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小红
(佛山市博物馆历史研究部,广东 佛山 528000)
“春秋谕祭”是明代朝廷给予因显灵而“御大灾、捍大患”的佛山北帝神的褒奖,是祭祀北帝的国家祀典。自明代景泰年间到清代,每年分春(农历二月十五)秋(农历八月十五)两次举行,仪式隆重,规模壮观,是佛山上层士绅的特权,而民间酬神谢恩的“醮仪”给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参与祭祀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与神有了近距离的接触,给了他们心灵上的慰籍。官祀与私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有利于增强佛山民众的归属感和佛山地方社会的整合。现作一探讨,以就教于方家与同行。
官方意识在民间信仰中的渗透、统治阶级对民间信仰的改造和利用,有助于民间信仰取得合法地位,民间信仰逐渐演变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明清佛山的北帝祭祀由私祀到官祀的进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从明正泰到景泰年间,佛山士绅及广大民众在抗击黄萧养攻打佛山的过程中,北帝神屡次显灵,帮助打败了起义军。地方士绅的奏请,朝廷官员的转奏,目的是想让佛山北帝神达到国家祀典的标准,从而跻身官祀的行列。
然而灵异传说是否属实,朝廷要派遣官员下来核对。明朝礼部尚书结合佛山地方士绅的奏章,对佛山北帝祭祀是否列入官方祀典进行了实地勘察、核准,最后上报朝廷,其《勘合》曰:
“……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佛山堡耆民伦逸安抱本赍奏,说本乡北方玄武神祠,其神酬应民卜,捷如影响。昔黄萧养寇佛山,灵应祠神实为捍御,公计擒匪贼,祷于神,辄获是神,特附之以捍御,而感通冥漠有独至也。正统十四年(1449)黄萧养进攻佛山,乡人集于祖庙问神卜吉,神许则出战,战则屡胜。其贼出战之时,常见一人青袍白马走于栅外;又见飞蚊团结成旗,排阵游于空中;贼以北方扬灰、欲伤民目,霎时则转南风吹之,贼反自击;日夜铃锣不息,民将惫倦,贼攻日甚,西北角栅城几陷,乡老奔叩于神,神卜许其勇敌,民遂迎花瓶,长五尺,诡作大铳状,出诳贼,贼疑不敢攻;又见红鸟一队,飞坠于海,贼遂就擒。黄贼剿除之后,乡民无一人亡命,此见神明保障之功,赫赫威灵之助,神灵显应,恩同再造者也,伏乞圣恩褒嘉祀典等因。都察院按行广东道御史杨忠勘审缴报,忠仰布政司参议陈贽委南海县主簿李纲按临佛山堡督会排年里老梁广等签同结状,果系神功维持生民安堵,并不挟捏。又恐附同不的,复委经历张应臣亲临复勘,乡判霍佛儿,乡耆冼浩通呈状,果系神功持助,各无异词。御史杨体得始末,案卷如合符验得以细备,开具情由申奏,伏蒙圣旨准题,着礼部议处。本职依奉处议,记曰:法施于民则祀之,御大灾大患则祀之,理合嘉崇,隆以常祀,申蒙允奉……”[1]
鉴于“乡藉神威镇,星旗赫濯,望风披靡,卒罹天诛。”所以“有司疏厥功请封典”[2],
朝廷 “遂敕赐神祠为灵应祠,春秋遣官致祭。”[3]
至此,佛山北帝祭祀由民间淫祀、私祀正式上升为国家官祀。
论意义、符号和仪式,在中国的正统宗教或者说官方承认的宗教之中,当数道教最为繁杂多样。三日以上的道场逐日按顺序而进行的法事有:开坛、取水、荡秽、祀灶、请圣、扬幡、诵经、礼忏、宣榜、回向、送圣、上大表等等[4]。
关于春秋谕祭的官方仪式,佛山地方文献并没有留下完整的资料,只能在佛山地方志中找到一些片段和线索。
