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济学专业学生实践模式探索

2012-10-28 00:56坚,严
关键词:经济学应用型环节

蔡 坚,严 飞

(湖北经济学院 经济学系,湖北 武汉 430205)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济学专业学生实践模式探索

蔡 坚,严 飞

(湖北经济学院 经济学系,湖北 武汉 430205)

经济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理论去解释社会现象、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因此,经济学专业必须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整合学生实践模式,形成一整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体系。

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学生实践模式

一、实践教学对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践、取得创新成果的人。创新人才通常表现出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清楚地认识经济学专业的自身特点,是正确选择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前提。经济学学科最大特点是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复杂性和变化性。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要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掌握较高的抽象分析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能够对经济现象做出正确的分析和预见;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渗透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我们对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企业的调查发现,大多数毕业生习惯于从自己熟悉的角度思考问题,运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解决问题,思维定势现象严重,举一反三的能力较差。而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则恰恰需要有敏锐的直觉、新颖独特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和勇于弃旧图新的灵感,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适应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学生创造性思维欠缺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存在缺陷,缺少创新的勇气以外;教学体系设置的僵化死板、学生实践环节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

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围绕教材展开讲解,辅助以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作业等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

鉴于经济学学科的特点,经济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有关理论去解释社会现象、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办法。为此,我们在专业教学中要有意增设实践环节,比如通过经济学实验环节,让学生在实验室中验证经济学基本原理,加深对晦涩难懂的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另外可紧密结合社会实际问题、大学生身边事件,如“物价上涨”、“央行提高准备金率”、“贫富差距扩大问题”、“就业歧视问题”等,通过一系列专题辩论和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仅仅通过校内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远远不够。经济现象瞬息万变,纷繁复杂,而经济原理往往具有滞后性、与社会实践也存在一定的脱节,这就要求我们要增设一些必要的校外实践环节,比如社会经济调查、企业生产实习等,通过这些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为适应社会对经济专业学生的需求,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整合学生实践模式,形成一整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困境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学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明显滞后,教师对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要远远高于对实践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根据笔者对大量资料的研究和对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调研,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大致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教学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目前,大部分教师普遍认为,高校经济学专业主要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造成经济学专业教学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校和教师认识力度不够。不少学校和教师认为,学生在学校主要是接受理论知识的培养,因此,在安排课程时,理论课占总课程的比例相对高,实践课程较低;二是经济学课程普遍理论性较强,针对性较弱。经济学专业学生实践方式既不同于工科专业,也不同于管理学专业,与经济类中的国贸、金融、会计等实用性较强的专业相比也有其特殊性。老师对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往往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

(二)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综合性和实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不高

在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绝大多数的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和实验教学是作为专业理论课程的补充,且根据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内容而设置安排的,验证性环节较多,创新性的环节较少,时间一长,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更无法培养和提升创新能力。导致学生在全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一定的影响。而校外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各环节相互割裂、缺乏联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联系不紧,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

(三)实践性环节的教学管理状况不佳

实践性教学环节和理论教学相比,存在着内容不系统、时间地点分散、难以评价等特点,客观上其教学管理的难度较大。实践教学因课时、实验室、实习基地条件限制等因素而出现较大的随意性和波动性,从而难以制定一整套考评量化指标体系,既无法考核学生在实践中的真实表现,也难以对教师的劳动付出作出评价。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管理比较粗放。

(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实习内容有限,效果不佳

目前,许多企业由于顾及成本和商业秘密,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即使勉强接受学生实习,往往出于种种原因也不让学生接触具体业务。学生实习时,一般是到企事业单位走马观花,很难了解具体的业务内容和流程,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有些学校由于实践教学经费有限,通常只能以较低的成本安排实践教学任务,其结果,使得指导教师受制于经费短缺,无法深入和系统地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三、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整合

