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元 杜文琪 金敏
1、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中医院
2、青海大学医学院
3、河北省邢台市食品监察大队
产后抑郁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刘海元1杜文琪2金敏3
1、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中医院
2、青海大学医学院
3、河北省邢台市食品监察大队
目的 了解产后抑郁症在产妇中发生的情况及主要的影响因素,以提高产科医师对产后抑郁症的认识,并及早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 方法 对200例孕妇在孕期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调查。并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产后情况调查表进行跟踪调查42天。 结果 EPDS阳性率(EPDS≥13分)为24.5%,用单因素和多元回归分析了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年龄、产前接受教育情况以及睡眠情况与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关系最为密切。 结论 ①产后抑郁症在围产期妇女中发生率较高,应引起重视。②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③加强孕产妇围生期心理保健,完善产后访视系统,对产后抑郁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产后抑郁症;发病率;相关因素
postpartum depression;the prevalence rate;relatedfactors
产后抑郁症是指在产后6周内第一次发病(既往无精神病史),以抑郁、悲伤、沮丧、哭泣、易激惹、烦躁、重者出现幻觉或自杀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精神紊乱。分娩后12个月内是妇女一生中发生精神疾病的高危时期[1]近年来发病有逐年增高的趋势[2]。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产后抑郁症多在2周后发病,4~6周内症状明显[3]。产后抑郁症不仅对孕妇有不良影响,危害产妇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导致婴儿的认知能力、情感、性格、行为障碍以及家庭关系的不和谐[4]。为探讨产后抑郁症的发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加强预防和指导,我们对200例产妇进行了产前一般情况、情绪变化调查,并以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调查产后42天内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情况,现分析如下:
1.1 调查对象 随机选择2009年6月至2009年12月在青海省某医院门诊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42天内进行产后诊视的产妇200例,所有调查对象均排除智力障、脑部疾病及精神病病史,具一定文化程度、能理解问卷内容、自愿合作、独立完成自评量表问卷。
1.2 调查方法
1.2.1 孕期调查 孕期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SAS标准分界值为50分,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60~69分、重度焦虑69分以上;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界值为53分,轻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2分以上;孕期一般情况调查表(自编):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民族、家庭人均月收入、配偶关系、家人关系、孕产次、居住环境、产前接受教育情况等。
1.2.2 产后调查:产后调查表(自编)包括分娩方式、新生儿性别、新生儿情况、助产人员态度、喂奶次数、喂奶时间、睡眠情况以及产后是否有人照看。
1.2.3 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随访至产后42天,完成该表。
所有调查问卷由孕妇在一定时间内单独完成,调查者核实完善,以保证质量。
1.3 诊断标准 EPDS<13分为阴性,无抑郁症状;EPDS≥13分为阳性,有抑郁症状。
1.4 统计学分析 采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 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2.1 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及特点
本组200例孕妇孕期有焦虑情绪(SAS>50分)41例,发生率为20.5%,其中EPDS≥13分的有21例,占产后抑郁症的42.8%;孕期有抑郁情绪(SDS)>53分者为36例,发生率为18%,其中EPDS≥13分有20例,占产后抑郁的40.8%;产后孕妇EPDS≥13分者49例,发生率为24.5%。说明孕期有焦虑或抑郁情绪者产后抑郁的发生率几乎成倍增长以及随着SAS和SDS中量表的评分升高,EPDS评定异常率也成倍上升。结果见表1、表2。
2.2 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本次共调查了19项因素,对每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出年龄、配偶关系、家人关系、新生儿性别、新生儿情况、产前接受教育情况、睡眠情况等七项因素均为影响产后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对因素赋值如表3。
为进一步研究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各因素用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年龄、产前接受教育情况、睡眠情况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4。
表1 产前焦虑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
表2 产前抑郁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
表3 相关因素赋值表
表4 影响产后抑郁症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3 .1 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特点
近年来我国开始对产后抑郁症进行研究,由于对产后抑郁症研究采取的诊断标准.评定量表以及评定的时间不同,使得已报道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各不相同,我国为7%~11.3%[5.6]。本文资料统计表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24.5%,较正常人群抑郁症发生率明显升高,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说明产妇缺乏对分娩的认识,存在恐惧紧张心理;其二,产褥期面临自身和婴儿双方面调节,感情处于脆弱阶段,尤其产后一周内情绪变化大,处于严重心理不稳定状态,易诱发产后抑郁症,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其三,可能与青海不同于其他地区有关,青海是一个少数民族分布较广的高原地区,经济、文化、思想相对落后、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观念强,特别是妇女的地位低下,造成心理障碍。
3.2 产后抑郁症与孕期情绪的关系