(乾隆)《佛山忠义乡志》中记载:
(二月)十五日谕祭灵应祠北帝。先一日,绅耆列仪仗,饰彩童,迎神于金鱼塘陈祠。二鼓还灵应祠,至子刻驻防郡二侯诣祠行礼,绅耆咸集。祭毕,神复出祠。[5]
这里所说的谕祭是指春祭。主祭官是“驻防郡二侯”,而且官祀时“绅耆咸集”,由此可以想象其仪式的隆重,场面的壮观。秋祭日期是八月十五,“仪同春仲”[6],可见春秋谕祭的仪式是相同的。
1.谕祭灵应祠祝文
谕祭时由主祭官当众在神前宣读,《佛山忠义乡志》(乾隆)记载的明代祝文如下:
维景泰四年八月壬申朔,越十五日丙戍,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知府、南海县知县:钦承上谕,敢昭告于灵应祠神,曰:维神庙食南土,肇宋元丰,捍患御灾,累著民绩,向兹盗发,克副祷禳,寇用剪除,实资神贶,王朝致祭,于礼宜隆,特敕有司岁修常祀,尚其景贶,永福生民,尚享。[7]
到了清代,谕祭灵应祠的祝文略作了修改,内容与明代的祝文大致相同,只是更换了国号、年号、月令、日辰及主祭官名等:
维道光某年岁次某某仲(春、秋)望日,承祭官广州府佛山海防同知某:钦承谕旨,致祭于灵应祠神,曰:惟神庙食南土,肇宋元丰,捍患御灾,屡著民功,向兹盗发,克副讨凶,冠用剪除,实资神通,岁时致祭,于礼宜隆,特敕有司祀事修崇,伏祈景贶,永藉幈幪,尚飨。[8]
2.谕祭的祭器、祭品
《佛山忠义乡志》(道光)中载:
祭器:硎二(即汤盂,用盛庶馐胾羮)、豆五(有火焰者)、铺五(圆而鼎足者)、簠五(方者)、簋五(圆而无足者)、筐五(竹器圆者)、筥五(竹器方者)、盘五、爵三。
祭品:豕一、羊一、斋供五、晕(荤)供五、熟供五、牲(生)供五、饼供五、面供五、京果鲜果各五、糖供五。[9]
其中祭器九大类共计40件,祭品十一大类共计47种。
在《佛山忠义乡志》(民国)卷十六《金石一》所记灵应祠祭器目录为:硎二、豆五、铺五、簠五、簋五、筐五、筥五、盘五、尊一、爵三,共计 41 件[10],对比道光年间,民国年间的祭器多出了一个尊,具体情况有待考证。
3.奉神出巡的仪仗
(1)神舆
即北帝出巡时乘坐的轿子,其通体髹朱红漆,左右及后背挡板共镶嵌十二块金漆木雕饰件,后背挡板饰件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为双蝠捧寿图案,中、下层及左右挡板的饰件均为云龙、行龙等各种形态的龙纹雕刻,轿子中间是一把精致简洁的龙头坐椅。
(2)三组仪仗
全套仪仗现位于祖庙正殿及香亭廊庑东西两侧,阵容庞大、种类丰富、器形齐全,共三组:
一组是金漆木雕宫扇形高脚牌,共八对16件。牌上以浅浮雕“云海蝙蝠”做地饰,周边镂雕龙凤, 开光处分别有:“肃静”、“回避”、“污秽勿近”、“紫霄宫”、“无量寿佛”、“玄天上帝”、“谕祭”、“敕封灵应祠”等字。
一组是铜铸佛道八宝仪仗,共八对16件。以道教“暗八仙”即“扇、剑、鱼鼓、玉板、葫芦、箫、花篮、荷花”和佛教“八吉祥”即“轮、螺、幢、伞、花、鱼、罐、结”相配成八对。“一道一佛,和谐相配,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佛山北帝信仰的包容性”[11]。
一组是“灵应祠”兵器仪仗,共37对74件[12]。包括刀、枪、剑、戟、棍、棒、槊、斧、钺、铲、钯、鞭、锏、锤、叉、戈、矛等多种,造型美观,制作考究。具体名称如下:
日月形器2件(左右各一)
平顶龙头刀2件(左右各一)
鳌鱼三刃刀2件(左右各一)
四蝠八卦蛇矛2件(左右各一)
拳蛇器2件(左右各一)
双边戟2件(左右各一)
凤矛2件(左右各一)
圆球锤2件(左右各一)
蝠形钺2件(左右各一)
方砚器2件(左右各一)
万字矛2件(左右各一)
带蒂金瓜锤2件(左右各一)
