鑫 徐照亮 撰文并摄影
“地震废墟”里,救援人员凭借生命探测仪等先进设备,把一个个“生命”发现和拯救;洪峰浪尖,叶叶冲锋舟穿梭自如,艘艘汽艇劈波斩浪,节节门桥迅即贯通淮河两岸;险山密林中,救援官兵面对滚滚浓烟和无情烈火,沉稳应战……这是南京军区“朱德警卫团”日前在淮河某地域展开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森林灭火等非战争军事行动演练的真实场景。
驻守在淮河岸边的南京军区 “朱德警卫团”, 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总指挥部特务团,诞生在秋收暴动的洪流中,成长在“三湾改编”的征途上,壮大在抗日烽火的岁月里。革命时期,警卫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立下汗马功劳;和平时期,精武强能铸军魂,应急救灾显忠诚,谱写拥政爱民新篇章。
近年来,随着灾害救援、反恐维稳等多样化军事任务增多,该团党委“一班人”紧紧围绕主题主线,聚焦使命任务,瞄准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建设,坚持以核心带整体、以整体促核心,以应战带应急、以应急促应战,不断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为核心的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全方位锻造逢山能开路、遇水能架桥、遭险能救援的多能型工兵,打造业务精湛、反应快速、救援有力的专业应急先锋,先后构建起国家级抗洪抢险、全军级抗洪抢险、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和省级交通抢险4个应急专业力量。
着眼提升非战争军事行动应急能力建设,他们出台《团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规划》,为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提供基本遵循;大力开展信息化知识学习和理论攻关,探索破解联合指挥、信息共享、资源互用、军地联动等重难点问题;全面加强联合战备值班系统和应急响应机制,军地协同应急指挥机制顺畅高效;根据任务实际,修订完善3大类12个抢险救灾应急方案,建立突发灾害应急反应机制,提升战备工作常态化规范化水平;狠抓经常性演练,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强化灾情救援针对性训练,科学区分行动样式,按照实案化编组、野战化训练和模拟化演练要求,突出以人员搜救、设施抢修等为重点的协同训练,每年组织不少于2次非战争军事行动指挥所演习,开展不少于12天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强化训练,官兵人人掌握13种以上抢险技术,多能型工兵催生多能型救援队,各救援队均能一队多用。
为确保技术人才过硬,装备器材管用、综合保障配套,平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该团先后邀请中国地震局和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王志秋、贾群林、王念法等地震专家10余人次来团做授课辅导,与江苏省地震局联合举办地震应急救援培训班2次,培训400余名技术人才;邀请国家防总和总部、军地院校抗洪专家教授120余人次来团指导抗洪抢险工作,培训操舟机手等抗洪抢险技术骨干1600多人;先后投入近千万元,配套完善抗震救援车等21类2万余件(套)专业应急救援装备,修建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专业训练场、模拟训练室,已基本具备快速反应、兵力投送、专业救援、指挥协调和政治工作服务保证能力。
2000年以来,该团累计出动兵力4000余人次,各类救援装备800余台次,先后出色完成2001、2003、2005、2007、2010年共6次抗洪抢险,2008年抗击雨雪冰冻灾害,2009年抗旱保苗任务,先后荣获“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全国拥政爱民先进单位”、“全军科学文化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荣立集体一等功3次、二等功5次,被淮河两岸人民亲切誉为“淮河保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