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广,高晓君,李玉辉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系,甘肃 成县 742500)
农村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以农民为主要参加对象,以健身性活动和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农民健康、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群众性体育活动”.[1]甘肃省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农村人口占69.98%,发展农村体育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通过对甘肃农村体育现状的分析,提出解决甘肃省农村体育存在问题的措施,为更好地开展甘肃省农村体育工作服务.
研究对象为甘肃省每一个地区抽一个县所辖区随机抽取的农村、农民.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中国统计年鉴》、《甘肃年鉴》和农村体育方面的文献资料20余篇.
1.2.2 问卷调查法
对22个县的农村农民发放了问卷调查2120份,收回2080份,回收率为98%,并且走访了县乡村群众体育管理部门和个别农户.
用EXCEL2003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1.1 甘肃农村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认识情况
在调查中村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否了解的回答中,有5%的群众选择“了解”,有22%的人知道一些,有24%的人好像听说过,有49%的人没有听说过.对现代一些体育项目知道并懂得一些规则的人有3%(这些人是有一定文化的人),有28%的听说过,有69%的人不知道现代体育项目,也从来没有参加过.
2.1.2 甘肃农村农民参与体育意识
在调查中,甘肃农民体育意识淡薄.在有没有必要参加体育活动的调查中,83%的农民认为不必参加体育运动,究其原因,他们普遍认为干农活本身就是一种体育活动;在参加体育活动目的调查中12%的农民回答是“健身”,22%的回答是“娱乐和消遣”;66%的人说不清.在农民余暇时间,生活安排顺序上体育只是处于看电视、闲聊、睡觉、打麻将、打扑克之后的第6位,农民真正健身的时间仍然十分有限.调查中还发现,在农闲季节,贫困地区的农民多数蹲在村头聊天、晒太阳,不懂得如何健身,缺乏体育娱乐和健身强体的意识,基本上还是沿袭旧的生活方式.
2.1.3 甘肃农村人口受教育的情况,对甘肃农村开展体育的影响
甘肃人口受教育程度不管在大学、高中、初中、小学阶段比全国水平都要低,从表1可以看出,甘肃人口中大学程度占3.94%,高中程度占10.39%,初中文化程度占27.1%,这些数据包含城市人口在内,而在甘肃的农村或偏远地带,农村人口受教育的程度就更低.对甘肃农村村民的问卷调查中,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村体育活动人员占所在人群的比例排名中高中毕业的占第一位,达到52%,初中毕业的占第二位,小学毕业的占第三位.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想观念,甘肃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人们受教育程度偏低,再加上农民受教育机会相对于城市人口来说比较少,在农村受思想观念、意识、价值观、道德观、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影响,他们对新的事物接受能力比较差,而且长期的个体经济制约使他们养成了对事物的态度偏重于实际和“眼前”,缺乏长远的“目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他们的生活习惯,致使他们对“体育意识”表现得很淡漠.“劳动可以代替体育”、“劳动即是体育”的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这种思想已经成为了阻碍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表1 甘肃人口与全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数据比较
2.1.4 甘肃农村经济情况,对农村开展体育的影响
甘肃深居西北内陆,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复杂的地貌形态,形成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由于这种特殊的地貌,重大气候事件频发,气象灾害偏重,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社会环境相对封闭,教育、文化落后.甘肃总人口为2617万人,并且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有43个民族,形成了多元民族文化,而且农村人口为1813万人,占69.98%,说明农村人口比例过大.从表2可以看出,甘肃省农村农民生产能力低,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都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按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30%~40%之间为富裕,甘肃农村大部分生活水平在温饱阶段.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其参与体育的形式不同于以体育为业的运动员,也不同于学生那样具有法定性、任务性,他们参与体育通常是一种在农闲的闲暇时间内或节假日自愿进行的行为.农民在闲暇生活中或者是在农民节庆的日子中,主要是以一种轻松、自由的状态进行生活享受,而不是在为维持生计进行某种强迫性劳作.因此,甘肃农民对体育的自我投入不可能太大.在偏僻、贫穷的农村,文化体育生活对他们来说还是一种奢侈.在温饱问题刚解决或尚未解决的地方,农村根本无条件进行体育锻炼.如张洪潭教授所言,“体育是在生存有了保障之后的文化产物”.[2]如果在甘肃农村开展好“体育运动”,农民生活要足够富裕,农民要有充裕的闲暇时间,更要有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对体育功能价值的认识.
表2 2007年甘肃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人口及生活情况表
2.2.1 甘肃农村开展体育活动项目的民俗性、地域性
甘肃农村群众从事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许多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深受农村群众的喜爱,其中,社火是甘肃省各地汉族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村落体育活动,而且活动内容有踩高跷、秧歌、跑旱船、耍狮子、跑驴、舞龙灯等.在休闲时开展有打秋千,踢毽子、斗“鸡”、跳绳、抓五子,打毛蛋、跳房、滚铁环、打“猴”、打陔、“狼吃羊”、捉迷藏.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展了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叼羊、荡秋千、骑马、木球、射箭、摔跤等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体育项目.