月刀4件(左右各二)
龙矛2件(左右各一)
关刀4件(左右各二)
盘龙棍2件(左右各一)
金钱戈2件(左右各一)
四棱钺2件(左右各一)
菱角器2件(左右各一)
马镫器2件(左右各一)
横瓜锤2件(左右各一)
璜形器2件(左右各一)
古字三叉戟2件(左右各一)
圆蒂金瓜锤2件(左右各一)
圆蒂六棱瓜锤2件(左右各一)
葫蒂六棱瓜锤2件(左右各一)
双环耳缸锤2件(左右各一)
方天戟2件(左右各一)
手笔器2件(左右各一)
龙头杖2件(左右各一)
龙头器2件(左右各一)
四龙方形器2件(左右各一)
横角钺2件(左右各一)
铜宫扇4件(左右各二)
从上述谕祭灵应祠的祝文、祭器、祭品和奉神出巡的仪仗来看,其仪式是非常隆重的。祭器“华而不缛,文而不繁,与《六经图》、《博古图》、《大清祭器图》吻合”;祭品种类多、规格高;祝文着重突出了北帝“捍患御灾”、“寇用剪除”等保佑佛山的功能。这些一方面显示朝廷对佛山北帝神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春秋谕祭在佛山的巨大影响。
道教中的酬神谢恩的集体仪式称作“醮”,“凡醮都是示诚于天下,祈福神灵”[13]。官方的仪式神圣而隆崇,是地方士绅的特权,普通民众是很少有机会直接参与的,而民间酬神谢恩的“醮仪”给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参与祭祀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与神有了近距离的接触,给了他们心灵上的慰籍。明清时期,佛山北帝诞(农历三月三)是一年当中佛山民众崇神仪式中最隆重的一种,其仪式包括:设醮肃拜、贺寿开筵、烧抢大爆、演戏酬神、北帝巡游等。《佛山赋》写道:
故乡人于是日也,香亭所过,士女拜瞻,庭燎彻晓,祝寿开筵,锦衣倭帽,争牵百子之爆车,灯厂歌棚,共演鱼龙之曼戏,莫不仰神威之显赫而报太平之乐事者也。逮所游既遍,而真君亦返辕登座,代造物以成岁功矣。[14]
由此可见北帝诞的盛况,而烧大爆和北帝巡游更是将民间醮仪活动推向高潮。
北帝诞正日,当年值事在祖庙庙前设醮庆贺,除求神消灾镇邪、祈福纳祥外,还有犒劳北帝、感恩谢得之意。三月初二日就要在庙前设坛,备好五谷、酒、烧猪、香烛、元宝等供品,初三子时起,值事开始主持醮会仪式。据佛山地方史专家黄晓惠及肖海明的研究,其主要程序有:
1.祭白虎:白虎是传说中的一种恶神,拜祭北帝前先飨白虎,以免它出来捣乱。
2.洒净:把神坛附近扫干净,用黄皮叶水洒一下,以示荡秽辟邪。
3.焚香:点燃三炷香。
4.禀神:把心中想说的话向神禀告。
5.烧衣纸:把用彩纸剪裁成的供北帝穿用的官服连同元宝烧掉。
6.问卜:一种卜卦,用来查验是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
7.分衣食:祭毕,把供品分给捐资者,表示北帝所赐福气[15]。
随后佛山民众不论身份贵贱,都沐浴更衣,前来列队恭拜,通宵达旦。佛山市博物馆藏有一本记录光绪六年至十一年祖庙设醮情况的灵应祠 《接法事部》,里面详细记录了醮事名称、当年值事、设坛时间、请醮人姓名地址、大师醮司人数、醮事金额、置办供品的种类价钱等。其中灵应祠酬恩醮备办的物品有:坛米、胙肉、晏钱、榜边、榜心、符张、行香等,其中符张有香资榜一张、封素榜一张、大榜一张、三清榜一张、北帝符一张、朱九凤一张、黄纸墨字符仔一百张、金字小斋牌一百张,这为研究祖庙醮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祖庙设醮祭祀的规格、氛围以北帝诞为最高,其他醮会如平安醮、保境醮等仪式,祭祀物品大致相同,但规模要小许多。
