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岳平,钟世川
(1.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 400067;2.暨南大学 经济学院,广州 510632)
长江上游经济带经济增长差异分析
刘岳平1,钟世川2
(1.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 400067;2.暨南大学 经济学院,广州 510632)
以1997—2009年长江上游经济带各省份的经济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Theil系数值,对长江上游经济带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间存在经济增长差异,但是经济增长差异有缩小的趋势。实证研究还发现,对外开放水平、市场化水平、产业结构是造成长江上游经济带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
长江上游经济带;经济增长;地区差异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长期以来的区域不平衡发展引起的区域差异问题也很明显,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了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当前,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条路径展开:第一条是采用基尼系数,Theil系数以及变异系数等统计指标来考察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α收敛[1]。第二条是以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趋同假说基础,运用巴罗(Barro)和萨拉·伊·马丁(Sala-I-Martin)的分析框架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β收敛[2-3],考虑到空间依赖性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也有学者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β收敛[4]。第三条路径是运用增长分布法[5]和非线性分形理论的方法[6]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变化趋势。
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收敛的区域划分主要有两种:一是地带;二是省际系统。以地带为研究范围的主要是对东中西三大地带进行研究[1-2]以及对西部地区进行研究[7];以省际系统为研究范围的主要是对全国各省份之间进行研究[8]。很少有文献对特定的区域经济增长收敛进行研究。本文将以长江上游经济带①关于长江上游经济带范围的界定,请参见参考文献[9-10]。经济增长差异为研究对象,对特定的区域经济增长进行研究。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从第二部分开始运用Theil指标的方法考察1997—2009年间长江上游经济带各省的人均GDP水平差异以及变化趋势,第三部分探讨影响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最后一部分得出相关结论及政策启示。
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方法有很多,较常用的方法有几下几种:变异系数、基尼系数、Theil系数、艾肯森指数等。本文主要采用Theil系数②Theil系数的具体计算方法,请参见Shorrocks(1980)。变异系数计算方法简单,在运用变异系数分析地区经济增长差异时,赋予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较大权重,而赋予中间发达地区权重较小,另外,变异系数不能从空间上对地区差异进行分解;基尼系数虽然能能对总的差异进行分解,但是基尼系数不能空间上对差异进行分解,而且基尼系数更多的是研究地区之间收入性差异;Theil系数是当前用的较多一种分析地区经济差异的方法,因为Theil系数不但能对总的地区经济差异进行分析,而且能从不同空间尺度对地区经济差异进行分解,能更好的从空间尺度来认识差异的来源;艾肯森指数虽然能够从更细微的角度对地区经济差异进行分析,但是艾肯森指数并不能从空间上对地区差异进行分解。方法。
采用1997—2009年长江上游经济带各省份的数据(主要涉及的数据有GDP、人均GDP以及年末总人口),数据均来自各省份①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称为省。1998至2009年各年的统计年鉴。选取的数据从1997年开始有以下原因:首先,由于重庆在1997年之前属于四川,1997年直辖之后的数据统计口径与直辖前不一样;其次,重庆直辖之后,作为一个独立的省级行政单位,享受国家的政策也与以前不一样,因此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也与以前不一样;最后,长江上游经济带的空间范围得到重新界定。将利用长江上游经济带各省份的GDP、人均GDP以及年末常住人口计算Theil系数,以测度和分析长江上游经济带经济增长的差异。计算的Theil系数值主要有:区域间的Theil系数值T区间,区域内的Theil系数值T区内,以及总的 Theil系数值T总,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1997—2009年长江上游经济带的Theil系数值
从整体变化趋势来看,在1997年至2004年间,区域整体差距呈现先减小再扩大;2005年以后,差距开始出现缩小的趋势。区域内的差距变化趋势与整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区域间的差距变化趋势基本不大。
利用生产函数从经济增长源泉的角度来分析影响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化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市场化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也日益明显[11]。市场化对经济增长的差异有着影响。
在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贸易水平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贸易水平也体现了地区的开放水平。开放水平高,贸易量大,对经济增长有正面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可以为地区发展提供资本,同时有利于技术的扩散。因此,对外开放程度高,则经济增长差异收敛趋势更大[12]。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上。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就业不断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因此,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而且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也不容忽视[13]。
为了进一步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过程,必须建立一个包含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产业结构的生产函数,分析这些因素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差异。
假定社会抽象的生产函数为Y=AKαLβeε,那么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产业结构将从以下几方面作用于经济增长:第一、影响社会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第二、影响社会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效率;第三、影响社会生产效率。
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产业结构这三个影响因素的指标选取情况如下:
①市场化水平用非国有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表示,但是由于统计数据的限制,用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代替;②对外开放程度用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③产业结构升级用二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和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表示。
最终建立以下生产函数:
式(1)中,α,β,γ分别表示各个变量的参数,x1分别表示第二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社会总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y1分别表示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人数比重;z1,z2分别表示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化水平。
另外,在生产函数中,令Ai,t=Aeui,t表示i地区在t时期的生产效率;Ki,t表示i地区在t时期的物质资本的存量;①各地区物质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参见参考文献[14]。Li,t表示i地区在t时期的社会总就业人数。对上述生产函数取对数形式,然后运用各地区1997年至2010年统计年鉴上的数据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无约束条件下的回归,得到各地区生产函数。回归结果见表2:
由此可得到各地区包含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产业结构的社会生产函数:
从上述各地区的社会生产函数得到各地区经济增长的质量指标参数方程,②这些质量指标参数方程主要有:规模经济指数、资本边际产出、劳动力边际产出、市场化产出弹性、对外开放程度产出弹性、产业结构产出弹性。然后将各地区各个时期的数据代入各地区的经济增长的质量指标参数方程中,可得到各质量指标的时间序列值。
表2 各地区样本回归结果
对外开放,有利于区域之间要素的空间流动。实施出口贸易战略有利于本地区的资本积累,同时可以利用区域内外的资源和市场,调节供需矛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本地区对区域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学习和掌握,进行制度的创新,提高区域的市场化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因而,地区之间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各地区的市场化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等差异,从而使各地区之间经济增长存在差异。
从长江上游各地区的对外开放产出弹性来看,重庆、四川和云南的对外开放产出弹性值为正值,对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贵州的产出弹性值为负值,可以看出贵州的对外开放程度还不是很高,这也与贵州当前对外贸易水平在全国处于较低位水平的事实相符。从产出弹性值来看,1997年至 2009年间,四川的平均值为0.089,高于云南的0.014和重庆的0.008,说明对外开放对四川经济增长作用与对外开放的程度高于云南和重庆,而云南又高于重庆,这可能与各地区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区位因素有关。因此,对外开放程度将是未来造成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市场化机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市场机制能够更好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更好的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增长。可以说,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往往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和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之间市场化程度的差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地区经济增长差异。
从长江上游地区各省份的市场化程度的边际产出弹性来看,重庆的边际产出弹性值最高,1997年至2009年间的平均值达到0.163。而其他省份的市场化程度的边际产出弹性值在1997年至2009年间一直是负值。出现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是,重庆直辖以来,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独立的经济决策权,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市场机制在市场中配置资源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加强,有可能对周边地区产生“极化效应”,使得周边地区的要素在空间上流向重庆,进一步促进重庆经济的发展,而且重庆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对其他地区产生“扩散效应”[15-16]。这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地区之间经济增长差异[17-19]。
合理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基础。社会经济中的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配置到一定的产业组织结构中才能发挥其作用。在社会总的生产要素一定的条件下,生产要素配置到不同的产业结构中又会表现出不同的生产效率,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的效果。合理的产业结构会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表现在第二和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长。所以,生产要素在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分配将会更利于经济增长。但是各地区技术水平等条件的差异有可能使得各地区生产要素在相同的产业组织结构中表现出不同的生产效率,从而造成地区之间经济增长差异。
从产业结构产出弹性来看,贵州的产业结构产出弹性值最高,四川的次之,云南的最低。从产业结构的平均产出弹性值来看,1997—2009年间,重庆为1.135,四川为 2.418,云南为 0.332,贵州为13.187。因此,从产业结构产出弹性来看,贵州的生产效率高于其他省份。究其原因,可能是相对其他三省份,贵州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匮乏,在技术水平相似的条件下,其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处于不断的上升阶段,高于其他三地区。但从当前的经济总量来看,贵州低于其他三省份。因此,产业结构是造成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通过上面的实证分析,我们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从Theil系数的分析结果来看,长江上游经济带经济增长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差异有扩大的趋势。从Theil系数的分解结果来看,各省份内的经济增长差异对长江上游经济带经济发展的整体差异贡献较大。
(2)从影响因素来看,对外贸易水平、市场化程度和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差异。