甘肃农村开展体育活动项目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如兰州的太平鼓、陇东秧歌、天水武术(秦安壳子棍、秦州鞭杆).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2.2 甘肃农村村民体育活动项目呈现传统性与现代性交融
从表3可以看出,甘肃农村农民参与的体育项目排在前几位的是秧歌、武术、社火、舞龙、秋千.现代体育项目篮球是7.9%、健身跑7.7%、乒乓球4.6%、羽毛球4.3%.究其原因,健身跑和羽毛球不受场地的限制,农民练习的自由度很大,这符合农民的职业特征;另外参加篮球活动的人比较多,这是甘肃省农村“千乡镇农民健身工程”的实施使农村的篮球场较多所形成的现象.
表3 甘肃省农民参与体育项目的分布情况
2.2.3 甘肃农村村民体育活动场所的非正规性
从表4可以看出,目前,甘肃省农村供农民专用的公益性的体育场较少,平时在自家庭院、打谷场、草原、河流、树林、山地和田间地头,宗教活动期间选择各寺庙的周围.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由于怕被人损坏,多数在课后时间关闭,能够对农民开放的体育场地设施很少.
表4 甘肃省农民体育活动场所的分布情况
2.2.5 甘肃农村村民体育活动时间的阶段性
农村农民时间的分配基本为三部分,约1/3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1/3搞业外创收,1/3的时间则为闲暇时间.村民集体活动主要集中在庙会占28.7%,节庆日占18.6%,农闲季节38.4%(表5),具有明显的时间段.这符合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农民只有在庙会、节庆日和农闲时间才能参与体育活动.
表5 甘肃农民体育活动时间段
2.2.6 甘肃农村开展体育的不均衡性
经济比较发达的村落,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较多,在靠近城镇的和比较富裕的村落参加活动的人员多,而比较偏僻和以农业劳动为主的村落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少,有着体育活动传统的村落参加的人数比较多.
发挥政府的管理、组织协调作用.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在农村进行一些现代体育知识讲解,宣传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方法,组织一些体育队伍去农村进行体育运动的表演,通过耳濡目染,来促进甘肃农村体育的开展.通过宣传丰富他们的健身知识,改变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习惯,通过宣传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体育活动对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作用,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村落,就是基于历史和地缘的原因,生产生活在一起的村民构成的远离城镇的乡土空间,这个空间集生产、生活、交往和娱乐于一身,从外部看,是一个有着地理边界和文化(心理)边界的实体.[3]“村落体育”即在农村村落环境下的,以村民为主体,以自在的或混含着娱乐消闲、健体的目的,所进行的非生产性的身体运动的统称.[4]在村落开展的体育活动都是一些具有乡土气息的体育活动内容,群众基础广泛,易于推广普及;有些项目技术要求简单,参与性强,竞技性弱,也没有十分系统、严格的比赛或规则,易于开展.
在一些经济较发达、村民文化素质较高的村落,现代体育活动能够开展,但相对于甘肃大多数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来说,经济社会发展较落后,农民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对现代体育项目还缺少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强力推行现代体育项目的做法不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甘肃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充分挖掘、发挥这些民俗传统体育项目,不只是现代体育手段的补充,而且是广大甘肃农村开展体育的最有效、可行的途径.
甘肃地区独特的自然人文特征孕育了其极具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它是甘肃地区各民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道德意识以及价值体系的凝聚和升华.比如,可以通过开发和利用各民族传统节日及项目,提炼宗教仪式中具有原始体育内容的积极因素等形式以丰富农牧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如陇东南地区汉族的社火;临夏回族地区射箭、打木球,裕固族的拔腰,东乡族的跑火把;甘南藏族地区拔河、赛马、锅庄舞等.因此,积极挖掘、整理、保持和推广甘肃各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甘肃农村体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具有多样民族传统体育和乡土体育特色.政府和体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特色体育村评选活动,积极支持和鼓励各地乡、镇、村申报特色体育乡镇、村的评选,并使之按有关标准逐条实施、完善.对特色体育乡镇、村要进行大力宣传与表彰,以起到鼓励、促进交流的示范作用,为甘肃省农村体育的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这几年在甘肃农村推行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对甘肃农村体育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政府的投资对甘肃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有一些改变.从甘肃农民体育锻炼设施建设整体来看,还处于十分落后的状况,有些经济发展好的农村虽然依托政府积极的投入修建体育设施,但绝大部分地区不能满足农村农民的需要.甘肃农村农民活动场所大多选择在自家庭院以及天然场地,宗教活动期间选择各寺庙的周围.这就需要加大体育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建设和管理农村体育公共事业.
体育具有增强体质,娱乐身心健康,与人友好相处和交流的作用,这一作用是农村农民参与体育的目的追求,而这一目的正好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目标相一致.为了更好地在甘肃省农村开展好村民全民健身运动,在充分利用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路径工程”的同时,要因地、因人、因时充分利用传统民俗节日和农闲季节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比如组织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利用新闻媒体、体育比赛活动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的体育健身观念,积极开发地区地方民族健康的体育资源,努力创建发展甘肃省农村体育事业的最佳社会环境与体育文化氛围,让体育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甘肃省农村体育不断向着科学化、社会化的方向稳步发展.
[1]胡庆山,王健,王维,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以湖北省大洲村为个案[J].体育科学,2007,(10):40-48.
[2]张洪潭.社区体育及体育健身要点析疑[J].体育科研,2002,23(1):4-6.
[3]刘伟.村落自主性:概念、表现与成因分[J].三农中国,2006,(3).
[4]罗湘林.村落体育之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5:88.
[5]王仲保,胡国兴.甘肃民俗总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44-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