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蓝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及优化建议

2012-10-20 02:52彭江波
山东社会科学 2012年10期
关键词:县域金融区域

彭江波 郭 琪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9;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山东济南 250021)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个国家级战略规划区的设立,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成为山东经济腾飞的强大引擎。同时,“蓝黄”战略的实施也对山东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即依托海洋产业和高效生态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契机,通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等各种因素的协同发展,实现山东金融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均衡发展和重点突破,并以此为基础助推“黄蓝”两大战略的实施,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本文拟对2009年两大战略推进以来的“蓝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并提出未来的优化方向与建议。

一、“蓝黄”战略下金融生态环境构成要素及影响路径

金融生态是个仿生概念,一般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狭义的金融生态环境主要指社会信用体系与政策法律等内容;①周小川:《完善法律环境,打造金融生态》,《金融时报》2004年12月7日。广义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等各个方面。②李扬、王国刚、刘煜辉主编:《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本文所研究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广义的生态环境,即认为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由多种生态因子组成的集合,并结合“蓝黄”战略对金融生态环境的要求和重点,最终确定经济基础、企业状况、金融发展、信用环境、司法执法状况、市场中介、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八大要素为研究和评价的主要内容。

首先,经济基础、企业状况与金融发展是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经济基础是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基本保证,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活动相对活跃,企业外向型特征显著,从而为企业发展和金融改革创造空间和条件;企业组织作为社会中主要的经济载体和金融服务的主要消费者,其自身的健康程度、产业构成、经营能力直接决定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资产质量。同时,合理的银企、政企关系,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企业的不合理金融行为,提高有限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金融发展意味着金融交易规模和对经济支持力度的扩大、金融产业地位的上升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服务和金融制度的多样化、合理化,必然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提升经济发展动力,从而促进金融生态环境优化。

其次,信用环境、司法执法、中介服务、政府服务以及社保水平等外围因素,也是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关键。金融活动的持续开展需要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支持,守信行为和观念的传播以及社会对于失信行为的惩戒机制的完善,同样有利于金融资产质量的提高和金融生态建设;完善的法律环境能够有效地保护金融主体的权利,有效地遏制恶意的金融欺诈行为;中介组织的存在可以有效节约金融交易成本和改善信息不对称;财政能力及行政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支持地方金融发展,兑现承诺或者履行正当的干预职能,保持地方经济金融政策的稳定性等。

二、评价方法及结论

对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方法经历了由定性评价到定量评价、单项评价到整体评价的转变,因此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和系统,其对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实践指导意义也更加有效。目前,定量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李扬,2005)、主成分分析法(山东金融生态环境课题组,2006)、层次分析法(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2006;郑孝肖,2010)、博弈论(李文静,2010)、状态空间系统分析方法(刘朝明,2008)等。这些方法在数据处理方面各具技术优势,但存在的缺陷也较明显。例如,上述方法均对数据的完整性要求较高,该局限使得许多重要的指标由于数据缺失或为零不得不被动剔除,从而使评价结果有失偏颇。因此,本次评价采用综合加权评分法,即在多指标定量分析时,将无法统一量纲的多指标统一转化为无量纲的分数来进行综合评价,这样可以有效地克服上述方法降低评价函数区分度的弊端。综合加权评分法的基本思路是:在确定指标正逆性的基础上,先对多个指标按照一定的标准(纵向时间序列标准和横向评价个体标准)进行单独评分,然后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确定其所占的权重,再对各项指标加权相加,获得综合评分。

围绕金融生态环境的八个方面,本次评价共设计了116个定量指标和27个定性指标,对山东省内17个地市以及包含在蓝黄经济区内的无棣、沾化、寿光、寒亭、昌邑、莱州、高青、乐陵、庆云等9个县进行了调查。按照综合加权评分法的基本思路,我们得到“蓝黄”区域的评价结果(见表1)。从总体评分上看,2009-2011年,“蓝黄”两区整体金融生态环境处于上升通道,“黄区”金融生态环境表现为小幅回落后的快速提升,初步反映了2009年“黄区”战略形成以来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各政策要素和生产要素投入的积极作用;“蓝区”同期金融生态环境呈现波动后的小幅回升,且在2010年后逐渐落后于黄区。从分项因素评分看,“黄区”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平衡较好,战略投入的效果在逐步显现;“蓝区”各指标良莠不齐,经济基础和金融发展的优势突出,但企业发展落后等劣势也十分明显。与“黄区”等地区比较,近三年来“蓝区”金融生态环境的进步和提高不明显,这也凸显了加快“蓝区”战略实施的必要。

