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互动中关系满意感的心理结构研究

2012-10-28 00:56赵菊
关键词:二阶个体维度

赵菊

(湖北经济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北 武汉430205)

人际互动中关系满意感的心理结构研究

赵菊

(湖北经济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北 武汉430205)

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满意感的心理结构维度及其与相关人口学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满意感的心理结构维度包括交际屏障、外向干练、互利支持、相似相容、个体差异和道德素质六因子,六个因子根据情感的正负性,呈现出满意维和不满意维两个动态的维度。年龄、性别和职业均影响着人们对关系满意感两个维度的评价。

人际互倚;满意维;不满意维

一、前言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提出,当人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爱和交友需要就推到了心理需要的主导地位,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成为衡量个体幸福感的一个重要的指标。Erbert和duck主张关系满意感通常是一个动态的二元实体,处于一种持续变化的状态[1],是个体对一种特定关系的感知,以及在这个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态度判断。随着人际关系满意感的研究扩展到个体与群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2],关系满意感的内涵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关系满意感是基于人际认知而产生的,个体认知理想的人际关系时持有一个内在的标准,个体对关系的评价符合或超过了这个标准,就会体验到关系满意感[3]。因此关系满意感可以定义为:“个体根据自己选择的标准对其与他人之间心理关系的认知判断”。

国外研究者对人际关系满意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Tesser和其同事发现,与他人分享成功的能力可以预测情感幸福感和关系满意感[4]。Gable和reis发现,与他人分享积极的生活事件能够通过积极互动来建构个体的社会资源,而这些社会资源有在分享的过程中得到强化,因此增强了个体对关系的满意感[5]。表露是关于自我信息的言语交流,包括私人情况,素质,过去事件和将来计划。在成人关系中,当双方有相似的地位时,表露有助于建立互相喜欢,发展亲密关系[6],喜欢和亲密对增强关系中更多的表露行为[7]。一些研究的元分析表明更多的支持度能够提高关系的满意感[8]。也有研究结果发现:只有感觉到被接受和理解会体验关系满意感,冲突和支持通常被认为是情绪支持[9]。进一步研究还表明个体感知到对方的满意感也会影响着自己的关系满意感[10]。国内研究者一直致力于建构具有本土化的理论体系,研究重点集中在中国人的关系取向以及儒家传统的人情、人伦和人缘方面。大陆研究者有从情境与互动关系探讨人际互倚的模式[11],也有从性别、年龄和职业三个方面分别考察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满意感现状,发现只有年龄的差异比较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其自身人际关系的不满意感增强[12]。

鉴于国内外对整体人际关系网络的综合认知研究才刚刚起步,且多集中在个体满意感的影响因素探讨,对关系满意感的结构维度并未进行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集中在探讨人际关系满意感的内在结构维度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二、关系满意感结构初探

(一)关系满意感词语评级调查

关系满意感作为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与文化紧密联系。本研究从中国本土文化出发,预研究根据被试的实际特征来选择词汇,编制词语评级问卷,探索关系满意感的内在结构。词语收集以访谈为基础,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来理解关系满意感的定义,并以开放式问卷收集关于关系满意感的词语,编成关系满意感词汇评级问卷。关系满意感词汇评级问卷中每个词作为一个项目,被试评定这些词汇对预测关系满意感的程度。共510名受测者完成了问卷的评定,其中男性267,女性243;学生324,工作人员186。其中删除了33份不符合要求的问卷,共477份有效问卷,项目和人数比为1:4.5。

(二)评级问卷结构考察

使用SPSS 11.50对数据的合适性进行检验,KMO值为0.932,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22949.209,P=.000,适合做探索性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人际关系满意感可以用6个因子进行解释(总变异为47.38%),参照项目的符合值和项目的隐含意义进行因子命名。

因子1交际屏障涉及关系对象的表里不一、行为素质差以及关系对象的自我中心;因子3外向干练涉及关系对象的能力教养和外向性格;这两个因子体现个体对关系对象内在特征的认知,其中因子1是负性认知;因子2互利支持涉及关系的互惠互利、宽容利他、情感支持和尊重平等;因子4相似相容涉及经历相似和心理上对关系的相容;因子5个体差异涉及环境差异(如志趣不投、习惯不同、环境压力等);因子6道德素质涉及关系要求的坦诚、诚信、正直;这四个因子涉及个体对现存关系的认知,包括个体对关系带来的奖励和代价、关系存续条件的认知,其中因子5则是个体对关系互动的负性认知。

