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军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宁夏中卫 755000)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病,我院于2008~2010年期间运用刺络拔罐黄连素氧化锌油外用治疗40例带状疱疹患者,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70例,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15~62岁,平均38岁;病程2~10d。神经痛先于疱疹出现25例,疱疹先于神经痛出现5例,神经痛与疱疹同时出现10例;疱疹分布于肋间神经区16例,腰骶神经区12例,三叉神经区9例,臂丛神经区3例。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9~66岁,平均37岁;病程3~10d。神经痛先于疱疹出现20例,疱疹先于神经痛出现2例,神经痛与疱疹同时出现8例;疱疹分布于肋间神经区15例,腰骶神经区8例,三叉神经区5例,臂丛神经区2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相关标准拟定:①皮损呈群集的粟粒至绿豆大小丘疱疹,疱壁紧张,基底色红,常带状排列,单侧分布。②皮损严重者可有血疱、糜烂、坏死等改变;皮损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烧灼感,可伴有发热、疲乏无力,全身不适;③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疱疹消退后遗疼痛。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采用刺络拔罐、黄连素氧化锌油外用配合神灯(又称TDP电磁波治疗仪)照射治疗。取75%的酒精棉球消毒病灶局部皮肤,待干燥后,用已消毒的梅花针重叩6~10次,然后迅速在局部拔中或小号火罐(罐口涂医用凡士林),拔出血汁沫,2~5min起罐并用消毒干棉球清洁皮肤。黄连素粉2g,氧化锌40g加植物油至100g搅匀,配置黄连素氧化锌油外涂患处。同时配合神灯照射,20~30min/次,2次/d,10d为1个疗程。西药以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防止继发感染,缩短疗程为原则。予口服阿昔洛韦0.2g,5次/d,聚肌胞2mL肌注,每日1次。根据病情适当使用抗生素、维生素B12、B1等药,10d为1个疗程。
1.3.2 对照组。单纯用西药治疗,方法同观察组。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求忌食煎炸、香燥、辛辣刺激食物。治疗2疗程后评定临床疗效。
1.4 疗效判定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相关标准拟定:痊愈。疱疹全部结痂或消退,疼痛消失。显效:疱疹基本结痂,疼痛明显缓解且无新增疱疹。有效:疱疹基本消退,有轻微疼痛及少量新发疱疹。无效:有新发疱疹,且疼痛未减轻。
2组临床疗效比较,痊愈率及总有效率观察组分别为80.0%、100.0%,对照组为66.7%、90.0%。总有效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痊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见表1。
表1 2种方法疗效比较(例,%)
带状疱疹是以皮疹和神经痛为特征的皮肤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病毒进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并沿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持久地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当病毒被激活后,沿神经轴索到达相应的神经支配的皮肤,并产生皮肤损害,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及坏死,产生神经痛。而中医认为,本病的形成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久而化火;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复因外感毒邪,以致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生。《灵枢·刺节真邪》中指出:“刺热者用镵针……”,《九针论》中描述:“镵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半寸,卒锐之……主热在头身也。”说明在表皮的湿热火毒适用于镵针浅刺,用以通泻表皮的阳气。《灵枢·刺节真邪》中又指出:“凡刺大邪,曰以小,泄夺其有余,乃益虚。……凡刺热邪,越而沧,出游不归,为开通,辟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而带状疱疹的起病多由于肝胆湿热,气血凝滞。依据《内经》“盛则泻之,宛陈则除之”的原则,运用刺络出血疗法,加上拔罐泻毒通络,能尽快达到通络止痛的目的[2]。黄连素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抗炎、抗病毒的作用,以氧化锌油为基质调和外用具有良好的收敛、消炎止痛、生肌解毒促愈合的功效[3]。神灯(TDP电磁波治疗仪)治疗器,具有消炎、止痛、止痒、疏通微循环通道、清除机体深部瘀血、促进上皮生长、加速伤口愈合的作用。西药治疗以阿昔洛韦为主药,它对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干扰病毒DNA聚合酶合成,使DNA无法复制,抑制病毒的产生[4];通过临床观察,对照组单纯用西药治疗,疱疹吸收慢,治愈率低,易留下神经痛后遗症。观察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刺络拔罐黄连素氧化锌油外用治疗,较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疱疹吸收快,消肿止痛明显,无神经痛后遗症,从而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总之,刺络拔罐黄连素氧化锌油外用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患者具有疗程短、消肿止痛快、疱疹吸收明显的特点。
[1] ZY/T001.1 ~001.9 -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2] 陈艳芳,柴英芳.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临床分析[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6(3):72
[3] 刘富强.黄连及黄连素在皮肤科的应用[J].临床医学,2002,9(3):89
[4] 李学军.300例带状疱疹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病学杂志,2000,14(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