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的科学建设

2012-10-30 05:48
关键词:学术学科科学

韩 业

(长春工业大学 学科建设办公室,吉林 长春130012)

学科建设的科学建设

韩 业

(长春工业大学 学科建设办公室,吉林 长春130012)

大学的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核心和龙头,要求人们对于学科的本质与特征要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明确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学科建设与大学的学术文化、学术管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相生相成,学科建设的根本是规划和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学术文化;学术管理

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最核心的问题,这一点已得到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其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核心和龙头,是一所大学发展的制高点,是衡量大学学术水平和知名度的重要标志。只有强力抓好学科建设,建设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培养一批站在世界学术前沿的大师,取得一批重大的理论和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学生,为世界以及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一所大学才能称为世界一流大学,才能为世界所瞩目。

一、学科的发展规律

学科的发展依赖于人自身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规律认识的需要,也依赖于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需要解决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为什么的问题,也需要解决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其中需要产生各种科学知识,人出于对知识的再认识和学习及管理的需要,同时受制于社会行业和人的分工的要求,形成了人们通常所谓的“学科”。每种需求对学科的界定和理解是不同的,比如高校和科研系统,对学科的界定与认识并不完全相同,没有对错之分,只是由于需要不同。学科是一种“范式”,是科学本身加上科学应用的综合体。人以一定的范式来管理和规范事物,但对于学科的建设,不应受范式的约束。在高校最通常所见的学科范式就是依据学科设置学院,学院的设置是管理的需要,对于科学的创新与传授不应以学院为界别。

随着科学前沿的不断拓展,一些新兴学科不断产生,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如此,每次科技革命都是因为一些新兴学科的产生,社会的发展促进人们对一些社会问题及本质的再认识,也会促进一些新兴学科的产生。“社会的重大需求致使知识被不断重新条理化,一些新学科产生了,而一些学科则走向消亡。原有的学科范式和架构不适应新的形势,就要发生嬗变”。[1]学科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发展变化,这就要求学科建设的思路也要随之变化,并且要有科学的预见性,这样才能够在科学的发展上具有先导性,才能促进学科水平的持续提高及保持领先地位,促进学校的发展。

二、一流大学的学科特征

世界一流大学,都具有一批一流水平的学科,显著特征就是学科门类齐全、基础学科实力雄厚、交叉和跨学科多、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与综合、重视基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它们对应用学科的支撑作用。如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2011-2012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排名第一,超越了哈佛大学,主要原因就是在实验物理和航空技术两个学科有着世界一流的水平。

从表1全国部分高校2008-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973”项目资助统计数据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批我国一流大学,基础学科和一些应用学科的基础研究能力都非常强大,并且绝大部分学科都占据全国高校的前三位,这充分说明这些高校在基础学科及应用学科的基础研究方面的建设水平及成就,也体现了这些学校的学科门类齐全,充分体现了一流大学的实力与水平。

浙江大学的化学学科,包括化学系、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生命科学学科,包括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清华大学的信息科学学科包括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自动化系、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2个研究实体(信息技术研究院、微电子学研究所)、1个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和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下一代互联网核心网)。这些学科的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数量都居全国首位,这充分体现了交叉学科、跨学科多的优势,体现了注重相关学科间交叉与综合的优势,体现了学科的架构优势,保证了一流学科的地位与发展。

表1 部分高校2008-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973”项目资助情况

三、学科建设的学术文化

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曾说过:“大学如果失去精神,就是一所普通的教育机构;大学如果没有文化,那也将是一所平庸的学校,就无法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位置”。《华为公司基本法》中,对企业核心价值的一段描述是:“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一切工业产品都是人类智慧创造的。华为没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资源,唯有在人脑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矿……精神是可以转化成物质的,物质文明有利于巩固精神文明。我们坚持以精神文明促进物质文明的方针。这里的文化,不仅仅包含知识、技术、管理、情操,也包含了一切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无形因素。”大学文化如同西方的宗教,教化大学师生的精神世界;大学行政如同政府,负责大学的运作。