由于正负性情绪词语的维度截然分开,因此关系满意感可能是一个六维度二阶的模型,个体评价其人际关系时,达到满意的标准和导致不满意的标准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假设关系满意感是一个六维度二阶的动态模型,进一步通过研究验证这个模型。

(三)关系满意感结构验证与测量

王登峰等认为,采用词汇评定量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界定每一个维度的形容词在数量上相差很大;人们的某个特点有时难以用一个词进行完整的描述;词的含义比较宽泛,变异性大,使得词汇评定变得比较困难,因而影响准确性[13]。鉴于词汇评级的局限性,验证过程中需要编制能够反映个体对关系满意感认知的测验量表。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每一维度词汇进行同义词合并,合并之后每个词汇编写2~3个句子,以反映该词汇所代表的个体对关系满意感的认知。

第二步:由本研究方向的12名研究人员评定项目与研究内容的一致性,对表述不清或有其他疑问的项目删除。

第三步:进行试测,试测对象包括学生和工作人员,收取有效样本179份。

第四步:项目分析,对项目进行的筛选。最终形成39个项目的人际关系满意感量表。

正式施测共获取有效样本570份,其中男性249人,女性321人;学生460,工作人员110人。统计方法使用SPSS 11.50和LISREL 8.50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三、结果

(一)结构效度分析

分析中设置3个可比较的模型设置:1.模型1,39个观测变量,6个潜变量,其中2个潜变量归属一个二阶变量,另4个潜变量归属另一个二阶变量,二阶变量之间相互关联;2.模型2,39个观测变量,6个潜变量,其中2个潜变量归属一个二阶变量,另4个潜变量归属另一个二阶变量,二阶变量之间相互独立;3.模型3,设置39个观测变量,6个潜变量,全部归属于一个二阶变量。

使用LISREL8.30对数据进行拟合,根据拟合指数判断模型拟合程度。从模型的拟合指数比较来看,模型1是可以接受的最佳模型,即关系满意感的6维二阶模型拟合较好,从已往的理论和数据中也可以获得支持。具体结果见下表。

表1 :关系满意感模型拟合指数一览表

(二)效标关联效度分析

选用苗元江博士论文的综合幸福感问卷中的A卷[14],A卷为总体生活满意感量表,而生活满意感维度中,友好关系是影响满意感的一个重要的维度,因此本研究采用生活满意感总分以及涉及关系的利他行为、友好关系和健康关注三个分维度来作为关系满意感量表的聚合效度。根据效标系数的规定,效标系数可接受水平一般应在0.30~0.40之间。根据下表数据显示,本量表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

表2 :关系满意感和生活满意感相关

(三)信度分析

分析采用两种方法来检测同质性信度:克朗巴赫α和分半信度。结果表明,总量表的α信度指标为0.9296;总量表分半系数为0.8853。各维度信度系数显示,本研究信度系数达到要求。下表列出各维度的同质性α系数和分半信度。

表3 :关系满意感量表信度分析

(四)关系满意感与相关变量的关系

分析探讨性别、年龄和职业与关系满意感之间的关系。关系满意感分为两个维度:满意维和不满意维。

不满意维度分析结果显示,在性别因素上,19岁以下的被试在交际屏障维度上呈现显著差异,男性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在年龄因素上,女性在这两个维度上,各个年龄阶段都呈现显著差异,总体上45~55岁年龄阶段的女性在不满意维的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其他年龄阶段。职业分为两个水平学生和工作人员,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职业对不满意感两个维度都有显著性差异:交际屏障、差异冲突。比较结果显示,在不满意两个维度上,工作人员的得分显著高于学生(交际屏障维度:学生M=2.2899、工作人员M=2.6192;差异冲突:学生M=2.5515、工作人员M=2.7470)。

满意维度分析结果显示:在30~45岁年龄阶段,性别在职业的两个水平均呈现显著差异;在19以下年龄阶段,性别在职业的学生水平呈现显著差异。从性别角度来看,19岁以下的学生在满意维的三个维度上:互利支持、外向干练和相似相容均显示出显著性别差异,女生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互利支持:女M=4.4242、男 M=4.0469;外向干练:女 M=4.1560、男 M=3.9260;道德素质:女 M=4.3836、男 M= 3.9143);30-45岁的学生在满意维的互利支持维度上显示出显著性别差异,女性得分高于男生(互利支持:女 M=5.1429、男M=3.2857),工作人员也互利支持和外向干练两个维度上均显示出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得分均高于男性(互利支持:女 M=4.5051、男 M=3.8701;外向干练:女 M=4.2194、男 M= 3.4156)。

