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艺术的实验与认知
——希思·邦廷的两个网络艺术作品

2012-10-28 00:41汤孟元
关键词:艺术作品网络空间空间

汤孟元

(湖北大学 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网络艺术的实验与认知
——希思·邦廷的两个网络艺术作品

汤孟元

(湖北大学 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网络可以说已经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广阔而极具融合力的平台,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可能性的同时,也对人类的传统认知不断构成挑战。

网络艺术;实验;认知;网络技术

希思·邦廷(Heath Bunting)是一名英国当代艺术家,1997年他的在线(online)作品《Visitors Guide to London》曾被列入第十届卡塞尔文献展。在1996~1998年间,希思·邦廷创作了很多网络艺术作品,如:Own,Be owned or Remain Invisible _readme.html,CCTV,等等……在这里将要阐述的是希思·邦廷的另外两个作品:《King’s Cross Phone In》和《CCTV》。

1994年希思·邦廷在阐述他的作品《King’s Cross Phone In》中指出:一个开放的网站空间可以拓展到公共空间,它可以把玩、颠覆和艺术干预。

这个作品的页面非常简单,在一个白色的页面上显示着黑色的文字。希思·邦廷在页面中罗列出了一串位于伦敦Kings X火车站内的公共电话号码,并希望所有的参与者能够在1994年的8月5日,格林尼治时间18:00时集中拨打这组号码,并完成他所列出的任意行为。

1.拨打一个或多个号码,当这些电话拨通后,让它响几声,在挂断电话。

2.以一种程序拨打这些号码。

3.拨通后不论是否认识对方,与他(她)聊一会。

4.去Kings X车站看看公众的反应或者去接电话和对方聊聊。

5.如果你还有什么特别的想法也行。

项目完成后,希思·邦廷将会对此写一份说明报告。包括:

1.没人打来电话。

2.电话铃声演奏出了一场交响乐。

3.一些无法预料的事情发生了。

这个作品无疑找到了一种重新认知我们所生存的世界的途径,为我们如何理解数字化和网络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由于在线交互可以使众多观众在同一时间从不同的地点与作品进行链接,发出各种指令,这样的即时性和匿名性现象所引发的许多不可预测的效果也是网络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网络艺术最大的特征是人们可以跨越地理和空间障碍进行交流和沟通。该作品通过设置简单的参与规则,使得观众能够顺利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参与到作品中的方式,对作品进行把玩和艺术干预。

因此,该作品已不再停留于早期网络艺术作品中那些以浏览器滚动条、文字、简单图片为要素的创作方式。

其意义在于:希思·邦廷将早期网络艺术作品中纯粹的网站空间开始向公共空间拓展,并且继承了早期网络艺术中的链接、即时、匿名这些基础特性,使得网络这种虚拟的数字化空间和现实的公共空间之间产生了交集,一方面拓展了现实中的公共物理空间,另一方面进一步探索和发展了网络空间的新可能性,也让观众能够更深层次对网络空间进行新的认知。

1997年希思·邦廷发表了作品《CCTV》。

希思·邦廷把摄像机拍摄的影像通过闭路电视连接到互联网,可以让你观赏到世界各国不同的城市的中心,例如:东京、都柏林、洛杉矶和伦敦。每个摄像头都链接到一个网页,通过访问这个网页,人们可以观察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街头发生的时事,并鼓励访问者留意城市街道上发生的各种犯罪行为。假如你正看到一起犯罪事件,通过下方的文本框输入详细信息,然后点击“传真犯罪记录”按钮,该画面和信息将会通过传真的形式被发送到当地的警察局。该作品的焦点除了鼓励人们主动地参与和维护地方安全,以协助警察的工作之外,还突出了关注网络的全球化和地方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该作品中也开始运用更为复杂的网络实时视频技术,让观众能够从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实时监控现实中的公共空间,并参与到公共场所中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来。这无疑模糊了网络作为一种数字化的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的界限,进一步影响了人们早期对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之间界限的认识。

实际上,《King’s Cross Phone In》和《CCTV》这两个作品都具备了“地方”和“全球”的特征。在网络技术发展的驱使下,如何重新认识“地方”与“全球”的关系,或许是希思·邦廷想要表达思想。另外,在这两个作品中,网络空间和公共物理空间两者的碰撞,也提出了一个有关两个空间中私密性与公共性的话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艺术作品的形式因为技术的不断逐渐完善而开始具备了无穷的可能性,使网络艺术家的创作媒介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网络艺术作品所涉及的内容、涵盖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宽泛,网络艺术作品也因此开始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网络文化也开始成为一种新的形势,它不单单作为一门艺术,它将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个主体,渗透到全球化与区域性的趋势中。

网络上观众的匿名性决定了艺术家无法对症下药的投其所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网络艺术作品媚俗的机会。网络艺术这种形式无疑会成为今后最重要的艺术方式之一,相对于传统艺术来说它的竞争力是不言而喻的。迈克尔·海姆在《从界面到网络空间》一书中谈到:“网络空间不仅仅是电子媒体或计算机界面的突破。因其虚拟的环境和模拟的世界,网络空间还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实验室,一种检验我们实在之真正意义的工具。”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网络的世界中失去了分辨现实和梦幻的界限。科幻小说家吉普森把网络空间称为“无限的牢笼”、“没有尽头的旅行”。网络空间已经超越了技术的魅力。

网络可以说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广阔而极具融合力的平台。在网络中,不仅能够整合新媒体艺术中的一切元素、文本、图像、语音、视频、声音、互动,而且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数字化的虚拟空间甚至正在不断的向我们所认知的,传统物理空间的渗透,并且这种渗透和融合在短期内还看不到停止的迹象。可以说网络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可能性的同时,也对人类的传统认知不断地构成挑战。而有关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探索,我想,都是网络艺术家们正在思考并且想要表达的。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网络空间空间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