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2+1”模式质量改进策略

2012-10-21 06:25:40陈谷平徐燕飞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顶岗校企教学质量

陈谷平 徐燕飞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罗定 527200)

一、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内涵式特色发展之路,通过探索和推行“2+1”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将其落实到企业生产性实训中,力求实现从顶岗实习到就业的无缝贯通,其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2+1“人才培养模式结构体系

二、“2+1”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2”与“1”之间依然存在相互脱节的现象

目前,“1”阶段主要是通过学校统一安排和学生自主分散寻找实习单位相结合的办法。学生在寻找实习单位时主要考虑工作环境、工作地点、报酬高低等因素,不注重实习岗位与自身专业是否对口,即使学生统一为学生安排了实习单位,但学生由于诸多原因也很难从始至终地完成顶岗实习任务,这就违背了顶岗实习的初衷,更不符合“2+1”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上的要求。

(二)“1”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不够灵活变通

“2”和“1”不完全是时间概念,它的实际意义是研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研究在学生毕业前就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采用“2”在校内学习,“1”在校外实习的模式。顶岗实习安排的学期、时间较长,且未能根据专业发展和学生的需要灵活、合理地分配这一学年的实习时间,没有与校内课程很好的衔接,也有悖于“2+1”模式的初衷。

(三)“1”阶段的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组织管理不够到位,缺乏有效的过程监控手段

由于顶岗实习企业无法提供足够的岗位供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只能分散在不同地域的不同企业。一方面,部分岗位安排人员过多,影响了实习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实习单位比较分散,尽管师生之间可以借助网络、电话、邮件、传真等现代通讯技术来交流、联系,但由于无法进行面对面的管理,实践证明其管理效果十分有限,往往出现管理不到位或管理缺失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就可能处于失控状态,难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全过程的实时质量监控,难达达到预期效果。

(四)“2”与“1”之间还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和渠道

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和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获得校内老师的理论指导,受到企业规章制度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学生也没有时间“回炉”重新学习,实习单位和实训老师的意见也无法及时、真实、有效地反馈到学校,学生遇到的实践难题往往不了了之,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然难以提高。

(五)“1”阶段的考核体制不健全,成绩评定难度较大。

“1”阶段是重要一环,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仍然需要通过对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表现和考核来评判教学效果。但是在“1”阶段,学生与学校基本处于分离的状态,学校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状态缺乏直接的、可信的第一手资料,学校如何准确地考核和评判十分不易。考核和评价问题如果不到位或失真,就无法检验“1”这一教学环节的效果,而无法检验教学效果的教学手段是很不科学,也不可能成功的。

从以上不难发现,“2+1”模式中“1”阶段的管理是个重点、难点问题,绝不是学校和企业间的简单移交,要让学生明确“2+1”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和流程,学校必须全程进行跟踪和监控,及时了解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的动态,对“2+1”模式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三、PDCA循环理论及运行机理

PDCA循环包括四个阶段,即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检查就是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明确效果,解决问题;处理就是对总结的检查结果进行处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有效改进。其运行机理如下:

(一)大环套小环,互相促进。PDCA循环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循环组成,一环扣一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就是一个大的PDCA循环过程。其中,教学科研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管理制度建设、顶岗实习等就是小的PDCA循环过程;教师在教学中的备课、上课、考试、评价的有机组合也是一个更小的PDCA循环。大循环是小循环的依据,小循环是大循环的贯彻落实和具体化,各循环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朝着总目标同一方向努力。

(二)周而复始,不断循环。PDCA循环的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一个循环完成了,解决了部分问题,但可能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或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

(三)阶梯式上升。PDCA循环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环,每循环一次,就解决一部分问题,取得一定成果,工作就往前推进一步;到了新的一次循环,又有了新的目标和内容,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

四、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2+1”人才培养模式质量改进策略

针对“2+1”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PDCA循环理论,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质量及“2+1”模式的内涵、实施流程、过程监控等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构建出基于PDCA循环的“2+1”人才培养模式质量改进策略。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PDCA循环的“2+1”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体系及改进策略

(一)P(plan)计划阶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阶段

科学、合理地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主要通过校企双方教师和业务骨干、专业咨询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和完善。

1、校企双方签署协议,实施校企专业团队制

即由学校骨干教师和企业业务骨干组成专业团队,在深入了解和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出具有实用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致力于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操作,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兼顾并发挥校企双方的各自优势,形成特色专业。

2、组建专业咨询指导委员会

每个专业还应组建相应的专业咨询指导委员会,其成员应由企业的能工巧匠和学校专业带头人组成。专业咨询指导委员会应定期召开研讨会,对专业建设给予全面、深入地指导,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和审核,对“2+1”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作出部署。