学科建设的实践者也应该有一种基本的文化或精神,这是大学文化的一部分,就是尊重科学、认识科学、尊重科学家的学术文化;就是学者以学术为生存方式的学术文化。

诺贝尔奖获得者梅达沃(Peter Medawar)说:“科学家是一些性格迥异的人群,他们以非常不同的方式做着不同的事情。科学家当中有收集者、分类者和强制性清理者。许多人天性是侦探,而许多人则是探险家。有些是艺术家,而一些是工匠。其中有诗人科学家、哲人科学家,甚至有少数是神秘主义者。”科学不是一种自我封闭或者自足的事业,社会力量影响着科研的方向,科研需要协作与社会的需要。同时,科学中个体知识与社会知识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科学史上的许多杰出成就,源于致力于理解世界的科学家个体的奋斗和成功。科研的目的是将人类关于物理世界、生命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知识扩展到已知的范围以外。

1999年世界科学大学通过的重要文件《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宣言》(Declaration on Science and the Us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中对于科学的认识是:一是科学促知识,知识促进步。科学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对自然和社会进行全面和彻底地研究,从而产生新知识。这种新知识可以充实教育,丰富文化和精神生活,推动技术发展和产生经济效益。促进解决问题的基础研究对于自我发展进步十分重要。二是科学促和平。科学思维从本质上说,就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和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解释,并不断对自身进行批判分析。所以科学依赖于批判和自由的思考。科学家在全球范围的合作,是对世界安全和对不同国家、社会和文化间交往的宝贵和积极的贡献。三是科学促发展。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更加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科技发展水平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科学及其应用对发展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必不可少,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四是科学服务于社会。从事科学研究和利用从中获得的知识,目的应当始终是为人类谋幸福,科学家都应坚持高的道德标准,做到有关新的发明和新开发的技术的一切潜在的用途和后果的信息都能自由地传播,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发挥科学界的潜力和使科学进步满足人类需求的需要。

“大学对待文化的态度,从承担的使命上看,有四个态度”。[2]第一个态度是大学对文化的传承与播扬。文化的承扬过程就是学校的发展过程;第二个态度是对文化的研究与创新。创新可分成三个大的方面:一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最高水平的创新是知识的创新,它表现为新概念、新范畴和新定律的发现。二是工程技术,这一领域创新的最高成果是新方法、新工艺、新流程的诞生。三是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最高水平的创新是新思想、新理念的产生;第三个态度是运用文化,把文化运用于学校发展及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第四个态度是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四、学科建设的学术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了各级各类学校“去行政化”的改革方向:“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就政策层面而言,大学“去行政化”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并且已经成为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

大学的组织结构有这样两个事实:第一是“知识是学术系统中人们赖以开展工作的基本材料。教学和研究是制作和操作这种材料的基本活动;这些任务分成许多相互紧密联系但却独立自主的专业;这种任务的划分促使形成一种坡度平坦、联系松散的工作单位结构。”[3]第二是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联合体,即“高等教育的使命是广泛多样的,高等教育组织是由多种不同的成分组成的”。[3]这样组织产生了大量的管理事务,衍生出众多的事务性管理部门。

因此,学科建设应该是一种纯粹的学术性建设活动,如何去行政化,使之在纯粹的学术架构下开展学科的建设工作,开展学术管理,是高校当务之急的工作。在学科建设层面,要让大学首先回归“学术共同体”。在学科建设上要注意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互补和协调,要将决策由单独的部门或个人的权力转向注重委员会转化,更要强调多方参与、民主管理和充分发挥教授等学术人员的积极作用。

学科建设工作,一是在学校“党政管理”这条大学管理的主线中,按照“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等原则,在行政体制下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二是要把“学术委员会”这条“学术决策”的体系完善起来。要建立体现学者主体地位的学科建设决策与管理体系,构建行政管理与学术决策有机结合的学科建设管理体系。

五、学科建设的根本

“一所高校的学科建设,从建设主体来看,有学校、学科群、学科点(一个一个学科)三个层面,三者应明确各自的任务、内容和重点。学科层面应关注目标、结构、重点、资源、评估五个方面;学科点层面(院系)应抓住学科方向、队伍、项目、基地四个方面”。[4]学科建设可扩展为学校建设,包罗方方面面,但学科规划和队伍建设是根本和关键。