场地中间一般设主神坛,对面是城隍坛,主坛的西面是“十宫真君”坛,东面是“醮家香火”坛。醮场的东南西北四个角都竖立一竿带叶、挂者敕文的翠竹,叫“幡”。
以上仪式是从佛山当地的零星资料中找到后加以总结的,比较简单,但真正的醮仪绝不止这些。由于《灵应祠志》的散佚,我们无法知道北帝诞醮仪的具体内容过程,但我们可以从广东其它地方及香港地区的民间醮仪中,可以看到一些当年的影子,具体情况见文末的附表。
北帝坐祠堂是将北帝行宫逐日安放在各宗族祠堂内,供该宗族拜祭的仪式,时间从正月初六至三月三十日。每年正月初六日,是祖庙北帝出祠之日,也是八图(明洪武三年,官府给佛山居民编黄册、排里甲。八图相当于现在的八个街道办事处)土著的重要日子。
当日,北帝由灵应祠出游,值事们要备锣鼓、旗帜、醒狮等,仪仗队在前鸣锣开道,北帝乘舆居中,八图下辖的八十甲每甲派两人,一共160个耆老、绅士随后,醒狮压尾游行一天。游行队伍必须全部是男性,敲锣打鼓,吹奏八音,浩浩荡荡。所到之处,人们簇而观之参拜,并竞相挤到北帝像前,用手抚摸北帝乘舆,以求获得福气[16]。
游行至晚,北帝行宫被供奉在八图祖祠(即八图公祠,位于祖庙附近的营前街)内,随行的耆老、绅士与新旧值事们则留在公祠操办祭祀事务。第二天由鼓乐仪仗队将北帝行宫送回祖庙,又由另一宗族人到祖庙迎神回祠拜祭。每一宗族祭后送神时,都有放爆烧烟花等仪式,如此一个祠堂接一个祠堂的“坐祠”,轮完八图辖下的八十甲为止。每一次交接都在祖庙进行,轮祭到三月三十日,共达八十三天。八十甲每甲一天,其它的三天就是正月初六的出游到八图祖祠;二月十五日的春季官祀之日;三月三日的北帝诞。
民间信仰的风俗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需要举行祭神仪式。例如“行像”活动。“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 “行城”、“巡城”等。
北帝巡游是北帝诞醮仪的另一项重要部分,“三月三日,北帝神诞,乡人赴灵应祠肃拜。各坊结彩演剧,曰重三会……神昼夜游历,无咎刻宁,虽隘巷卑室亦攀銮以入……四日在村尾会真堂更衣,仍列仪仗迎接回銮。”[17]三月初三的北帝巡游时间为一天一夜,此时正值北帝坐祠堂期间。按旧例,初一日由祖庙附近的牛路村(后改圣堂乡)霍氏宗族组织 “北帝更衣神功会”(专门负责操办北帝祭祀活动的一个小组),来祖庙把北帝武神小铜像(俗称行宫)抬至牛路村,供奉于霍氏宗祠内。给神像更衣后,村内各姓居民纷纷来进香参神,并在宗祠前建醮、烧爆,有的还演神功戏贺神诞。初二晚,又将神从霍氏宗祠内请出,送回灵应祠,接受全镇民众的参拜。初三日上午,由专责的牛路村人抬着北帝行宫出祠在镇内巡游。
巡游时,北帝武神小铜像端坐在朱漆贴金龙纹轿椅(现陈设于祖庙)内,前有锣鼓、仪仗队、彩旗幡伞队鸣锣开道,后有醒狮随尾,所到之处居民张灯结彩迎驾。巡游队伍昼夜游历,连小街窄巷、简陋庙舍也都入内停舆。巡至汾水铺的 “武当行宫”时,入内停舆供佛山商民前来拜祭。至初四日巡游到会真堂,在会真堂用黄皮叶水为神像洗脸剃面,换好衣服,由仪仗队“迎接回銮”,按来时路径返回灵应祠(俗称为“行龟缩”[18])。
史载,明初北帝巡游,只局限在佛山南部的“古九社”,范围约占当时镇区的三分之一。清乾隆年间,北帝巡游的范围扩大至汾江南岸。清代中后期,北帝巡游路线扩展到汾江以北,北帝所巡游到的地方都正式划入佛山版图。据灵应祠内陈设的实物统计,光绪二十五年的巡游,仅仪仗队伍中就有八对书有“肃静”、“回避”、“紫霄宫”、“玄天上帝”等8对16件木雕宫伞形高脚牌仪仗开路,之后是铜铸八宝仪仗和兵器仪仗,北帝小铜像端坐在神舆上,在八音锣鼓的吹奏下威风凛凛的在镇内巡游。各街坊摆好香案恭迎北帝,北帝神舆所经的路线是有规定路线的,而且除了晚上在会真堂歇脚外绝不停舆也不走回头路。
