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曦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 100871)
刘 璇 (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 浙江 杭州 310036)
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倡导并致力于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公共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保存、传承与服务的主干力量,以向公众提供平等、免费的文献信息服务为己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公共图书馆的定位与服务体系的构建问题显得尤为重要。20世纪末,继美、英、德、澳等国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实践后,总分馆体系作为一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有效形式走入了人们的视野。近年来,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部分公共图书馆也开始了构建总分馆体系的尝试。尤其是自2006年我国进入“十一五”发展阶段以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与支持力度的加大,有关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
总分馆体系在国外也叫“中心馆-分馆”体系[1]。因此笔者分别以“总分馆”、“中心馆”为主题词,采用回溯方法对CNKI(中国知网)、万方与维普数据库进行检索,同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对检索到的相关主题文献进行分析,综述我国总分馆体系相关主题文献的研究进展及发展现状。
检索结果显示,相关主题文献共232篇,其中发表于核心期刊的有102篇。第1篇明确以总分馆为题引入理论和介绍实践经验的论文是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馆长林蓝发表在2004年第2期《深图通讯》上的《城市区级图书馆发展的创新之路——福田区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实践》[2]。由此可知,我国总分馆体系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从论文数量来看,2006—2010年关于总分馆体系的论文数量呈逐年增长的态势,这反映出我国图书馆界对总分馆体系建设及模式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不断加强,成果也逐渐涌现出来,如下页图1。
笔者对检索得到的232篇相关文献进行了主题分析,将其主题归为实证分析、理论研究、技术实现、立法行政四大方面,其余主题的论文由于数量较少、内容较分散,故将其归入“其他”类进行统计。主题分析结果显示,以上四大方面文献按数量递减排列分别为:实证分析、理论研究、技术实现、立法行政。其中,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两大类的论文占总数量的65.95%(分别占26.29%和39.66%),说明这两大类论文是目前我国总分馆体系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方向;而技术实现和立法行政类文献不到总文献量的10%(分别为6.91%和1.29%)。
因此,笔者着重对最能代表总分馆体系建设研究及发展状况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两大方面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和研究述评,以期从实例总结和理论剖析的角度为我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总分馆体系的理念和实践源于欧美国家,以有效利用资源、提高服务效益为目的,通过一体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实现了体系内各级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服务互动,充分体现了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的合理性与适用性。正因如此,在网络、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总分馆体系受到我国图书馆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事实上,虽然从20世纪末开始沿海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就不断尝试进行总分馆体系的实践,然而图书馆界对总分馆体系建设问题的真正大范围关注和讨论始于对县级公共图书馆生存发展问题的重视。2005年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分会场中,县级图书馆的生存发展问题被提到了突出位置,引发了《中国青年报》等媒体乃至中央有关部门及领导的关注。同年10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在河南林州举办首届“百县馆长论坛”,并通过了《林州共识》[3]。应该说,这些工作为日后总分馆体系建设的专项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了总分馆体系的发展方向,此后中国图书馆学会在2006年和2007年两年的“新年峰会”上专门研讨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总分馆体系建设的议题,并设立了题为“图书馆服务网络构建研究”的专项资助项目。在此前后,深圳、佛山、苏州、上海、北京等多地区总分馆体系的试运行工作也开始积极推进。同时,图书馆界的专家学者也在其他的国家级课题上开始了这方面的深入研究。2007年以来,在实践专家和理论学者共同的努力之下,总分馆体系建设进入了推广、宣传与调研工作全面开展的时期,2007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及常熟第二届“百县馆长论坛”的主旨报告、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新年峰会”的核心议题,都是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和建设总分馆体系。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和推动,总分馆体系建设在中国的本土化理论和实践研究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形成了不少有效的总分馆体系模式。故笔者认为,在“十二五”期间,总分馆体系建设的相关研究会在政策的支持与图书馆界的努力下获得更大的成效。
