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冬梅 于丽萍
▲副区长卢国懿视察华素
麻醉药、精神药、医疗用毒性药、放射性药……这些特殊药品(简称“特药”)往往与成瘾性和习惯性相联系。如果患者滥用或使用不当,则容易对特药产生药物依赖性,可能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对于特殊药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生产、使用、管理。如何确保特药生产、流通、使用安全?特药的风险源在哪里?如何对之进行有效监管?也成为药品监管中须重点关注的问题。
自21世纪以来,以美国FDA为代表的一些药品管理部门开始着手于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监管部门利用风险管理的原理,提前找到可能出现问题的隐患,特别是针对于药品的源头——生产环节,进行风险管理是防患于未然的好办法。
我们在特殊药品生产管理领域进行风险源分析及管理,势必能够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从而为更好提高日常监督检查工作效率、突出跟踪检查重点、提高“飞行检查”针对性、改进认证检查方式做好准备,且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检查的靶向性与精确度,提升检查的效率与力度。
根据特药管理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原料采购到生产、流通、销毁等环节上开展风险源分析与排查。与普通药品的风险相比,应更多地关注特药的流弊、对环境的污染、对人体的伤害等问题。
企业采购生产特药所用原料药的品种与数量,须按国家计划安排,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药品监管部门批准。因此一般供货方面风险较低。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特药的质量管理风险更容易出现在原料药的运输及验收环节。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如果是由具有特药运输资质的货运公司发货,风险会发生在企业接货的过程是否符合相关的管理规定,如果由企业自行提货,原料药是否如数安全到达生产企业,是否由至少两名专职特药管理人员去指定的特药生产销售单位提货,并严格按照规定办理接货手续,是否按批准的运输方式将原料药运至生产企业,这些都是特药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质量风险。
在验收环节,特药的风险同样存在。例如:企业的特药验收员是否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及职业素养;验收产品的质量与数量是否符合生产及质量要求,且无原料药流弊情况;是否严格执行了双人入库验收制度等。
特药生产企业必须在取得相关资质证明后方可按批准的生产计划进行生产。在生产环节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包括:药品生产过程中是否严格按照工艺处方进行生产;生产过程是否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生产人员不受人身伤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不可再制品、半成品、对照品、留样是否按规定进行处理,未出现流弊;生产前后的清场工作是否到位,并经过复核,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和特药的流弊。
科学储存药品对于保障药品的质量极为重要。工作人员在进行特药的仓储管理时,更应保证防盗、防火等设施是否正常运行;在中央电视监控室,是否有经过培训的专人实行24小时监控;是否定期检查及维护监控、报警系统;是否严格执行双人双锁管理;在生产、销售过程中产生的不可再制品、半成品、对照品、留样,过期或销售退货产品,是否按照国家规定及企业标准操作储存;发放过程中,特药原料药的领用是否至少由领料、发料、保卫三方签字。
▲北京市药监局安监处领导到华素检查工作
此外,特药在销售环节存在的风险包括:特药是否供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客户;特药因销售而进行的运输环节是否取得运输证明或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是否按照特药监管要求及时上报生产销售相关数据,供药品追溯查询,实行实时监控;对已经发生滥用且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是否能够及时召回。
特药的销毁过程与环境保护及百姓健康安全息息相关,应得到相关人员的重视。例如:特药生产过程中的内包装材料,生产废弃物是否统一管理登记造册;各项反应的副产品、不合格品及其它废弃物,不得随意处理,更不能倒入下水道造成污染;销毁是否经过层层审批,严格执行特药销毁处理程序;销毁特药时,须由物资储运部、质量部、管理部、安全保卫部、药品监管部门“五合一”联合签字认可。
在特药原料药采购、生产、储存,销售直至销毁过程中,笔者认为有23个风险源。根据风险源的类型,可将其分为一般风险源和重要风险源。对于一般风险源存在的环节,如原料药采购、验收、销售环节,可以采用常规的监管方法。例如:通过定期加强各环节人员教育培训和考试,强化岗位责任意识,监督企业制度执行情况。对于重要风险源较集中的环节,如生产、储存、销毁,质量管理环节,可采取日常监督必查,进行不定期重点抽查,并将风险源发生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定期评价特药生产管理的风险高低。
由于特药从生产投料至成品,每个工艺环节都有生产管理及质量管理人员履职尽责。因此,企业可建立或强化奖惩措施,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中认真履职无差错、及时发现及上报隐患等人员予以奖励;对未认真履职造成风险发生、发现隐患不及时上报、未及时处理偏差造成质量问题的人员予以处罚。
▲药监人员检查外包车间
▲清点待销毁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