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江辉 孙明河
韩来聚“科技班长”是怎样炼成的
文/李江辉 孙明河
2012年4月10日,我国石油化工领域传出喜讯:胜利油田钻井院应用自主研制的膨胀套管技术在塔河油田深层侧钻水平井TK6-463CH中成功实施作业,这是该技术首次在国内深层侧钻水平井中作为技术套管使用,并创造了国产直径139.7毫米膨胀套管单次作业最长437.22米和作业最深5508.04米两项纪录。
这只是胜利钻井院今年以来诸多创新成果之一。而在2011年,胜利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全年的专利申报数量达到128项,其中发明37项,国际专利2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60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也就是说,平均3天就有一项专利申请,一个月就有3项发明专利申请。在中石化所属同级企业中,胜利钻井院是唯一一家年申请专利数量超过100项的单位。
当我们为胜利钻井院所取得的成就欢欣鼓舞的时候,不能忘记胜利钻井院的带头人韩来聚。就是在去年年底,胜利油田油气工程首席高级专家、钻井院院长韩来聚被授予中国石化科技创新功勋奖。这是中石化首次设立的奖项,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获奖人员不超过两人。韩来聚凭借重大科技成就和贡献,经过层层评选,最终成为两名获奖者之一,也是中石化上游企业唯一获奖者。
1963年,生于山东农村;1983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2003年,担任胜利钻井院院长。
韩来聚的简历,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但是,在他从石油工程技术领域的一名“侦察兵”成长为“科技班长”的身后,那一篇篇令记者如见天书般的论文、专著、专利,一幅幅描绘石油工程技术发展方向和路径的蓝图、方案、图表,以及一串串荣誉、奖励,都让我们追寻其成长轨迹的努力显得如此苍白。韩来聚大学毕业时年仅20岁,由于他勤奋好学,虚心求教,在毕业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里便崭露头角,23岁就担任了项目组长,成为钻井院最年轻的科研项目组长。1988年,他被组织推荐到石油大学攻读油气井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获得了硕士学位。90年代初的硕士研究生是许多人羡慕和称赞的对象,然而,这没有让他停止学习的脚步,他深知要想在科研上有所成就,丰厚扎实的理论知识必不可少。2000年9月,已担任副院长的他又报考了中国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专业的博士,经过4年的攻读后,取得了博士学位。2003年,他又参加了休斯敦大学EMBA管理硕士的学习,2008年参加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领军人物的培训,学习始终伴随着他的成长。
1996年,年仅33岁的韩来聚参加了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51/2短半径侧钻水平井配套技术研究”,这在当时属于世界先进技术,参考资料少,创新难度大。面对艰巨任务,他和项目组成员边摸索、边实践,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最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该项目获得中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也为他今后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具有敏锐的技术判断和把握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这对技术团队和整个技术领域的提升具有战略价值。”他的老搭档、胜利钻井院副院长唐志军这样评价。
韩来聚作为技术首席主持完成的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地质导向钻井技术”,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参数地质导向钻井系统,使可利用水平井开发的油藏厚度由4米降低到1米,为薄油层、厚油层顶部剩余油等复杂油气藏开发提供了强力支撑,该项目作为中石化核心技术之一,获中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已经成为油田勘探开发的主要手段。
“钻井技术是一个复杂的技术体系,一个人很难跨越整个体系,但他做到了。”跟随他一路走来的副院长孙铭新尤其钦佩这一点。
被称为21世纪钻井、完井最具革命性技术膨胀管技术原为国外垄断,为打破技术垄断,韩来聚组织开展对膨胀管技术进行全面研究,最终取得成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体膨胀管技术,成功完成国内首次膨胀管侧钻井完井施工,创造当时国产实体膨胀管技术施工最长记录,为油井修复、解决复杂钻井难题提供工程利器。
“七五定向井,八五水平井,九五侧钻水平井,十五分支井,十一五长水平段水平井。”在油田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钻井院的主导技术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
而韩来聚从“课题组长”到“科技班长”,则直接参与和主导了钻井院的战略选择和技术发展。尤其是“十一五”时期,为了给“十二五”油田生产储备一批尖端技术,韩来聚盯上了自动化钻井这个未来石油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
工作27年来,韩来聚走过了一条立志钻井科技、献身钻井科技的奋进之路,先后获得管理局级以上科技奖励15项,国家专利32项,在省部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为我国石油工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94年被评为“山东省新长征突击手”、首届“胜利油田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2003年获“中国石化集团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石化集团优秀青年知识分子”,2004年被评为“胜利油田杰出青年楷模”;2005年被评为“中石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专家”;2006年被评为中石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获得胜利油田“科技英才奖”;2007年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0年12月27日荣获中石化“科技创新功勋”奖。