四、讨论

(一)关系满意感的维度

人际认知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特性和对关系进行认识的过程。关系满意感六个维度中:交际屏障、外向干练体现了个体对他人特性的认知,分别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来预测关系满意感的不满意维和满意维;关系认知包含四个维度:相似相容、互利支持、道德素质和差异冲突。“相似相容”和“差异冲突”分别验证了心理类型相似性和心理类型的差异对关系满意感的预测性,表明个体在评价现存关系满意度时,更倾向于对与自身心理相容的关系进行积极评价。“互利支持”单独成一个维度,验证了支持对满意感的预测性,同时也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功利性,关系一种人际资源和社会支持,同时“外向干练”也体现了个体在知觉上更关注对象的才能,体现了个体对人际资源的可利用性的期待;“道德素质”涉及了关系建立需要的坦诚、诚信等,道德素质单独成为一个独立的维度,这一点在西方的研究中没有得到体现。表现出中国在社会的转型期,多元价值观的出现,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失去了一个统一的标准,那么无形的道德约束就成为人们认知和评级关系的一个潜在标准。

(二)关系满意感的影响因素

年龄在个体对关系满意感的评价中呈现出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年龄阶段:19岁以下和30~45岁阶段。19岁以下的被试对关系的评价普遍比30~45岁的被试倾向于更满意。同时女性对关系的满意程度普遍高于男性,总体结果显示,男性不满意感得分高于女性、工作人员不满意得分高于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不满意感得分越高。这一结果与乐国安对中国人关系满意感普查结果相一致。可能由于社会对男性的要求较高,高的社会期待和社会压力迫使男性和工作人员扩大关系网络,在不同关系中频繁进行角色改变,因此可能会体验到更高的不满意感。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不断的提高,个体体验到的社会关系中的责任多于青少年期,因此感受到的压力也大于青少年期,因此也会体验到更高的不满意感。

(三)研究局限与发展

西方研究中对关系满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但影响因素常常和个体认知关系的内在评价标准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中常常会混淆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本研究着眼于个体对关系感受关系中满意和不满意方面的内在机制出发来进行研究,而对关系满意感的影响因素方面则探讨较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则需要较多的考虑其影响因素。同时由于高年龄阶段的样本,如45岁以上的样本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局限了结果的广泛性。

(注:本文系湖北省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0y069)

[1]Fine.M.A.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book reviews[J].Contemporary Psychology:A Journal of Reviews,1998,43(8):549-550.

[2]Cramer D.Satisfaction with a romantic relationship,depression,support and conflict[J].Psychologyand Psychotherapy: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2004,(77):449-461.

[3]Vaughn.M.A.&Baier M.E.M.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Relationship Assessment Scale[J].1999,(27):137-147.

[4]Tesser,A.On the confluence of self-esteem maintenance mechanisms [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00,(4):290-299.

[5]Gable,S.L.,Reis,H.T.&Downey,G.He said,she said:A quasi-signal detection analysis of spouses’perceptions of everyday interactions [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3,(14):100-105.

[6]Lippert,T.,&Prager,K.J.Daily experiences of intimacy:A study of couples[J].Personal Relationships,2001,(8):283-298.

[7]Branie.S.J&Meeus.W.Disclosure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in Families[J].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2004,(66):195-209.

[8]Cramer D.Satisfaction with a romantic relationship,depression,support and conflict[J].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2004,(77):449-461.

[9]Cramer D.Emotional Support,Conflict,Depression,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in a Romantic Partner[J].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138(6):532-542.

[10]Morry,M.M.Perceived locus of control and satisfaction in same-sex friendships[J].Personal relationships,2003,(10):495-509.

[11]赵菊,佐斌.情境与互动:人际互倚及其模式[J].心理科学进展,2005,(6).

[12]乐国安.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67.

[13]王登峰,崔红.解读中国人的人格[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8.

[14]苗元江.幸福感评估技术发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1).

猜你喜欢
二阶个体维度
一类二阶迭代泛函微分方程的周期解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一类二阶中立随机偏微分方程的吸引集和拟不变集
二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一类二阶中立随机偏微分方程的吸引集和拟不变集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