神的出巡在中国传统民间信仰活动中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祭祀仪式。现在珠三角很多乡镇、潮汕地区还保留有这一古老的仪式。北帝巡游是为了亲民,近距离接受信徒的膜拜,展示北帝和善、礼贤下士的一面。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巡视地盘,加强对所属领土的控制,从而加强了社区的凝聚力[19]。
烧大爆活动在三月初四举行。所谓烧爆,就是点燃安放在华丽彩车上的一个大爆竹,内附一铁制小环。爆竹一响,铁环飞向空中,围观的群众纷纷争夺之,以寄祈祥纳福之意。在清初时,“佛山烧爆”已名震粤中。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六《器语》中有详载:
三月上巳,举镇数十万人,竞为醮会,又多为大爆以享神。其纸爆,大者径三四尺,高八尺,以锦绮多罗洋绒为饰,又以金缕珠珀堆花叠子及人物。使童子年八九岁者百人,倭衣倭帽牵之,药引长二丈余,人立高架,遥以庙中神火掷之,声如丛雷,震惊远迩。其椰爆,大者径二尺,内以磁罂,外以篾以松脂沥青,又以金银作人物龙鸾饰之,载以香车,亦以彩童推挽。药引长六七丈,人立三百步外放之,拾得爆首,则其人生理饶裕,明岁复以一大爆酬神。[20]
可以想象祖庙门前万头攒动,锣鼓喧天的场面,一年一度的烧大爆仪式在这里举行。放眼望去,祖庙门前一片辉煌,北帝神乘坐的“真武行殿”轿舆,都用小爆连结组成龙楼凤阁样式;用小爆层层叠出的“武当山”及“紫霄金厥”,四周燃点着百子灯,这些灯的灯盏、灯裙、灯带、华盖、缨络等都用小爆贯串而成;锦绣铺桥,花卉彻栏。此时,人声喧闹处,一队队百人组成的“倭人”色队,牵引着一辆装有长八尺,直径三四尺的大纸爆香车走来。
大纸爆上装饰有穿锦绮洋绒的各色人物,又有金镂珠珀堆叠出花纹图案,药引长二丈余。大纸爆后面是椰爆香车,也由穿艳丽服饰的小童推挽而来。椰爆直径二尺,内用瓷筒装药,外用竹篾、松脂、沥青包裹,再用金银纸装饰成龙凤、人物图案,药引长六七丈。……在庙前空地上排开,大纸爆有数十枚,小椰爆数百枚。全镇居民,竞相观睹。燃放大纸爆时,放爆者攀到高架上,用庙中神火点燃爆引,爆声如雷,远近震动。放椰爆时,放爆者站在距人群三百步之外燃放。爆响声过后,众人一拥而上争抢“爆首”。爆首是一铁圈,上写有爆名,如“上元正首爆”、“上元拾足爆”等[21]。各爆有等级次序,即俗称的头爆、二爆、三爆等。拾到“爆首”的,有镜屏、色物等奖品。人们相信爆首是北帝所赐福气,拾得爆首者能得到一生吉利,因此人人奋力拼抢,其壮观的场面是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和体验的。
佛山北帝诞的酬神演戏,盛况空前,十分热闹,是佛山民众的盛大集会。“三月三日,灵应祠神诞,乡人士赴祠肃拜,各坊结彩演剧,曰重三会,鼓吹数十部,喧腾十余里”[22]这种酬神演戏也不只是在神诞庙会之日才有,在冬季农闲时节,酬神演戏几乎没有间断,“自是月至腊尽,乡人各演剧以酬北帝,万福台中鲜不歌舞之日矣”[23]。酬神演戏成了佛山民众广泛的文化娱乐活动。
酬神演戏的剧目都是传统的古装戏,内容大同小异。从内容上来主要有五大类:忠孝节义的伦理戏;精忠报国的忠良戏;解民倒悬的清官戏;因果报应的宗教戏;男欢女爱的爱情戏等。酬神演戏要求对神明敬重,一般以前四种戏为主,具有一定的伦理道德教育意义。古典戏曲多以喜剧为结尾,表达一种邪不胜正,好人终究平安的观点;同时,它还将佛教的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融入其中,寓教于乐,一举而多得,是民众接受伦理教育的另一种方式。