关于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已有很多成熟的研究,无非是包括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部分,每个部分包括一些环节。现在的问题是不同的实践环节环节由不同的教师分别执行,条块分割现象比较严重,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四年下来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没有得到专业化、系统化的训练,整体素质没有明显的提高,笔者认为,经济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合理设置相关课程和环节,形成环环相扣、系统有序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从用人单位的需求,加强实践教学模式的改进

根据我们对近年来我校经济学系毕业生的调查,用人单位对经济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除了通用素质以外,主要集中在三种能力上,一种是经济分析能力,一种是营销能力,还有就是数据分析能力(含财务分析能力)。按图索骥,针对不同的能力,我们应该设计不同的实践环节来满足学生的需求,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整合实践教学环节,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应该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各方向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在四年时间内,统筹安排,有序推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或兴趣来进行选择。根据几年来我校推进实践教学的经验,针对经济学专业特点,我们建立了将课堂实践、校内拓展、校外实习三个环节连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

图1 :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1.课堂实践模式

所谓课堂实践模式,即:在课堂中进行与专业理论相对应的课程实训,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具体来讲就是要大力推广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引导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以案例学理论,培养学生良好的经济学思维习惯;以理论析案例,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各种经济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认为,培养能运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和解释现实经济问题、预测经济走向和政府可能采取的宏观政策、乃至采取相应行动以提前规避经济波动或经济政策对自己、家人或朋友的不利影响就是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只是这种应用型人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而是动脑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这种培养人才的理念最原始地体现了经济学“学以致用”的精髓。

课堂实践模式的另一种形式就是经济学实验,课程实验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协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统一。实验分为两种,一种是经济学理论实验,学生在实验室里亲自设计以验证经济学原理、体验经济规律、模拟现实经济、检验经济学命题、评估经济政策、深化对经济现象的认识。另一种是方法类的实验,比如计量经济学实验、投资项目评价实验等,通过实验使学生深化对数据的收集分析能力和财务分析能力。

2.校内拓展实践模式

专业拓展训练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环节。是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的延伸,与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相比,专业拓展训练更多的是在校内课外,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体验式的训练,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去体会、感悟、思考和解决问题,自觉训练经济学思维,培养经济学直觉,提高综合素质。

这种模式主要包括学生申报科研课题,或是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中期论文写作以及参加各种知识竞赛、项目策划大赛等,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并且形成自己的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

3.校外调研实习模式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一样是实践教学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调研实习模式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经济现象瞬息万变,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学习经济学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校外调研实习模式主要包括假期社会调查、专业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

社会调查主要是利用寒暑期组织学生到本专业的对口实习地点进行各种社会调查,既可以分散进行,也可以集中进行,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农村、企业、政府部门进行深入了解。通过调查,加深对经济学原理的认识。

专业实习主要是在讲授专业课之前,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和现场劳动,联系实际进行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感性认识。

毕业实习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训练,学校应积极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拓宽实践环境。学生通过直接接触企业、接触社会,不仅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陶冶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增强未来工作的适应性。经济学校外实习基地应与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相适应,遵循互利互惠原则,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建立实习基地。如项目带动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学生创业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与地方政府共建模式等,开发不同性质,满足学生多层次需要的实习基地。

4.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就业前的最后一次实践,是对学生学业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次综合训练,同时也是对学生在前面实践环节中能力是否得到有效锻炼的一次集中检验。

首先毕业论文选题要以小见大,有了平时各种途径的实践锻炼,学生的选题就变得很容易了,既可以是自己的科研课题,也可能来自于社会调查,也可能来自于毕业实习。有了明确的选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对现实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就能够找出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写出一篇有价值的论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高等院校本科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加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它的成功需要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专业课程的模拟实践和实习环节,构建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注:本文系2011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1]叶华毕.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0,(20).

[2]张晶.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管理观察,2009,(5).

[3]范家琛.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5).

猜你喜欢
经济学应用型环节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简明经济学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经济学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