从孕期情绪评定跟踪调查直至产后第3天内的纵向观察表明,孕期情绪可影响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随着SAS和SDS中量表的评分升高,EPDS评定异常率也成倍上升。当孕期有焦虑情绪(SAS>50分)或抑郁情绪(SDS>53分)时,EPDS≥13分的异常率可达42.8%、40.8%,说明孕期焦虑抑郁情绪与产后抑郁的发生呈显著相关,是产后抑郁症的强预测因子[7],孕期如能及时发现早期治疗,给予适当的心里梳理和及时治疗,排除心理障碍和不良情绪,能较好预防产后抑郁症发生。
3.3 影响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是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8]包括年龄、配偶关系、家人关系、新生儿性别、新生儿情况、产前接受教育情况、睡眠情况等因素都影响着孕妇的身心健康,其中社会支持系统和心理素质尤为重要。社会支持系统除包括产妇所处的社会环境外,还包括丈夫、亲友支持及夫妻关系满意度,而丈夫对产妇的态度与产后抑郁症有很大关系,在本次研究中与配偶关系这一因素的OR值为10.5,OR95%CI(0.91~110.63),虽然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同样不能忽视该因素。即夫妻关系不融洽是发生产后抑郁症的最大危险因素[9],产妇在产褥期既需要恢复身体,又要做母亲,照顾婴儿,所以压力很大,此时丈夫、亲友的帮助和支持尤为重要[10]。
3.4 产后抑郁症的防治措施
预防产后抑郁症不仅是精神科医生的职责,产科医护人员也应更新认识,了解有关产后抑郁症的知识并积极参与防治。孕期要充分利用孕妇学校,广泛宣传有关妊娠、分娩、产后喂养等知识,让孕妇夫妻双方均了解妊娠全过程,树立正确的生育观、良好的健康行为。对性格内向明显焦虑抑郁这类高危孕妇人群,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咨询、教育及个别指导等预防性干预措施。产时应重视支持系统的调用,包括家庭支持和医院支持等,临床证明改善产科住院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开展导乐式一对一陪伴分娩等,均有利于减轻产妇心理压力。产后为高危时期,应保证产妇的睡眠,指导产妇及家属( 尤其丈夫)正确照料新生儿,使产妇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对出院产妇应建立系统化的家庭访视制度,培养社区妇幼保健人员,积极开展孕产妇心理卫生保健服务,对产后抑郁高危人群提供多方信息指导和帮助,使其树立信心,对症状改善不明显或中重度患者应及时以中西药联合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疗效。
总之,产后抑郁症是危害母婴健康较大的一种精神疾患,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对存在易患因素的产妇及其家属进行筛查,作好围产保健,对有产后抑郁倾向者应加强访视,及时进行心理治疗,以降低和消除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1]Dowlatshahi D ,Paykel ES . Life events and social atress inpuerpenal paychoses: absence of effect. Paychol Med,1990,20(1):214.
[2]胡屯,古航,红心如,等. 产后抑郁症患者孤啡肽水平初号测定[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6):380.
[3] 狄江丽,赵更力,产后抑郁症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5,8:419-420.
[4]崔才三,隋京美,产后抑郁症病因、诊断及预防的研究进展[J].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5,14(12):319-321.
[5]潘晓放,卢旨明,肖娟等. 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心理社会因素研究[J]. 中国妇女保健,2004,19(19):28-30
[6]张欣,席蔚,苗汝娟 产后抑郁妇女抑郁状况的追踪[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18(6)376-380.
[7]Beck CT, Predictor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J]. Nursing Research.2002,50(5):275
[8]徐风森,刘建新,张叔平,等. 干预措施对产后抑郁症发病的影响[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2):724.
[9]金燕志,彭涛,王联,等. 产后抑郁症的筛查标准及发病因素探讨[J]. 中国妇女保健,1995,10(6):287.
[10] Stuchbery M,Matthey S,Barnett B. Postnatal depression andsocial supports in Vietnamese[J]; Arabic and Anglo—Celtic mothers.SocPaychiatry Psychiatr Epridenio, 1998,33(9):384.
Analysi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d related factors
Liu haiyuan Du wenqi Liang peisong
Objective The prevalence rate related factors and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stpartum were studied inorder to promote obstertrecian’s understanding ofthe disease and resort to prevention and therapeuticmeasure earlier. Methods Two hundred puerperalwere selected from April 2009 to April 2010for mood study by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elf-rating anxiety scale,EPDS depression scale,and self-made questions . Results Theprevalence rate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was24.5%(49/200), in addition,20.5%(41/200)of women got anxiety before delivery,and 18%(36/200) of women got depression beforedelivery. Age、inadequate study in postpartumand inadequate sleep in postpartum, Which are therisk factor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Conclusionpostpartum depression is a spiritual and psychologicalobstacle with relatively high prevalence rate.bad social psychological factors can bring out andaggravate postpartum depression .It is importantto carry out prenatal psychological care and topropagate the knowledge of delivery,to find outand cure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as soon aspossible.
10.3969/j.issn.1001-8972.2012.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