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芸,贾 虹
患者,女,46岁,家庭主妇。因肛周皮损伴瘙痒1年余,于2012年2月21日就诊。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肛周、股部出现红斑、丘疹,并感瘙痒。曾在多家医院就诊,先后诊断为“湿疹”、“股癣”等,口服伊曲康唑2周、外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真菌制剂(具体不详)。治疗过程长达1年余,皮损渐加重,出现轻度糜烂,渗液,遂来我院就诊。患者平时身体健康,有非婚性接触史,否认有药物、食物过敏史,手术、输血、吸毒史,外阴部溃疡史,以及全身皮肤黏膜发疹史。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肛周、骶尾部见浸润性红斑,丘疹融合成片,境界尚清,部分皮损表面糜烂浸渍,渗液(图1)。外阴及其他皮肤黏膜、掌跖部位未见皮损。实验室检查:真菌检查(-),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并角化不全,棘层水肿,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可见中性粒细胞移入表皮,真皮浅层血管和附属器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图2)。梅毒血清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滴度1:64,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诊断:二期梅毒。治疗: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3次;外用皮肤康洗剂。治疗3周后皮损基本消退,留有色素沉着(图3)。患者因不放心,回当地医院又继续使用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2周后复诊,复查RPR,滴度1:32。3个月后复查RPR(+)滴度1:16。目前仍在随访中。
二期梅毒是梅毒螺旋体在人体内大量播散后出现的全身表现,皮损可类似于多种皮肤病,所以临床上易引起误诊、误治[1]。该例患者皮损在当地按“湿疹”或“股癣”反复治疗不愈,来我院就诊时,皮损已无特异性,呈“湿疹”样表现,也考虑为乳房外Paget病、鲍恩病等可能。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无特殊,但根据其提示“有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考虑梅毒可能。再仔细追问病史,患者承认近年有多次婚外性接触史,但坚决否认有全身红斑、丘疹、外阴破溃等其他皮损病史。遂予以梅毒血清检查,结果阳性。回顾该例患者误诊原因:①患者肛门周围局限性丘疹,境界清楚,开始就诊时可能为扁平湿疣,当地医生未鉴别出来,而是多次按照“湿疹”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理想,又按照“股癣”抗真菌治疗,皮损更加不典型。来我院就诊时,皮损呈湿疹样表现。②患者隐瞒非婚性交史,接诊医生缺乏鉴别诊断的筛查意识,病史采集不全。③皮损部位有明显的瘙痒症状,影响医生判断,通常二期梅毒疹多无自觉症状,但也有报道有瘙痒者[2]。④患者始终否认外阴无疼痛性破溃等一期梅毒疹表现,也无全身其他部位皮肤黏膜的改变,从而导致误诊、误治。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应仔细询问病史,对于反复不愈、不典型的皮损应考虑到梅毒、麻风、蕈样肉芽肿等疾病,及时行组织病理检查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梅毒的组织病理学对诊断仅有提示意义,不能作为确诊依据,应继续完善血清学等特异性检查才能确诊[3]。
[1]赵辩.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 [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788-1790.
[2]刘汉平. 多部位扁平湿疣1例 [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0,24(7):628.
[3]唐涛, 张乃鑫. 初诊漏诊肛门、直肠梅毒12例临床病理分析[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1, 27(6):607-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