清代以后,酬神演戏的主体部分是在祖庙灵应祠对面的万福台上演神功戏,以酬谢北帝的保佑和庇护。所谓神功,就是神的功劳,演“神功戏”,就是为向神祈福或为酬谢神恩而演戏。祖庙一年的祭祀活动中都离不开演戏酬神,北帝诞期间更是如此。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的万福台,就是为了上演粤剧(大戏)给对面的北帝观看。北帝诞当天,祖庙一带笙歌嘹亮,人烟辐辏。演出人员有八音班、瞽姬、女伶、本地班或来至广州、港澳的大戏班;常演出的剧目有 《八仙贺寿》、《六国大封相》、《跳加官》、《天妃送子》等数十部。 乾隆《佛山忠义志》记载:“三月三日,北帝神诞,乡人士赴灵应祠肃拜。各坊结彩演剧,曰重三会。鼓吹数十部,喧腾十余里”[24]。除在万福台上演神功戏外,镇内各坊各社也都请戏班演戏,有的还大开宴席庆祝神诞,倾城热闹,万人空巷,一连数日如此。
崇升是指九月初九北帝得道飞升金阙,民间举行的祭祀仪式。佛山市博物馆保存了一张清代中后期的《佛镇祖庙玄天上帝巡游路径》图,详细记载了一次祭祀北帝崇升的巡游活动,包括有北帝巡游日期、所经街道及巡游队伍组成等情况。
从图中所列路线情况看,巡游时间在十月二十六日至十一月三日,每天都按划定路线巡游,八天的线路绝少重叠,也极少走回头路,总之要巡完整个佛山镇,让所有佛山人一睹北帝尊容为止。有资格在北帝后面随行的,是镇内70岁以上的“绅耆”和科举成功人士及官宦人物,其中一部分是大魁堂(清代至民国,由各宗族推选的乡绅、乡耆组成一个地方自治机构,该机构设址于祖庙旁的“大魁堂”内,因而这个机构也被称为大魁堂。)成员,跟随在这些大人物后面的是銮舆和醒狮队。当北帝过后,各街还要大烧爆仗,以示感恩。巡游最后的两站是八图祖祠及万福台,初三卯时在祖庙崇升,仪式与三月初三北帝诞醮会大致相同,主要程序有:设坛摆供、焚香、降神、进茶、问卜、烧衣、颂经上章等[25]。
颂经完毕,值事们将文诰、纸衣等在坛外焚烧,仪式结束。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杜尔干认为,全部宗教现象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范畴,即信仰和仪式[26]。一方面是对超自然存在以至于宇宙存在的信念假设部分,那就是信仰;另一方面则是表达甚而实践这些信念的活动,那就是仪式,信仰和仪式是宗教的一事两面表现。
从官方的“春秋谕祭”仪式到民间酬神谢恩的“醮仪”,从内容到形式,一官方一民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方面有利于明清佛山士绅及民众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给各阶层提供了一个展示实力、能力和虔诚信仰的平台,另一方面有利于平衡八图八十甲各种势力及各土著居民之间的关系,能够促进佛山社会的整合以及和谐建设。
所以,这类活动在传统社会中起着调节器的作用。一方面,它是日常单调生活、辛苦劳作的调节器;另一方面,它是传统礼教束缚下人们被压抑心理的调节器 (尽管人们自己往往也未曾觉察这种心理)。更进一步看,这样一种调节器有起到了社会控制中的安全阀的作用[27]。
附录:
附表1:1946年——1965年香港长洲太平醮祭祀仪式过程[28]
上世纪80年代香港长洲和新界龙跃头村的太平醮,两种分别源自福建传统和广东东莞客家传统的民间仪式过程[29]:
附表2:长洲和龙跃头醮场(醮棚)设置
附表3:长洲和龙跃头醮期内法事的安排仪式过程
附表4:广东清远市浸潭镇斗村陈爷庙二○○○年十月二十六至三十日举行的太平清醮醮期和仪式过程[30]