(一)学科的规划

学校的各个学科,不能盲目的自由发展、无序建设、自生自灭,学校需要站在学校发展的全局高度,根据自身基础、科学的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对学科发展的布局和建设内容作出长远规划。

一是学科建设要坚持重点突破原则。坚持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有所为,有所不为”,志在一流。这是高校办学资源的有限性和学科发展建设的无限性矛盾所决定的。一个学科的建设,基地要投入、人才要投入、科研要投入,投入巨大,任何学校的办学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面重点建设所有的学科。“有所为,有所不为”,关键在“为什么”,如何为的好;重点和难点在“有所不为”。一所学校,重点建设好一两个学科,使之成为一流,那么这些学科就将成为其它学科建设的标杆,从而影响和带动其他学科的建设。同时,所有的学科也都要发展,重点与全面之间的矛盾和平衡对于学校最难掌握。但是一旦选准的学科获得突破,将全面带动其它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这是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一流大学的一条成功经验。

二是学科建设要选准突破点,找准方向。科研与学科密不可分,科研是学科建设的推动力,学科是开展科研的基础。选准突破点、创新点的关键在学科方向的凝练,只有确定了学科的发展方向,才能够根据方向组建队伍,搭建平台,开展科研。学科方向的凝练不但要根据学科的现有基础和优势,还要考虑学科的科学发展规律,考虑国家和地方的需求,要与国家和地方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密切结合。学科发展方向,要有志在一流的目标,在科研上,要能够解决科学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问题,要抢占制高点,这样的目标才是一流学科发展的希望。

(二)学科的队伍

学科建设的关键在队伍,队伍的关键在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队伍建设涉及学校的人才规划、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政策与机制、财政支持等,但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学院院长。一是院长本身的胸怀、能力和水平,这决定学院实施人才培养和引进措施的水平;二是院长的主要责任要明确。一流的院长需要做好两件事,就是争取资源和创造氛围。院长争取资源,包括基地建设、项目课题、国际交流、开展与政府企业的合作等,但争取的最重要资源就是人才资源,要做好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引进人才是院长最重要的工作,只要引进了合适的人才,他们就能够拿到项目、拿到经费,就能组织团队、开展科研工作,建设一流学科。引进什么样的人决定于院长的能力和胸怀,“一流的院长找一流的教授,二流的院长找三流的教授。”[5](P248)一个合格的院长,自身的学术水平高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胸怀,看他对比自己学术水平更高的人才的态度。“君子以厚德载物”,院长要作有容人之量的君子。

引进人才的标准,一是要看引进人才的研究方向与学院重点建设的研究方向的相容度,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都是需要的。锦上添花可加强原有方向的实力,更加快速形成优势学科团队。雪中送炭可作为原有方向的重要补充,利于研究方向的扩展综合交叉;二是要看引进人才的水平。水平要看真才实学的水平,不是看文章发表的数量,而是要看文章的水平。一篇学术文章就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主要是看文章的科学贡献。人才的引进,需要组织高水平的人才评价团队,评价人的水平实际上决定着引进人才的水平。

院长创造氛围,就是要创造一个能够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个人人乐于干事、想干事、能干事的环境。在创造氛围这方面,院长最重要的是能够多看到别人的长处,不计较别人的短处,能够让别人充分发挥长处,慢慢改造别人的短处,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一个和谐团队的形成。对于学者的学术工作,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这样才有利于学术的创新和拓展。只要一个学院人才汇集,强者如林,那么这个学院就会发展的更好。一个学校有几个这样人才云集的学院,那么这所学校最终就会发展成为一所充满希望的一流大学。

[1]杨玉良.关于学科和学科建设有关问题的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9,(19).

[2]徐显明.大学的文化使命与大学文化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

[3]〔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4]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5]黄达人.大学的观念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韩业(1970-),男,长春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办公主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学术学科科学
【学科新书导览】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