技术,技术,还是技术!一位在科技界采访了20多年的老记者,报道过的科学家和先进人物不下数百位,但在挖掘韩来聚这位首届中石化科技创新功勋奖获得者的事迹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无论是有关韩来聚及其研发团队的文字记载还是现场采访,除了技术还是技术。
“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一种艰苦的劳动。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失败和挫折在所难免。科技发展的领军人物总是能够吃苦耐劳,经受住科研失败的考验,抵制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诱惑和干扰。”
出身农家,韩来聚20岁大学毕业,23岁担任课题组长,31岁担任研究所副所长,37岁担任研究院副院长。有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归结为他聪明,智商高,即所谓“基因好”。
之所以说“基因好”,还因为他的儿子。他和妻子都属于事业型,两人在各自的单位都是骨干,兢兢业业,卓有成效,儿子基本是自由成长,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却是三步并作两步走,蹦蹦跳跳上清华,令大家艳羡不已。
韩来聚很清楚,也告诉儿子,人只有一个脑袋两只手,一天24小时,不论是学习还是做科学研究,除了方法得当,吃苦才是正道。
1994年,身为钻井研究所副所长,韩来聚带领三名科研人员进行“定向井井眼轨迹模拟程序研究”科研项目。时逢盛夏,骄阳似火,热浪逼人,野外作业的条件异常艰苦。井位地处偏远,试验要求24小时不间断,连天昼夜不离人,即使到临时搭建的板房,也要每天扛着设备往返一个小时。有时需要三个人一起上,连续两三天轮不着睡觉。有时连天阴雨,泥泞的白浆地能陷进去一尺深。课题组的马凤清高级工程师还清楚地记得,韩来聚当年扛着设备,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井口的情景。过度劳累终于使年轻力壮的韩来聚累倒了,但是当时现场试验正在紧张进行之中,时间不等人,他回去简单检查了一下,就带着消炎药连夜返回井场。现场的钻井工人们感动了,都竖着大拇指说:“真是一条山东硬汉!”直到预定的试验做完,韩来聚就一头扎进了医院,一躺就是三个月。
2003年5月,胜利石油管理局党委任命韩来聚为钻井院院长。既要关注科技创新、又要关注单位发展、还要为油田石油工程技术总体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建议,他总感到时间不够用,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更没有了节假日的概念。工作原因,进京汇报、开会很多,经常是当天晚上走,第二天晚上回,行色匆匆、风尘仆仆。他把自己交给了单位,当别人陪着妻子儿女游玩休闲的时候,他在工作;当别人辅导孩子家庭作业的时候,他在工作;当别人伺奉老人床前膝下的时候,他还在工作。
“当代科学研究是一项脑力劳动,而且是一个团队乃至不同领域的团队合作,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稳定乐观的情绪可以使得领军人物能够更加从容地投身于科学研究,而富于团队精神则是领军人物能否成功的首要条件。”
翻开《中国石化科技创新功勋奖候选人推荐书》,列入其中的26篇论文,标注为“第一作者”的只有7篇;在其获得的37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中,列为第一名的7项;在得到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的13项科技成果中,韩来聚的名字列在第一位的只有3项。在我们就此当面求证时,韩来聚一脸认真地回答:“我就是做了那么些工作,其他的就不该列到第一!”
在韩来聚看来,作者、成果的署名、排列,和科学研究一样,一是一,二是二。有很多时候,作为课题组长或学科带头人,申报课题时考虑单位、集体或团队的需要,把自己的名字署在前面情有可原,但在报奖时可要心里有数。如果在干活、吃苦时往后缩,在荣誉、利益面前往前靠,谁还跟着你干!
为了拿下项目或奖项,把大专家的名署在前面争取更大的机会无可厚非。钻井工艺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刘新华讲了这样一件事。
鱼骨状水平分支井钻井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水平井、分支井钻井技术提高油藏采收率的钻井新技术,这种钻井技术可以根据油藏条件设计井眼并进行井眼的空间分布,以有效增加油层的裸露面积,提高油藏的开采程度,最终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胜利钻井院早在2000年就开展了分支井钻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并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应用效果。韩来聚直接参与和领导了这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在该项目申报中石化科技进步奖时,他们把韩来聚的名字署在了最前面。
“韩院长本来就是钻井院在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而且借助韩院长在钻井工程技术领域的名气,我们奔的就是一等奖。”刘新华说。未曾想,申报书到了韩来聚手里,他一笔把自己的名字勾掉。
韩来聚对自己很严格,对他人却很宽容。钻井工艺研究所所长冯光通是1999年毕业的,到所里工作不久出了个不小的麻烦。他负责的试验,由于井队操作失误,把一套价值十多万元的电子多点测斜仪掉到了1400米深处的井底。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捞了上来,但仪器已经摔坏。当他忐忑不安地给韩院长汇报这件事的时候,韩院长只问了一句:“学到东西了吧?”这件事至今还牢牢地记在冯光通的脑海里。韩院长“容忍失败”的宽容,让年轻的科研人员平添了攻关的勇气和信心。
身为院长,他视职工群众如亲人,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经常看望、慰问和资助患病、生活困难及离退休的职工、家属。面对协解人员和职工子女的就业难题,他提出“在单位困难时不抛弃一个兄弟姐妹,在单位顺利时不忘记一个兄弟姐妹”,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和机会,为钻井院每一名有就业愿望的人员都提供就业岗位。他没有“官架子”,质朴亲和,他办公室的大门总是向职工群众敞开,群众有困难,都喜欢找他帮助解决。而对于职工提出的事情,再小他也要首先研究讨论,在政策和能力范围内尽最大努力解决,从而赢得了广大职工的拥护和爱戴。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