[1][民国]冼宝干.佛山忠义乡志(民国版)·卷八·祠祀志一[M].佛山市博物馆藏线装本,出版者暂无定论,4-6.
[2][清]冼煜.重修锦香池记[A].明清佛山碑刻文献经济资料[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25.
[3][清]蒋迪.忠义流芳碑记[A].明清佛山碑刻文献经济资料[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33.
[4]闵智亭.道教仪范[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122,131.
[5][6][17][22][23][24][清]陈炎宗.佛山忠义乡志(乾隆版)·卷六·乡俗志[M].佛山市博物馆藏线装本,出版者暂无定论,4.6.4-5.4.8.4.
[7]陈炎宗.佛山忠义乡志(乾隆版)·卷一·谕祭文[M].佛山市博物馆藏线装本,出版者暂无定论,39.
[8][9][清]吴荣光.佛山忠义乡志(道光版)·卷二·祀典[M].佛山市博物馆藏线装本,出版者暂无定论,2.3.
[10][民国]冼宝干.佛山忠义乡志(民国版)·卷十六·金石一[M].佛山市博物馆藏线装本,出版者暂无定论,13.
[11][12][19]肖海明.中枢与象征:佛山祖庙的历史、艺术与社会 [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05.106.103-104.
[13]谢路军.宗教词典[Z].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85.
[14]陈炎宗.佛山忠义乡志(乾隆版)·卷一·佛山赋[M].佛山市博物馆藏线装本,出版者暂无定论,26-27.
[15][16][18][21][25]黄晓惠.论佛山祖庙北帝诞的祭祀仪式及其价值功能 [J].佛山科技学院学报,2006,(5):23.24.24.24.25.
[20][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六·器语·佛山大爆[M].北京:中华书局,2006.206.
[26][法]杜尔干.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M].林宗锦,彭守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35.
[27]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2.135.
[28]邓力恒.从长洲节庆到香港节日:从<星岛日报>看长洲太平清醮的演变(1946-1965)[J]田野与文献——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2007-10-15,(49):15-19.
[29]Issei,Tanaka.1989.“The Jiao Festival in Hong Kong and the New Territories”[M].in Julian F.Pas,ed.,The Turning of the Tide.Hong Kong:Hong Kong Branch of Royal Asiatic Society,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0]黎熙元.民间仪式的统一与变异——以广东与香港太平醮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