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30年”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转变

2012-10-25 01:41李绍环
人民论坛 2012年26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李绍环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三个“30年”,从“应运而生”到成功领导民主革命,从艰辛探索执政方略到不断实践科学执政,折射着其政治成长的过程和历史方位的转变。新形势下,不断适应世情、党情和国情的新变化,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对于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历史方位 政治自觉

在20世纪的世界东方,最震撼人心和引人探究的是中华民族从屈辱沉沦到崛起复兴的沧桑巨变。在百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时只有几十名党员的小党,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确立并不断巩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这是历史所趋,人心所向。

能否认清党的历史方位,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

历史方位的概念界定。古人说“辨方位而正则”,意思是说根据方位而确定事物的去向。方位,就是方向和位置。历史方位,是指事物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客观状况,也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纵向、横向和内向等各种因素的交叉点。强调“历史方位”,就是强调事物的历史必然性和特别重要性。党的历史方位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学概念,是指中国共产党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进程中的坐标和走向,明示党在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地位、环境和条件。

认清历史方位极端重要。认清历史方位,是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前提。90年的光辉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历史必然性,离不开党对其自身方位的准确判断;党的事业的成功推进,离不开正确认识和把握历史方位;而党的事业的偏差失误,也都与在历史方位问题上认识的偏差和错误密切相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有中国共产党在能够科学地分析和清醒地认识到其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必须勇立潮头,而又处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历史方位时,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路线和道路就产生和发展起来。人民之所以信任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历史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最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在关系中华民族命运和前途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和重大关头,始终能够把握历史大势、顺应时代潮流,认清历史方位,依靠并带领人民,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认清历史方位并不容易。当然,认清党的历史方位并不容易。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一大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对党的历史方位有一定认识,但并不完全清醒。党的二大对党的历史方位有了进一步认识,但没有能够认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正确把握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明确了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关系,而且使这一科学认识在党的七大得到充分体现。正是在七大正确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党领导人民很快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认识党的历史方位,也是解决党执政问题的最基本依据。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历史方位的判断曾出现过偏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8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大党,正确判断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对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极端重要性。

三个“30年”的贯通和照应,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转变的政治自觉

中国共产党的90年光辉历程,大体可作三个“30年”划分:1921年至1949年为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9年至1978年为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78年至今为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个“30年”承前启后、相互贯通,折射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成长过程和历史方位转变的政治自觉。

领导民主革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求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应运而生到勇挑重担,在政党林立、较量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就在于她能够从世界和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敏锐准确地把握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担当起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使命。

探索全国执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也从反复的实践和比较中认同、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政权,开始了全国执政的实践。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角色、历史方位实现了根本转变。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而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新的政党执政经验不足,这一阶段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深刻的教训。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应该认识到:正是因为党在这个“30年”间的艰辛探索,积累的治国理政经验,才使我们能够在“文革”结束之后,迅速进入到科学执政的新阶段。

实践科学执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理论,关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等,为党的科学执政的实践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执政的新观点、新论断。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执政实践提供了新的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科学执政并对其进行概念界定,并阐明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涵义,标志着党对科学执政的理论探索实现重大飞跃。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一系列重要论断,体现了党对执政方式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标志着党在实践科学执政道路上的重大进展。

新时期党对自身历史方位的准确判断,应强化对世情、国情、党情三个向度的清醒认知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领导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继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对中国共产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虽然科技创新使世界经济发展孕育着新突破,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的新变化,使各国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际金融危机包括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对各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提出重大考验。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寻更为有效的发展路径和方式,抢占发展的制高点。战胜各种风险挑战、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能够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完成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中国共产党也只有适应这样的新形势,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立于不败之地。

当代中国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代中国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任务艰巨而繁重;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此消彼长。在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改革发展任重道远,我们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风险。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不断强化对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不断适应新的形势,继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党的执政环境在新形势下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党的基层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党员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党员队伍构成更趋多元化,党员年龄结构更趋年轻化。总体而言,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適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一些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强,一些党员的党员意识淡化;一些党员干部以权谋私,影响恶劣,等等。由此可见,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中国共产党必须认真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科学判断历史方位。

结 语

行百里者半九十,得民心者得天下。90周年,给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一次重温历史、再次定位的契机。中国共产党只要敢于正视党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及时总结执政6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执政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就一定能够继续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更好的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作者为中州大学副教授、副校长)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静安区人大代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摄影作品选登
领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第四届架上连环画展
不忘初心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
曲青山:从三个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