未来长江上游经济带经济增长差异呈现收敛现象,我们应把握经济增长差异的发展趋势,确保长江上游经济带的经济协调发展。由于经济系统运行的复杂性,未来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些不确定因素难以预测。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国家采取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的战略是非常适时的。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以确保长江上游经济带经济协调的发展:
第一,抓住机遇继续实施开放战略,既要重视对外开放,也要重视对内开放。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特别是交通和通讯设施建设步伐,加强与外界区域的联系,增强参与区际贸易与分工的能力;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与开发力度。
第二,加快市场化进程,各地区要利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以及资源不断向西部转移的机遇,不断完善市场机制。
第三,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注意保持产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尤其是要感谢我的导师唐路元教授的指导和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张军教授在数据方面提供的帮助,不过,文责自负。
[1]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1998(6):3-10.
[2]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趋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10):1-13.
[3]刘强.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J].经济研究,2001(6):70-77.
[4]张学良.中国区域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长三角1993—2006年的132个县市区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9,35(7):100-109.
[5]贾俊雪,郭庆旺.中国区域经济趋同与差异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5):61-68.
[6]吴玉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收敛的非线性分形分析[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24(5):103-108.
[7]郭爱君,贾善铭.经济增长β收敛研究:基于西部地区1952—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4):123-130.
[8]汪锋,张宗益,康继军.企业市场化、对外开放与中国经济增长条件收敛[J].世界经济,2006(6):48-60.
[9]白志礼.流域经济与长江上游经济区空间范围的界定探讨[J].西部论坛,2009,19(6):9-18.
[10]廖元和.长江上游经济带的范围及其经济核心区研究[J].西部论坛,2009,19(6):1-8.
[11]夏万军.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9):52-57.
[12]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J].经济学(季刊),2002,1(2):269-300.
[13]刘金全,隋建利,闫超.我国省际经济增长敛散性的定量测度与经验证据——基于1952—2006年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9(10):44-50.
[14]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15]刘渝琳,陈天伍.外贸依存度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区域差异性——基于我国省际数据[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24(1):34-40.
[16]廖元和.重庆建立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与战略突破[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1):34.
[17]王秀模.准确把握开发区功能 引导两江新区走新路[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5):48.
[18]夏合群.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发展阶段划分与特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5.
[19]曹学明,张应良.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41.
Economic Growth Differences and Convergence Analysis in the Economic Zone at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LIU Yue-ping1,ZHONG Shi-chuan2
(1.Yangtze Upriver Economic Research Center,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2.College of Economics,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China)
Taking the per capita GDP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by calculating Theil coefficient,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economic growth inequality has existed in the economic zone at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over the years from 1997 to 2009;however,it seems that the inequality has showed tendency of decreasing.The result of empirical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level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the extent of marketiz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re the factors of the difference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economic zone at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economic zone at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economic growth;regional differences
F127
A
1674-8425(2012)04-0030-05
2011-08-23
刘岳平(1984—),男,湖南耒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钟世川(1986—),女,重庆铜梁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增长与波动分析。
(责任编辑 邝坦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