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开发问题初探①: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

2012-10-19 10:54安徽省六安市职业技术学院杨祎
中国商论 2012年33期
关键词:六安市特色旅游

安徽省六安市职业技术学院 杨祎

1 研究背景

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有观光、休闲、体验性质的旅游活动[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快速升级,休闲旅游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一个新的消费需求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崇尚回归自然,乡村旅游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快速兴起和发展的。2006年国家旅游局将年度旅游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确定了乡村游的宣传口号“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2007年,国家旅游局又将年度旅游主题定为“2007中国和谐城乡游”,确定了“走进乡村、走向城市,促城乡交流”的宣传口号。 2009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由此可见,乡村旅游的开发不仅仅是一门自身发展的产业,也是能够带动“三农”全面发展的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本文就以安徽省六安市为研究案例,在对六安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则和建议。

2 安徽省六安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2.1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六安市地处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全市国土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00多万人。六安是皋陶文化的发源地和楚汉文化的厚积地,是红四方面军主要诞生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为大别山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六安市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地方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旅游由自发形成向规范化经营转变,乡村旅游发展迅速,点多面广,类型多样,初具规模。截至2012年初,全市已经拥有4A级以上旅游景区17个,旅游乡镇48个,旅游星级农家乐95个,全市已经形成布局合理、规范配套的乡村农家乐接待经营体系,全市乡村旅游正逐步向利用农业、民俗文化和乡村生态等特色资源,为游客提供观光、体验、娱乐、休闲等综合服务型方向发展[2-3]。

2.2 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分析

调研发现,六安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乡村旅游布点分散,整合不够;二是景区依托型产品形式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餐饮或住宿接待为主,对本地传统的农业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挖掘不够,使得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传统的观光、采摘、垂钓等项目上,产品结构雷同,特色不明显,缺乏精品;三是城市近郊型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当地居民,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有待提高;四是主题乡村型品牌形象模糊,没有很好地利用大别山以及六安瓜片等极具特色的品牌形象,对于游客的重游吸引不大,客源市场稳定性较差;五是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受六安市地处大别山区这种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主客观因素影响,与旅游配套的道路、供排水、供电、停车场、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较为简陋,一些农家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住宿餐饮接待条件较差,水电供应不稳定,安全、卫生等有待加强。

3 安徽省六安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基本原则

六安市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区,发展乡村旅游要坚持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发展壮大旅游业为目标,以建设旅游强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星级农家乐为重点,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把乡村旅游打造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美好乡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农民增收及脱贫致富的重要来源和旅游业发展的新业态。

(1)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通过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乡村旅游建设的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鼓励支持农民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发挥社会资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2)坚持科学规划、融合发展。以保护为前提,发展为目的,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加强广大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乡村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俗文化的挖掘和有效传承。整合农业、林业、旅游、文化等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及其他旅游业态融合发展。

(3)以点带面、群众受益。通过示范带动,积极推进,充分发挥农户主体作用,扩大惠及当地居民的受益面,通过打造一批旅游特色乡村,带动全市乡村旅游发展。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围绕体验农民生活、享受农村风光等活动,深入挖掘原生态和原生文化资源,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打造具有六安大别山特色的农业观光游和乡村休闲游。

(5)创新机制、提升效益。积极借鉴国内外新观念、新思路、新机制,不断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经营机制,完善投融资体制和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和旅游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乡村旅游扩大规模,提升层次,提高效益。

3.2 发展对策和建议

(1)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要把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纳入同级旅游总体规划,实现规划的相互衔接,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突破行政区划,突出资源特色,以避免产品同质化开发为核心,以区域旅游线路整合乡村旅游产品为重点,分类指导,错位开发,实现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健全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使乡村旅游实现“三通”(通路、通上下水、通网络)、“三建”(建旅游停车场、建旅游购物场所、建游客中心)、“四改”(改厕、改气、改水、改厨)、“四保”(保生态、保民俗、保耕地、保质量),乡村旅游示范区实现乡村面貌景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旅游服务现代化。

(3)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依托和利用当地农业生产、农事活动、林业开发和水利建设等特色资源和乡土民俗文化,深入推进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森林旅游、水利旅游融合发展。按照乡村旅游一县(区)一特、一镇一品、一村一景、一户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出具有六安大别山特色的生态休闲乡村游、参与体验式乡村游、科技教育式乡村游、民俗体验式乡村游、文化休闲式乡村游和农家乐式乡村游等乡村旅游系列品牌。积极发展休闲农场、养生保健园、生态渔村、森林旅游、自驾车营地、民俗文化村、主题庄园等乡村旅游新业态。

(4)提升乡村旅游要素品质。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菜肴,推出一批色、香、味、形、质俱佳的地方特色菜,做到“一家一特”,丰富地方特色菜体系。大力发展农家住宿,规范和提升乡村旅游住宿的软硬件水平,积极发展民俗风味、农业特色鲜明的农家住宿,引导农民将多余产权房参与建设规模型产权式乡村旅游住宿设施,建立功能完善的乡村住宿体系。改善和美化乡村旅游道路,建设出入通畅、集散随意的乡村旅游交通网络体系。加强外部交通建设,实现城市公交车向重点乡村旅游点的有效延伸,提高内部交通的通达能力,倡导徒步、自行车等低碳交通方式。依托自身的乡村土地、庭院、田园风光、农业资源、乡风民俗等资源条件,着力打造旅游特色村和乡村旅游精品。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具有六安大别山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重点突出“文化特色”、“生态特色”和“三农特色” 等乡村旅游商品品牌,充分体现我市乡村旅游商品的“绿色”、“健康”、“生态”时尚理念,提升旅游商品价值。引导支持发展一批大众型乡村文体娱乐活动,打造乡情特色浓郁的旅游娱乐文化项目,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位。

(5)加大原生态乡村环境保护。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保持乡村清新优质的空气质量。保护水体环境,集中处理乡村和集镇居民生产和生活以及旅游接待设施产生的污水垃圾,保障整洁的村容村貌,保护优美的田园生态环境。严格乡村土地利用审批制度,保护传统文化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和乡村居住环境,形成环境优美与自然系统相协调的农业田园景观。严格控制乡村建筑风格、体量和色彩,做好古村落、古建筑和古通道的保护工作,加大对宗祠、寺庙、名人故居的保护力度,防止“城市化”和“园林化”破坏,不断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并积极申报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6)积极培育乡村旅游示范点。坚持分类指导,有序推进,重点培育景区依托型、城市近郊型、交通沿线型和主题乡村型四类典型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如表1所示。

表1 六安市乡村旅游类型及特点

(7)加强乡村旅游教育培训。坚持农村现有人才与企业、院校输送人才相结合,坚持集中培训、选调学习与送教上门、组织技能竞赛相结合的培训思路,多形式提升从业人员技能。重点加强乡村旅游行政管理干部队伍、乡镇村干部队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等三支队伍建设,提升指导服务、管理经营、实用技能的三个能力。以直接提升从业农民的服务水平与技术技能为核心,重点培训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带头人、能工巧匠传承人和乡村旅游干部四类人才和乡村旅游导游、乡土文化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依靠人才支持和智力投入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素质的提升。

[1]刘英杰,王伟伟:乡村旅游概念体系的新思考[J].经济研究,2006(4).

[2]六安市人民政府: 六安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R].2011.

[3]六安市旅游局: 六安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R].2011.

猜你喜欢
六安市特色旅游
六安六面
特色种植促增收
教师作品选登
艺术天地
《晨曦》
旅游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