表1 蓝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及分项得分

三、“蓝区”金融生态环境特点及约束因素

(一)“蓝区”金融生态环境主要特点和优势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山东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近三年来金融生态环境呈现先抑后扬的恢复性增长之势,经济基础、金融发展以及信用水平是支撑其优化的主要因素。

1.“蓝区”经济基础整体逐年提高。2009-2011年“蓝区”经济基础类指标得分呈现逐年提高的走势。从分项指标看,在“蓝区”内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经济基础条件的改善主要来自于经济对外开放度的快速提升,充分显示了“蓝区”良好的经济、金融及社会环境对外资吸引力的强化。从地区构成看,在“蓝区”其他城市经济基础指标波动甚至下滑的情况下,青岛、威海两地经济基础指标得分上升对区域整体评分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2.区域金融发展水平较高,但优势地位逐步弱化。2009-2011年,“蓝区”金融发展指标得分处于全省最优水平。从分项指标看,金融机构经营水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贡献度等三项指标的增长是带动“蓝区”金融发展指标向好的主要因素,而金融资产质量和金融创新两项指标则略有下滑,对区域金融发展指标产生拖累。总体来看,“蓝区”较高的金融发展水平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贡献度较大,且在青岛市的龙头带动作用下,“蓝区”各地市金融发展指标呈现集体增长格局,①除日照市、东营市外,蓝区其他城市金融发展排名占据山东省前5名的4席。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蓝区”金融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蓝区”金融发展的优势地位逐渐弱化,“蓝黄”两区金融发展指标得分差距明显缩小,三年来由高出1.48降至0.45;二是“蓝区”内金融发展的差异化有所增大,标准差由0.46扩大至0.71,不利于均衡发展;三是“蓝区”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发展相对缓慢,且呈现弱化趋势,“蓝区”金融业在由“陆地金融”向“海洋金融”转型的过程中,金融中介的发展已落后于金融创新与改革的步伐,区域金融业发展与金融外围中介服务的配套协调性有待提高。

3.区域信用状况整体较高,但走弱趋势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不利影响有所强化。2009-2011年,“蓝区”信用状况得分分别高于同期山东全省平均水平0.95、1.03和0.86个点,信用环境总体水平较高,但下降趋势明显。区域内滨州、潍坊信用状况优良,是拉动“蓝区”总体信用状况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主要因素,而青岛、烟台、威海三地信用状况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以及2010年以来日照信用状况的大幅下滑,产生了明显的下拉作用。分析区域内信用下降的原因,主要在于个人消费信贷不良率的上升和企业信用状况的下降。综合来看,近三年来“蓝区”多数地市特别是青、烟、威、日等沿海开放城市信用状况的弱化与其外向型的经济特征有关,反映了外部因素的冲击下,区域企业发展所存在的隐忧。

(二)“蓝区”金融生态环境的短板与约束因素

尽管“蓝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总体结果和各分项指标多数处于全省先进行列,但蓝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劣势也相对明显,主要表现在:

1.企业发展状况弱化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2009-2011年“蓝区”企业发展状况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持续弱化,主要表现在规模以上企业和中小企业评分结果的下降,尤以中小企业下滑明显。从区域内各地市的情况看,近三年烟台、潍坊两市企业发展状况指标向好,是拉动“蓝区”企业发展状况指标的主要增长点;日照、威海、东营企业发展状况呈现波动特征,但总体下滑走势对区域综合指标产生拖累;青岛、滨州企业发展状况持续弱化,成为区域内企业发展状况指标的最大负增长点。在“蓝区”较好的经济基础和突出的金融优势下,企业发展状况始终没有突破,反而出现下滑趋势,成为影响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大短板。

2.区域内司法与执法环境差异大,且改善不明显。尽管金融司法执法环境在整个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比重并不大,但司法执法环境的改善与否,对区域金融资源投入的积极性以及企业信用状况的影响直接、重要。2009-2011年“蓝区”金融司法与执法指标综合得分由2009年的高于山东全省平均水平滑落至2011年的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各地市司法环境存在严重的不均衡,这是导致该区域综合指标波动频繁的重要因素。从这一角度看,“蓝区”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金融司法环境当成为重要的突破口。

