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庭栋:功垂晋豫 情系三农

2012-10-25 08:30董树昌
支部建设 2012年22期
关键词:山西省农民

董树昌

王庭栋:功垂晋豫 情系三农

董树昌

2010年12月21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王庭栋因病逝世,享年87岁。这位曾与石评梅比邻而居,从山西平定走向革命的共产主义战士,用他一生的忠贞、坚韧、挚爱、勤勉、务实的高尚品格,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我是宝剑,我是火花”的崇高精神。王老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深深的怀念,更有他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一身正气的榜样指引,和勤政为民、实事求是、坚持真理高尚品格的绵长浸染。

投身革命 转战太行

抗日战争爆发那年,王庭栋正在故乡的平定中学上学,受革命思想影响,年仅14岁的他就参加了抗日组织牺牲救国同盟会,与革命同志们一道出版报、写文章,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开展学生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停课,他毅然投身革命,“跟上游击队,找见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王庭栋出生于平定县城,与石评梅隔壁而居。王庭栋3岁丧母,7岁丧父,家境贫寒。但他聪明好学,小学毕业会考时得了全县第一名,受到当时县长的接见和奖励。然而,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他读书的命运。

1937年,王庭栋参加了太行山区的游击战争、土地改革和革命根据地建设。他先在平西抗日县政府任工作员,后来又调到八路军工作团(实为县委机关)工作。1938年4月,不满15岁的王庭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先在平西县委、昔西县委、冀西特委(地委)担任秘书,负责发动群众,发展党员,宣传抗日,并组织武工队上山打游击。1938年从平定出来后,他随县委机关上了太行山,随后前往河北的赞皇县筹建冀西地委,创建冀西革命根据地。在经济极其困难的形势下,王庭栋受上级委派负责筹粮、筹款,虽然工作很辛苦,但他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为太行山区的抗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1940年王庭栋调任河北邢西县,历任邢西县委宣传部长,代理县委书记,后任邢西、邢台县委书记,当时的王庭栋还不满20岁,成为边区最年轻的县委书记,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小王书记。邢西贫下中农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减租、清债找小王”。在邢西县期间,王庭栋经历了太行山抗日根据地最艰苦的时期,日本鬼子的几次“大扫荡”他都在邢西县。由于八路军大部队都转移到外线作战去了,在只有民兵、区干队等小股地方武装,经常只有三五条枪面对强敌环绕的恶劣形势下,王庭栋带着民兵埋地雷、打伏击、炸铁路,有力地阻击了敌人的“大扫荡”。在组织反扫荡的同时,王庭栋还得领导边区百姓搞生产自救。1943年邢西县发生严重的蝗灾,他带领3000多个农民,每人一根木棍,棍上绑个旧鞋垫扑打蝗虫,当时全县出动6万多人。延安《解放日报》盛赞了太行山区的这次灭蝗运动。王庭栋在邢西、邢台工作近五年,于1945年3月调任河北武功县县委书记、独立营政委,并参加了解放武安县城的战斗。

1945年8月,八年艰苦的抗日战争终于结束了,此时日军虽已从武安县城撤走,但集结在城内的伪军仍负隅顽抗,拒不投降,根据地军民做好了武力攻城的准备,建立了以太行第六军分区司令部为主的攻城指挥部。王庭栋带领武北县独立营和民兵配合太行第六军分区独立团连续拔掉了营井、上泉、玉泉岭、牛洼堡、云驾岭、下团城等伪军据点,为解放武安县城扫除了障碍。1945年9月6日凌晨他们向武安县城发起总攻,经过一天的激战,7日早晨武安县城解放。

1948年王庭栋任中共博爱县委书记

王庭栋简历

王庭栋,1923年6月生于山西省平定县。

1937年初参加牺盟会,同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长期投身于太行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和根据地建设,参加过抗战期间多次反扫荡战斗、平汉铁路破击战、解放武安城和支援平汉战役等。曾任八路军独立营、独立团政委。

1938年4月1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平定(西)县委秘书、冀西特(地)委秘书,邢台(西)、武安、博爱、沁阳县委书记,1949年3月任新乡地委委员。

建国后,历任新乡地委秘书长、平原省委办公厅主任,河南省委候补委员、副秘书长、代秘书长。

1958年被错误地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1962年平反后任河南省委委员兼省委农工部副部长、新乡地委第二书记。

“文化大革命”初期被审查。1969年10月成为河南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成员。

1970年任山西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成员、山西省革委会副主任。

1971年山西省委常委会建成后任省委常委、副书记。

1977年任山西省委书记处书记。

1985年任山西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88年任山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为民直言 德惠中原

王庭栋同志逝世后,中原人民同样悲痛万分,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协的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纷纷发来唁电、送来挽联表示哀悼。河南省农大卢银课的唁电写道:困难时期的救星,动乱时期的功臣,一身正气,光明正大,永远活在河南人民心中!这道出了中原人民对于王庭栋的深厚情感和不尽眷恋。

从解放战争时期,王庭栋同志就在河南担任县委书记,从此,20多年的青春年华就奉献给了中原大地。但因为极左路线占统治地位,他成了轰动一时的“潘、杨、王”(指当时河南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省委书记处书记杨钰、省委副秘书长王庭栋)反党集团成员之一,受到了批判。在这场斗争中,他始终坚持真理,为民直言,最终得到了历史的正确评判,这些言行也成为他对农民大爱的最直接的表达。