(二)D(do)执行阶段——“教学做一体化”实施阶段

由校企专业团队教师按照已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安排学生到岗,企业组织岗前技能培训,学生在企业完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顶岗实习有机结合、学院与企业有机结合,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发展同步,与企业需求一致,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顶岗实习在线管理系统,对顶岗实习过程实行远程管理。师生可以通过在线管理系统了解相关信息,提交实习成果,还可以进行在线答疑和心理咨询,学生在网上可以和同学沟通实习心得。该环节主要通过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

1、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

工学结合为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造就一支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如骨干教师与企业人员合作解决企业技术、管理难题等。另外,学校还应出台教师实践考核条例及奖惩机制,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实践,鼓励与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材等,实践成效与职称评审和年度考核相挂钩,以此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2、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每个专业在校外建立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既可以满足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需要,也可以通过实现课堂与车间、师傅与教师、生产与教学的校企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了解企业生产实际,感受职场氛围,提高职业素养等。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可以通过顶岗实习而留在实习企业就业,实现教学和就业的无缝衔接。

3、构建校企之间信息反馈及互动机制,开发建设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反馈及互动是对教学过程管理中的目标、方法、措施进行及时调整和修正的主要依据,否则,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实践教学的预定目标。由于“2+1”过程涉及的对象多,时间长,信息量大,因此,建立信息反馈和互动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在线管理系统,对全校教师及顶岗实习的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信息进行系统收集、分析与管理,客观、公正及有针对性地控制教学的工作状况,用以检测、指导、调控教学过程,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C(check)检查阶段——“2+1”过程管理和监控阶段

核心工作是对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的过程管理和监控,根据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监控工学结合的执行效果,及时发现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主要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评价和考核体系来实现。

1、建立健全教学质量全面、全过程监控体系

为了有效的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应成立教学督导组并设置专职教学督导,建立校级教学督导和系级教学督导两级教学督导管理体制,并投入相应的人财物,开发建设工学结合网络实时监控系统,实时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考勤、学生实习日志、教师指导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的过程管理,及时掌握学生顶岗实习的各种状态,形成学院领导巡查、院系二级教学督导、系部领导检查、学生网上评教等多途径、多形式、全方位的监控体系,对全校所有的课程进行全面监控。

2、形成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和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应成立专门的教学质量评估小组,形成政府、学校、学生和企业在内的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和考核体系,对校企双方的教学质量、管理质量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和考核。如,学生在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期间拥有“双身份”,学生既是实习企业的(准)员工,也是学生。学生实习过程的评价和考核主要由校内和校外(一般是企业管理人员或能工巧匠)的指导教师负责。校内指导教师侧重评价和考核学生与企业员工、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校外指导教师侧重评价和考核学生的员工身份,主要按照生产管理制度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等。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学效果,及时反馈教学实施中的问题,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A(action)处理阶段——教学及就业质量总结评价阶段

作为PDCA循环的总结阶段,主要是对教学和就业质量进行总结和评价。教学质量监控处理环节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通过评估、教学检查、教学督导、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等途径收集的信息和评估意见,为教学决策及处置机构提供依据。主要通过用人单位和学生自我评价来实现,学院通过定期收集毕业学生工作后的评价和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汇总信息,分析毕业生就业质量,总结经验,发现不足。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各企业反馈的意见,提出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进措施,不断调整教学质量目标、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手段与方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走上新的台阶。

总结

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学校、企业、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要素构成的合作系统,体现了一个学校整体运行的体系与其内部各子体系的关系以及与企业体系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循环,而在各个阶段又存在若干个小循环。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教学环节多、育人主体多、牵涉面广、对教学资源要求高、以及质量管理难度大等问题,使得“2+1”的效果没能更好的体现出来。运用PDCA循环理论,构建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体系及质量改进策略,使校企双方围绕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总目标转动,将“2+1”的各个管理阶段有机结合,彼此协调,相互促进,持续改进,形成水平逐步上升的阶梯式过程,使“2+1”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得以改进和完善。

[1]俞鸿斌楼艳.现代制造企业质量管理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64-267.

[2]方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理论[M].浙江科技出版社.2006:15.

[3]张金锁韩江水孙艳红.基于戴明循环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煤炭高等教育.2006(7):46-48.

[4]孔维宏.基于PDCA原理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J].沈阳农业大学.2003(4):77-79.

[5]李新发.借鉴PDCA质量管理循环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57-58.

[6]贾永枢.基于PDCA循环的校企一体教学管理流程[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7]杜卫新王慧才.高职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下顶岗实习的实施与管理[J].职业技术教育.2009(10).

猜你喜欢
顶岗校企教学质量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20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华人时刊(2019年17期)2020-01-06 12:08:10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农业(2016年6期)2016-02-28 18:42:59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人间(2015年10期)2016-01-09 13:12:52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学习月刊(2015年10期)2015-07-09 03:35:18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