3.地方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弱化。与山东全省地方公共服务的稳定增长之势比较,“蓝区”表现出明显的弱化趋势,尤其是2011年已滑落至全省平均水平之下。分解细项指标,“蓝区”地方政府在财政能力指标较强并保持相对稳定的状况下,财政支持金融状况指标和行政效率指标均出现明显的下降,表现为单位金融产值下财政支持投入的下降和财政支出中公共服务类支出占比的下降,这与2011年“蓝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规划方向和政策扶持的导向不匹配,需要“蓝区”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积极规划与加大投入。

四、“黄区”金融生态环境特点及约束因素

(一)“黄区”金融生态环境主要特点和优势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作为鲁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近三年金融生态环境稳步向好,主要体现为金融发展、经济基础核心指标的持续增长,司法与执法、金融中介以及社会保障等外围指标的快速发展。

1.区域金融发展指标快速提升。近年来随着黄河三角洲生态开发配套金融政策的实施,尤其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金融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意见》的发布实施,对于推动“黄区”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9-2011年,“黄区”金融发展指标得分提升1.63个点,区域金融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具体细项指标的变动情况看,除“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深度”指标保持相对稳定外,其他6类金融发展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尤以“金融市场发展”、“金融创新”、“金融机构经营水平”的提升最为明显,对区域金融发展指标的贡献度较高,反映了“黄区”金融战略实施的突出效果。

2.经济基础稳步增长,整体进入全省前列。2009-2011年“黄区”经济基础呈现明显的向好趋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经济开放度三类指标近三年均有所改善和提升,其中经济开放度指标进步尤为明显,显示了在“黄区”开发的良好政策环境下,经济发展活跃以及对外开放程度渐次提高。分地市看,滨州市经济基础指标的改善和提高对区域指标的贡献突出,滨州经济水平的迅速改善与提升实际上是整个“黄区”战略的缩影,随着黄河三角洲生态开发的深入,区域产业规划的稳步实施,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优化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将推动“黄区”经济条件持续向好。

3.服务和保障性指标处于先进水平。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一直是“黄区”的短板,2010年以来,“黄区”金融中介服务评分快速攀升,连续两年远超“蓝区”和全省均值。“黄区”金融中介服务指标的快速上升源于保险类金融中介服务体系的快速增长。近年来,以高效率的保险中介服务为主导模式,各保险机构快速实现了对基层尤其是县域的业务拓展与布局。在“黄区”布局主要以县为单位的格局下,该项评分指标快速提高。从社会保障类金融环境指标评分结果看,2009-2011年“黄区”得分远高于“蓝区”和全省均值。其中,东营和滨州对区域综合排名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黄区”社会保障类指标的快速提升,主要来自于所辖县域范围该指标的提高,尤其是社会保障支出占比指标,县域2009-2011年分别为26.35%、29.07%和27.62%,远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

(二)“黄区”金融生态环境的短板与约束因素分析

一是相较于“蓝区”,“黄区”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还是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产业层次较低,尚没有形成像“蓝区”一样围绕区域经济特色的系统化的产业发展体系,这与其包含的城市有关,“黄区”除东营和滨州是地级市外,其他城市全部为县级市,无论在政策、资金还是技术、人才等方面均不占优势。同时,其倡导的高效生态增长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对技术、资金、环境的要求较高,如何克服这些挑战将是决定其能否迅速崛起的关键。

二是区别于“蓝区”,“黄区”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后劲还受到诸多制约,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尤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为突出,能源、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完善,淡水资源紧缺,生态系统退化明显,严重制约可持续发展。其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中农业比重高,且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生态化、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不高;地方工业总量规模小,以中小企业和高资源消耗、高污染密集产业为主;产业链条短,区域内产业关联度不强,聚集效应不明显;第三产业比重低,对区域内就业增收的提升作用有限。其三,经济对外开放空间有限。“黄区”近三年的外贸依存度逐渐提高,平均为12.42%,但远低于“蓝区”33.93%的水平,也低于全省16.89%的平均水平。经济开放水平相对较低在经济形势较好时期是发展的瓶颈,但在危机时期又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和保护。这也是此次评价期间“黄区”企业状况优于“蓝区”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四,区域投融资体系尚待完善,区域金融发展缺乏中心城市的积聚效应和扩散带动效应,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微观金融主体的业务创新与拓展能力不足,区域内资本市场和金融创新力度相对较弱。其五,至今尚未在区域内形成具有经济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的核心城市,整个区域的影响力和发展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五、启示及建议

总体来看,“蓝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整体呈优化趋势,但近两年“黄区”的金融生态环境无论是整体水平还是优化速度都要高于“蓝区”,这与传统的主观认识多少有些偏差。