1957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在不断反右倾的压力下,脱离实际的农业经济指标层层加码,同时用突击方式进行超越实际的农村公社化变革,使发展了的农村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河南省委有些领导人抢先“大跃进”,抢先公社化,大出风头,大刮浮夸风,放了亩产小麦7320斤卫星,谁要说是假的,就挨批斗。

王庭栋同志当时在河南省委分管统购统销工作,下乡调查,看到一些村干部和农民蹲在路旁怒看送粮车,有的垂头不语,有的痛哭。他了解到给农民留的口粮太少,而且多为鲜红芋,四斤就顶一斤粮,到了春天又会烂掉很多,还有许多村庄收回了农民的自留地。农民发愁不够吃,严重影响生产积极性。他回来向省委第一书记汇报,在省委全会上提出并坚持自己对粮食购销办法的意见,主要是主张让农民一人一天能有一斤粮,只对人均190公斤以上的余粮队进行征购;红芋改按全国标准,五斤顶一斤粮;饲料适当增加一点;自留地按法定标准留足。这样他就被指责为攻击党的粮食政策,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省里将他直接押送到襄城县柳林生产队的一个驴圈里,当社员劳改三年。有一年麦收后,王庭栋因赞成村干部连夜蒸出杠子馍,让社员饱吃了一顿,又被加了一条“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煽动大吃大喝”的罪名。

中共河南省委1958年作出“关于潘复生、杨珏、王庭栋同志犯有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决议”,在全省党内外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反潘杨王运动”,对“潘杨王”采取了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法进行批斗。直到1962年中央七千人大会后,省委才进行了审查复议,作出平反决议,报请中央批复同意。平反后,王庭栋同志立即投入恢复生产、治理农田的工作中。

关注三农 情洒三晋

1969年11月8日,王庭栋回到久别的故乡山西。在新省委成立后,他长期分管农业工作,北起长城脚下阳高县的大泉山,南至中条山麓闻喜县的东鲁,西至吕梁山河曲县的曲峪,东抵太行山左权县的麻田,都印下了王庭栋深深的足迹,他将对故乡和农民的真情播洒在生养自己的三晋大地上。

回到山西后,王庭栋就带领干部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科学种田、建设新农村,为全省粮食总产量突破百亿斤大关打下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实现党的农村工作重点转移,解放思想,王庭栋积极推动原平县“集体搭台,农民唱戏”的改革试点,为全省的农村经济完善统分结合分层经营趟出了新路。

王庭栋分管农业期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不仅自己长期深入农村蹲点劳动,还组织全省一万多名干部下乡调研。他还积极倡导农业的专业化、科学化,组织干部培训有关农业、林业、气象、土壤、病虫害、养殖方面的专业知识,仅1980年代初的两年间就培训全省干部500多万人次。

王庭栋始终关注山西水资源的问题,他指出:山西缺水,严重影响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要把解决人畜饮水提高到世界观和路线的高度。他先后支持兴建了陵川县磨河调水、娘子关提水、长子县城关自来水饮水等工程。

1985年,王庭栋倡导成立山西省农业经济学会,并先后担任了名誉理事长、名誉会长、名誉顾问,直到晚年。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天下”,是王庭栋想得最多的两件事,也是他讲得最多的两句话。这也使他特别关注与此直接相关的耕地问题和水资源问题。他担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期间,省人大常务委会通过了两个重要文件,就是关于耕地和水资源的。

1990年1月19日,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公布了《山西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对基本农田的界定、保护、执法的责任主体和处罚制度,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条例》实施后,起到了有效保护城市周边农田的作用,遏制了乱批滥占和破坏基本农田的行为,农民很满意。

1990年7月19日,王庭栋主持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研究关于兴建万家寨引黄工程问题,并作出了决议。决议说:“山西省水资源十分缺乏,已成为当前与今后发展经济和建设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主要制约因素,并且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因此,兴建万家寨引黄工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王庭栋回想参加革命70多年的经历,感受最深的是正确对待农民:“农民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代表农民的根本利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是依靠农民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解决了大多数农民脱贫达小康的问题,现在正用极大精力帮助农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继续以科学精神和时代精神武装农民,引导农民坚持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不论哪一个历史时期,党和农民的关系好,困难就容易克服,事业就大踏步前进。我们要十分珍重我党历史上对农民问题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创新成果。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必须深刻理解党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的指导思想。共产党的干部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任何时候都不能站在农民头上欺侮农民、剥夺农民,不能与农民争利,不能坑害农民,仍然要敢于同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在农村工作中,不管取得多大成绩,切忌虚报浮夸,搞形式主义,这是劳民伤财,破坏生产力,甚至要死人的。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啊!”

斯人已逝 风范长存

一个人离去,所有他爱着和爱着他的人都是伤痛的。王老虽然离开我们一年多了,但他依然音容犹在,情怀永存。子女在整理他的书籍、文稿、笔记时,发现还有他上世纪50年代做的笔记,单是从1969年11月8日回到山西到离休的笔记本就有300多本。这其中有毛主席、周总理等许多中央领导的指示、谈话、会议记录等大量史料,也记录了他一生的勤奋与辛劳。他积累多年撰写了《调查研究与思想解放》第一辑——《“三农”问题的实践与思考》和第二辑——《农村经济改革的切身体验》,深入论述了我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路线的发展变化,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第三、第四辑的整理出版正在进行中。这些可见的精神财富给予我们的是教诲是准则,而他那一生忠诚、坚贞、勤勉、博爱的无形人格力量,更将引领我们继续向前!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2005年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猜你喜欢
山西省农民
耕牛和农民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2021年山西省夏粮总产24.34亿千克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山西省电化教育馆召开2020年度山西省电教工作视频会议
农民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