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张 涛
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文/本刊记者 张 涛
一位身居小镇的农民栽种花木时偶遇病害,竟能得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字号”专家的亲自指导,那么他一定将会被人们认为得到了一次可遇而不可求的良机。然而,这对于大兴安定镇的农民来说,早已算不得什么新鲜事,那些“国字号”的专家他们已经太熟悉了。
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这里有一个双向视频,通过这个视频,我们就可以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些专家面对面地交流了,您看,这里还有他们每周的值班表和科目,我们要是想问谁问题,就可以到这里查询,然后在相关科目专家值班的时候跟他们联系。他们值班的时候一般都在,有时候不单单网上解答,还会亲自到农民地里去看看。”大兴安定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姚凤岭有些骄傲地对记者介绍说。
“大兴区安定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总投资700余万元。2008年春竣工,2009年初开始正式运行,中心工作人员共8人。分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两大服务内容。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服务,目的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农民增收。”到安定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采访时,在一份工作人员提供的资料上见到了这样的文字。
整个服务中心共有四个服务区,一是信息化服务大厅,在这个区域内可以通过电子触摸屏、LED滚动屏、双向视频咨询系统、电话语音咨询系统、信息机、科普游戏等方式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和信息查询;还可以通过电子种养殖档案系统,把全镇农户的农产品生产情况传递给中介组织和消费者。第二部分是当地特色农产品展销及农资销售大厅,主要向农民提供优良的籽种、肥料、农药、农机等先进农业生产资料的服务。服务中心的剩余两部分主要是为农民培训和学习用的,据工作人员介绍,培训老师主要是那些经过专业学习的大学生,当然,有时一些农业专家也会到这里来给农民授课。
在服务中心内摆放的电子触摸屏上,可以看到设置有农民信息档案的选项。在这一个小小的档案中,养殖者的文化程度、养殖科目、养殖规模、养殖时间、预计价格等项目竟然无一不包,确实令人甚感惊讶。“我们对全镇农民的信息资料进行建档,通过这个就可以对全镇的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就是人比较多,当时录入时候麻烦一点。”工作人员介绍道。
“大兴安定镇农业信息化基地的调研对我触动很大,这里真正把种植业、养殖业等所有信息都采集起来,通过先进的工具和手段来进行管理。我觉得这样的信息化基地有两点作用,首先推动了政府的管理更精细化、更效率化,其次为农民提供了一个服务平台,提供了一个从生产到销售无所不包,一个全方位的服务平台。”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产业室副主任张军这样说。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的确为农民致富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但是在农业经济即将展翅腾飞的同时,也有许多问题得到了政协委员们的关注。
推广站的工作人员在耐心解答农业科技方面的问题
“我觉得对于安定镇这样的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经费保障问题和队伍建设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张军略显忧虑地说。他认为,虽然市政府在农业硬件设施建设上提供了许多支持,但是在乡镇,科技服务体系运作的资金保障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这使得多数组织多以技术、信息等服务为主,而产后服务,跨区域、跨行业的大型、综合性服务都比较少。队伍建设方面,由于北京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农村大量高素质人才都不再从事农业劳动,转而从事其他行业,而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通常都是一些年纪较大的、学历较低的农民,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对生产者的要求。
姚凤岭也表示:“虽然我们为农民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是好多人根本不来学,就算来的也多是年纪较大的人,他们接受能力有限,我们就是反复地讲,效果也不太好。”
为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市政协委员们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反复研究,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
委员们认为,随着京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农民的市民化和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本地农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明显,只有加快培育现代农民,才能确保都市型“现代农业”由“现代农民”来支撑,确保农业科技成果通过“现代农民”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首先要加强区镇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建设,重点落实“一个衔接、两个覆盖”,即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水平与基层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衔接,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到镇,努力实现镇村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100%。第二要稳定农技推广服务基础性保障,加快构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竞聘上岗、培训交流、考核评价等管理机制,培育“一专多能型”农技推广服务人才。第三要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社会机构的作用,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技推广服务,有效解决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