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图 特约记者 杨芳权 戴金杉 本刊记者 文叶飞 黎 藜
聆听泉都新声
——石阡努力打造“文化大县”
文 图 特约记者 杨芳权 戴金杉 本刊记者 文叶飞 黎 藜
近年来,石阡县把推进“文化大县”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点睛之笔”,充分依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让文化增添城市活力,凸显生活魅力,催生发展动力,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增添生机与活力。
万寿宫戏楼。
石阡以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而闻名。
近年来,石阡县把推进“文化大县”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点睛之笔”,充分依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让文化增添城市活力,凸显生活魅力,催生发展动力,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增添生机与活力。
大自然的厚爱和历史的眷顾,造就了瑰丽多姿的石阡文化。
悠久的历史在石阡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缩影,更是石阡城市永恒的财富和永续发展的动力。500年的府治历史,积淀了丰富的地方民族文化和众多名胜古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阡府文庙、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楼上村古建筑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仡佬毛龙、木偶戏、说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仡佬族敬雀节、茶灯戏、仡佬族丧葬习俗、侗族民俗“悄悄年”;红色文化——甘溪战役、困牛山100名红军集体跳崖遗址;加之风情各异的民族习俗和神秘古朴的傩戏文化,装点了这片钟灵神奇的土地。石阡先后被列为温泉群风景名胜区、革命老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为了进一步将石阡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成旅游资源,石阡正重点挖掘仡佬文化、温泉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特色,并以旅游推动文化价值转化。打造历史古府、佛顶山生态、红军长征等重点文化旅游名片,形成考古旅游、科普旅游目的地。
如何弘扬和传承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石阡县委、县政府积极谋动,将全力打造“文化大县”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文化大发展被赋予了转型跨越促发展的新使命,文化大县建设成为全县干部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们在培育特色城市文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注重在规划中传承历史文脉,在建设中彰显城市文化,在开发中放大文化效应,在惠民中提升文化品质。通过实施文化遗存保护项目带动城市更新,努力让群众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增强城市的归属感。”县委副书记、县长黄万清告诉记者。
在保护方面,石阡投资200多万元,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宫及其古建筑群进行维修。此外,还投入200万元增加了“红军二六军团纪念馆”的内容。并及时抢救石阡县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5年,《石阡木偶戏》、《仡佬毛龙》成功申报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说春》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阡茶灯》、《悄悄年》、《仡佬丧葬习俗》相继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另外,县委、县政府还筹资5000多万元,开工建设了县文化活动中心,为全县人民提供了一个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馆、老年人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于一体的综合活动场所。在全县18乡镇建成村文化活动室133个,为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搭建了平台。
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最终的落脚点就是运用。石阡就如何运用优秀文化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石阡县抢抓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风,以打造独特文化“软实力”,锻造发展“硬功夫”,把传统积淀转化为现代动力,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针对温泉文化的挖掘与保护,投入6000多万元,对城南古温泉进行了改造;举办“中国温泉之乡——石阡首届温泉文化旅游节”、“中国苔茶之乡——石阡苔茶文化旅游节”,吸引外界文化精英关注石阡文化、研究石阡文化;举办了“国品苔茶、国水石阡”国际旅游佳丽走进石阡活动。组建文工团深入乡村开展“六进村”活动,引领文化时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仡佬毛龙、木偶戏、茶灯等引进景点景区,增加景点景区的看点和内涵等。
2010年,结合夜郎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启动了夜郎风情街建设。2011年,又启动了夜郎风情街二期工程及“一江两岸”工程,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拉动民间投资上亿元。如今的夜郎风情街及“一江两岸”风光,不仅是夜郎文化的承载体,同时也是人们旅游、观光、休闲的最佳场所。
未来,石阡还计划拍摄一部“结合石阡历史文化、展示石阡文化元素”的电视剧。规划了1000亩文化产业园区,计划将其打造成传播、运用与创造石阡“元素”的集中平台,打造成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经典案例。
石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仡佬毛龙、木偶戏、茶灯等引进景点景区,增加景点景区的看点和内涵。图为石阡木偶戏。
眼下,石阡县将特有的仡佬民族文化、夜郎文化、红色文化、苔茶文化运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环境,文化大县的品牌日渐响亮。
县委书记叶德恩告诉记者,从未来城市发展方向来看,文化实力最终决定城市的整体竞争力,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中国温泉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在城市建设中更多地融入历史文化元素,进一步传承历史、延续文脉。把历史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更好地融合起来,努力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使城市更具历史文化特质。把培育城市文化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归属感。
(责任编辑/彭 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