总分馆体系在资源共享方面优势明显,近年来在我国图书馆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韦艳芳在《总馆分馆制——一种有效的资源共享模式》一文中分析了总分馆体系的形式、构建原则和运作模式,指出这种基于共同利益、兴趣自发形成的总分馆体系在我国图书馆界悄然兴起,更多的图书馆认识到这种机制在资源共享方面的优越性并尝试建立或加入总分馆体系,以实现图书馆间的资源共享[4]。王颖认为,近年来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受到关注是由于总分馆体系和单馆体系相比较呈现出网状的图书馆形态,具有因地制宜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当地需要配置资源,解决了公共图书馆的多重任务与统一管理的矛盾[5]。从古代藏书楼到近代传统型图书馆,从现代开放型图书馆到当代网络型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推行需要完善图书馆立法,改革图书馆领导体制,广泛开展体系中各级分馆的协作活动,并有计划地分期分批进行。张广钦、张丽认为,总分馆体系是发展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的主体形式,应当成为我国构建基层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的指导思想[6]。李彬从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效益角度出发,认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是政府对公共图书馆制度的重新安排[7]。总分馆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人财物管理的高度统一和资源的高度共享,不存在“松散类型的总分馆”,也不存在“资源的不完全共享型的总分馆”。笔者认为如果不厘清这些概念,将会给人们造成认识上的误区和学术上的误导,对总分馆体系的选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有害的。程亚男撰文指出,总分馆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惠及全民,其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因地制宜,并力求在体制创新、明确建设与投资主体、加强绩效评估3个方面有所突破[8]。
根据对已有文献的探讨和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总分馆体系建设理论研究才刚刚起步,其实践方面的发展模式又受到现有图书馆行政体制的限制[9],因此我国图书馆界在总分馆体系的含义及模式上尚未形成共识。但是从服务体系构建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国外相关理论,笔者认为可做如下表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公共图书馆独立或通过合作方式提供图书馆服务的总和。总分馆体系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一种有效形式,是指由同一个建设主体资助、同一个主管机构管理的图书馆群,其中一个图书馆处于核心地位(即总馆),其他图书馆处于从属地位(即分馆);分馆在行政上隶属于总馆,或与总馆一起隶属于同一个主管部门,在业务上接受总馆管理。其基本特征为:图书馆的总馆建设主体与分馆建设主体统一,即经费来源统一;总馆主管部门与分馆主管部门统一,即管理统一;总分馆统一人财物管理、统一规划和实施服务、统一服务水准。这种对人财物的集中管理和利用,将有效解决基层购书经费不足、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同时总分馆体系内统一采购、分编、调配整个体系的藏书,也将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最好的利用。
肖焕忠撰文详细阐述了国内外公共图书馆体系的结构、特点及我国公共图书馆界正在建设中的几种总分馆模式,并对其优劣势进行了比较分析[10]。刘兰和黄国彬以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体系为例,分析了图书馆如何通过总分馆模式实现更好地为社区服务的目标[11]。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治理模式在图书馆使命、组织管理、战略规划、资金来源、公众支持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对我国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发展有4点启示:切实可行的总分馆体系发展战略规划是稳步推进总分馆体系发展的保障;多渠道的资金来源是促进分馆建设的坚实后盾;多样化的志愿者服务是总分馆服务拓展的重要支持;先进的技术是促进图书馆在总分馆之间提供无差别服务的基础[11]。陶俊等通过研究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发现,该馆服务模式分为馆藏服务和项目服务两大类型,他们从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特征中得到启示:中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发展应从服务理念、分馆布局、社区需求、细分读者、扩展项目服务、与政府及文化机构合作6个方面着手[12]。李明生提到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紧密度概念,从法律体制、人事权、经费、文献资源等10个方面定性、定量比较分析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6种紧密度,其从高到低依次为纯粹型、紧密型、半紧密型、松散型、紧密型联盟模式和松散型联盟模式的总分馆体系,他认为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既可选择合适的紧密度类型,也可采用不同紧密度的混合模式[13]。张世颖和蒋永福针对黑龙江省公共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黑龙江省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设置及其总分馆服务体系构建可采用“3-3模式”,即设置3类建设主体,并相应地建立3类总分馆服务体系,其中每一类体系的实施都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并在实施过程中做出相应的改造或调整[14]。之后,他们又提出了“4-4模式”的构想,并明确了4类建设主体和4套总分馆服务体系模式,即“大城市政府+区县政府”、“中小城市政府”、“经济较发达的省政府+县市政府”和“中央政府+经济欠发达的省政府+县市政府”[15]。