(一)区域均衡发展对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尽管“蓝区”的经济基础、金融发展和信用水平都高于“黄区”,但其短板因素更为明显,从而拉低了“蓝区”金融生态环境的总体评分。经计算,2009-2011年“蓝区”金融生态环境各构成因素得分标准差分别为3.38、4.03 和3.87,而同期“黄区”相同因素得分的标准差分别为 3.13、3.11 和3.19。相较而言,“黄区”要素差异小,短板作用弱,区域的均衡协调发展对于整体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作用明显。

(二)县域生态是决定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可持续优化的关键

县域经济在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周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区域金融生环境的优化进程。近三年来,金融对县域经济的大力支持以及农村地区金融意识的增强使得“黄区”县域经济发展对金融生态环境改善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首先,“黄区”县域经济发展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逐步增强。2011年“黄区”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增长12.3%,比山东全省平均增幅高1.4个百分点,占山东省比重的12.4%,该比重与“黄区”县域人口占山东省人口的比重相比高出3.1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在山东经济中的地位有所上升。其次,“黄区”金融业务逐步扩张,发展后劲十足。2009-2011年“黄区”县域新增贷款占比分别比山东全省高20.3、14.6、3.2个百分点,信贷支持的持续增长有力地促进了“黄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再次,“黄区”县域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有力地保障了县域经济的稳步发展。2009-2011年,“黄区”金融风险指标得分分别为1.47、1.55、1.66,风险指标逐渐优化,金融资产质量不断提高,对提升金融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最后,“黄区”县域经济实体的金融需求得到充实保障。驻本地金融机构投向外地信贷资金占比呈现下降趋势,由2010年的17%降至2011年的13%,县域经济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县域资金流失问题不断减轻。总之,县域经济发展和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以及金融服务在县域地区的深化,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有力改善了县域生态,并对整体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产生提升作用。

(三)符合结构调整导向的产业发展助力金融生态优化

产业结构是经济资源在不同类型的经济部门之间进行分配并不断调整演化的结果,尤其是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但为区域经济带来新的增长极,更诱导着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向,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效益的高低与未来发展的前景。2009-2011年,“蓝黄”区域新兴产业利润率稳步增长,分别提高1.85和4.32个百分点,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新兴产业对金融生态优化的贡献度分别由1.07和1.36上升至1.27和1.39,对缓解区域整体企业状况下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无论从新兴产业效益还是贡献度,“黄区”得分均明显高于“蓝区”,尽管现阶段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较低使其贡献有限,但新兴产业的快速优质发展的确有力促进了“黄区”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

(四)良好的司法执法环境为金融生态环境快速提升保驾护航

在构成金融生态环境的八个要素中,“黄区”在司法执法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蓝区,且差距逐渐扩大,由2009年高出0.58分到2011年高出1.79分。同时,在对司法执法状况的地市等级分类中,“蓝区”6市2县中有4个市的司法执法状况等级处于后两级,而且近年来山东频繁出现的金融案件,大多发生在经济相对发达、金融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形成连带负向影响,由此可见与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匹配的“蓝区”司法执法环境已成为重要短板,亟待加强和改善。

针对上述评价中表现出来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中的问题,下一步应继续推进和深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地方政府科学发展政绩考核的联动机制,落实有奖有罚的责任制,形成“政府主导、央行参谋、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目标核查、奖惩明确”的新局面。

我们的具体建议:一是按照当前评价为前列的区域内城市具体指标数据,对反映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核心指标制定最低达标标准,区域内其他地市和县应比照标准,在推进优势方面继续向好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在弱项上强化措施,修补短板。二是加快打造“蓝黄”区域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引导“黄蓝”经济区要素资源向新兴产业集聚。三是重视海洋金融与陆地金融的区别与联系,围绕“蓝黄”区域海洋与生态产业需求特点,深化金融市场发展,扩大融资规模,推动金融创新,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体系,丰富和完善金融生态链,增强金融的支撑作用。四是完善政、银、央行三方协作机制,依托县域区位、资源优势加快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推进招商引资、民营经济的发展,引导商业银行优化县域布局,提高县域存款留存当地的比例,共同推进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五是保证财政支持的持续性和力度,协助金融机构化解金融风险,加大对金融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发挥政府在支持中小企业和三农等弱势群体中的主体作用,培育良好的司法执法环境与社会意识,提高社会诚信度,着力破解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难点问题。

猜你喜欢
县域金融区域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分区域
P2P金融解读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2014年度陕西县域十强发布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