邱冠华从政府购买的角度分析了公共财政支出最小化的基本要求与建立全覆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之间的矛盾,提出总分馆体系是既可以满足成本最小化又可以实现全覆盖的最佳形式[16]。于良芝等撰文回顾了中国公共图书馆从“各自为政”到“总分馆式联合”的过程,建议将总分馆建设纳入图书馆立法视野予以考量,认为总分馆体系建设已成为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领域的发展趋势[17]。因为总分馆体系建设最终可能触及甚至突破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一级政府建一座图书馆,谁建设谁管理”的图书馆建设体制,因此它给即将出台的图书馆法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图书馆法是否应赋予总分馆体系以合法性?在总分馆体系下如何界定公共图书馆的法定建设主体?这些问题有可能从根本上颠覆已有的公共图书馆立法思路。李国新则撰文专门评介了于良芝、邱冠华等人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一书,认为其最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贡献是找出了制约我国总分馆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总分馆体系建设归根到底是一个制度问题而非职业问题[9]。他认为该书通过“建设主体上移”来解决“适当的管理层级”、通过“变分层管理为集中管理”来解决“适当的管理单元”的基本思路和方向极具创新性,该书中记录的各地总分馆体系建设的实践案例也具有历久弥新的史料价值[9]。梁欣从公共治理的角度出发,定义了图书馆治理的概念,提出了公共图书馆治理的目标应当以“图书馆权利”观念为核心,以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图书馆权利[18]。他在系统研究图书馆治理结构的基础上,还导出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治理模式应为“政府领导、多元参与建设、理事会管理、社会协同”的公共治理模式,而总分馆体系则是达成这一治理模式的有效形式之一,我国公共图书馆应从管理体制、人员、经费、设置要求、建设标准等9个方面构建总分馆体系建设的治理模式[18]。王明慧、蒋永福将公共图书馆治理单元总结为4种设置模式:必置制、自由制、认可制和义务制,认为我国现行的公共图书馆治理单元格局呈“岛屿结构”,这种结构导致公共图书馆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难以形成覆盖全区域的总分馆服务体系、治理单元之间服务能力不平衡、治理单元设置权主体倒置等弊端的出现。同时,他们针对这些弊端提出了改进建议,即明确治理单元设置权主体,指出治理单元的设置模式应呈多样化,治理单元的设置应以建设主体具有实际的财政支撑能力为前提,等等[19]。
目前国内有关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实践历程及实证分析研究的论文及专著数量较多,对于各种较成功的模式的介绍和阐释也已经较为细致和深入,所以笔者在对相关文献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将目前我国国内各种典型的总分馆模式的特点进行汇总(见表1)。
表1 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总分馆体系模式一览表(截至2010年12月)
厦门市图书馆[31]总馆(厦门市图书馆)+分馆(直管型、联办型、托管型、加盟型的各分馆)各级政府,管理形式多样。分馆按照不同类型,采取多种具体方式进行管理或合作。长春市协作图书馆[32]总馆(长春图书馆)+县(市)区图书馆(分馆)的协作图书馆发展模式各级政府,分别建设管理,总分馆间采取合作方式。各级政府分级主管,市馆(总馆)部分管理指导分馆运行。吴江市图书馆[33]“市级总馆—乡镇分馆”两级运行模式统一标准,统一采编配送及定时流转,一证通用、通借通还,资源共享,人员统一培训及管理,“藏、借、阅”一体化服务,网络平台,组织及开展各类大型活动。统一数字化网络平台,采取网上联合编目、“一卡通”通借通还,提供网上参考咨询,实现资源共享,统一标准和评估。采取资源统一采编、调配,统一的网络管理系统,通借通还。江阴市图书馆[34]统一采编调配,图书流转,统一规范和建设标准,统一网络系统,实现“一卡通”通借通还,统一人员培训。“县(市)—乡镇(村)”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各级财政分别投入本级图书馆建设,不改变原有行政关系及人员隶属。各级政府,其中市政府主导,市、乡镇(街道)共建。九江市图书馆[35]“市馆(总馆)—区级分馆/企业分馆”模式各级政府分别建设,市馆(总馆)实行业务领导。乡镇分馆建设由市政府投入引导资金,由乡镇政府提供场地及设施;分馆建成投入运营后由乡镇政府承担运行费用,并向总馆(市馆)提供2万元购书经费补贴;分馆自行委派管理人员负责日常运行管理。市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并保障总馆因分馆业务而增加的费用,乡镇财政保障分馆日常运行、人员支出及购书经费,每年分馆支付总馆购书经费不少于3万元,由市财政代扣。区政府提供场地、设备及人员,并负责承担日常运行所需费用;市财政提供购书经费,委派专业人员担任分馆馆长。统一采编配送资源,新书轮转,实行自动化、网络化,“一卡通”(通还基本可以做到,但通借仍有困难),提供网上数据库服务。
从表1可知,目前我国图书馆界已开始积极探讨并大胆尝试总分馆体系的发展模式,这对提高我国公共图书馆对总分馆体系的认识和把握及促进总分馆体系的逐步建设、实施和完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众多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难发现,我国行政事业体制的现实约束、经济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建设过程中的概念混杂和规范性较差以及资源共建共享效益较低等因素仍然是制约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总分馆体系的瓶颈。
我国目前对总分馆体系尚无统一规范的概念界定,学界也未达成一致的认识。然而,规范的总分馆体系才是提供普遍均等服务的保障。这是由于总分馆体系有其固有的规律,其基本要求是总分馆之间成为一个共同体,实行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分馆可以共享总馆的资源、管理和技术,总馆则可以通过分馆把服务延伸到原来服务缺失的地区,从而构建起服务体系,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普遍均等。因此,进一步厘清和界定概念、规范建设是总分馆体系真正发挥其效益、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前提。
目前我国图书馆界对总分馆理论层次的研究不足,尚未形成体系,这也是我国总分馆体系研究的一处硬伤。如果按照国外总分馆体系的概念来看我国的实践,由于体制的不同,故践行总分馆体系尚存在一些困难,其实践情况也未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国实践中的总分馆体系大多数只是名义上的总分馆,被称之为“准总分馆”[24]74,即出现了总馆、分馆的概念,确定了具体的总馆、分馆,在不打破原有行政级别和体制限制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总分馆的运行和服务特征,但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估,持久性也有待观察。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也使得总分馆体系这一主题研究在我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目前的总分馆建设体现出了明显的实践主义风格,特别是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多种尝试性的总分馆实践。可喜的是,这些实践并未严格遵循界定的总分馆体系模式,而是因地制宜,结合其自身特点,发挥优势、绕开障碍,是一种囿于体制限制前提下的创新,并且通过这些创新展示出了总分馆体系的优越性,同时也开拓了许多新的发展空间。
[1]刘 璇.美国公共图书馆“中心馆-分馆”体系溯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1):56-60.
[2]林 蓝.城市区级图书馆发展的创新之路:福田区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实践[J].深图通讯,2004(2):32-34.
[3]李国新.实现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J].图书与情报,2008(1):1-4.
[4]韦艳芳.总馆分馆制:一种有效的资源共享模式[J].图书馆建设,2006(2):31-36.
[5]王 颖.对公共图书馆推行总分馆制的几点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8(6):92-94.
[6]张广钦,张 丽.关于面向公众的基层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2):33-37.
[7]李 彬.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概念辨析及其效益述评[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2):32-34.
[8]程亚男.关于总分馆建设的几点思考[J].图书与情报,2010(3):1-4.
[9]李国新“.总分馆”建设的最大障碍是体制障碍: 《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读后[J].图书馆建设,2008(9):1-3.
[10]肖焕忠.总分馆制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7(5):41-43.
[11]刘 兰,黄国彬.国外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典型案例分析及其启示:以洛杉矶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0(8):2-6.
[12]陶 俊,孙 坦,金 瑛.总分馆制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研究:以美国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系统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0(8):7-13.
[13]李明生.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紧密度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6):27-30.
[14]张世颖,蒋永福.黑龙江省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设置模式及其总分馆服务体系构建方案研究“:3—3模式”的提出[J].图书馆建设,2010(11):11-15.
[15]蒋永福,张世颖.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设置及总分馆服务体系构建方案研究“:4-4模式”构想[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4):26-30.
[16]邱冠华.从政府购买看实行总分馆制的必然性[J].新世纪图书馆,2009(1):38-41.
[17]于良芝,陆秀萍,刘 亚.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法律保障:法定建设主体及相关问题[J].图书情报工作,2008(7):6-11.
[18]梁 欣.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治理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11):17-24.
[19]王明慧,蒋永福.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单元设置模式的弊端及其改进建议[J].情报资料工作,2010(5):6-9.
[20]田 碧.佛山市禅城区联合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J].图书馆建设,2008(8):1-4.
[21]白 冰.佛山禅城区联合图书馆评价[J].图书馆学研究,2010(3):52-56.
[22]谭祥金.东莞图书馆的崛起[J].图书馆论坛,2007(4):163-166.
[23]余子牛.图书馆总馆/分馆制的研究与实践[J].图书馆,2006(3):16-20.
[24]邱冠华,于良芝,许晓霞.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25]李 英.宝安区图书馆总分馆建设10年之路[J].图书与情报,2009(4):94-97.
[26]王世伟.城市中心图书馆发展若干问题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10-14.
[27]上海图书馆.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建设十周年[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3-14.
[28]邱冠华.苏州城区总分馆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09(1):15-18.
[29]李超平.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嘉兴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11):10-16.
[30]章明丽.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嘉兴模式[J].图书馆杂志,2009(10):46-51.
[31]林丽萍,陈 峰.创新分馆建设模式,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厦门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实践与体会[J].图书情报工作,2009(1):9-22.
[32]徐 杨,阚立民.图书馆联盟辖区内总分馆制发展战略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9(8):8-11.
[33]潘丽敏.吴江市乡镇分馆建设的实践与体会[J].图书与情报,2010(1):103-105.
[34]陈 蓉,谢 旗.江阴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初探[J].图书与情报,2010(2):103-106.
[35]余 海.九江市图书馆实施总分馆制前后的思考[J].图书馆杂志,201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