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视阈下高校专业结构优化的策略

2012-10-19 10:54天津财经大学教务处刘冠华
中国商论 2012年33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区域优化

天津财经大学教务处 刘冠华

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其必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即高校专业设置、调整要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相匹配。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显著加快,产业的高附加值化不断改变着原有的技术结构与知识结构。高等学校如何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如何使其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实现高校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合作共赢,是高校专业结构优化与人才培养战略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重要问题。

1 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应然诉求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社会进入快速转型时期,逐步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推进。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机制的引入,传统的经济与产业结构得到全面改造和提升,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一方面影响、改变着传统产业结构的特征和社会市场需求,同时也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新划分产业界限,人类社会已从农业经济社会、工业经济社会,逐步迈向了知识经济社会。

根据产业革命的发展周期和新的国际分工,形成了以不同产业集群支撑的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必然会使劳动力结构与技术结构出现一系列新的变化,促使劳动力就业产生新组合。这些新的经济社会变革又必将促使为其提供人才与科技支撑的高等教育在类型结构、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新要求[1]。因此,要实现与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高等教育就必须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进行自我调适。战略性、前瞻性的动态把握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切性与针对性,是改变我国现代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迫切需要[2]。

2 高等学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区域特色

社会需要是专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只有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重点培育和打造有利于社会经济建设的专业,才能发挥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然而,目前仍有不少高校在专业建设上缺乏对顶层设计的考虑,未能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盲目地追求和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专科升本科,本科升综合,把申办硕士、博士专业点作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定位的目标[3]。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设计、社会需求极不吻合,高校人才培养难以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助推作用,同时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2.2 专业布局不合理,结构设置趋同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高等学校的专业规模也在迅速膨胀,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扩招后,受市场功利主义倾向的影响,一些高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一哄而上,贪大求全,片面的追求所谓的新兴专业,导致了人才培养规格的趋同。尽管国家对高校在专业建设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多次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修订,使得专业口径过窄,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低的状况有所改善,但高校专业设置重复性、同质化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自主权有限,再加之专业预警和专业退出机制缺乏,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导致了高校毕业生既供过于求又供不应求的结构性失衡。

2.3 专业内涵建设不突出,忽略特色

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既包括专业外延的发展,也包含专业内涵的丰富,二者必须协调统一。然而,从当前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的现状来看,解决的主要是“填补空白”的问题,很难谈得上专业建设的质量与水平。特别是对那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相关专业,与国外一流大学、一流专业相比,无论是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架构方面,还是从专业团队建设、教学模式设计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专业培养目标趋同、人才培养规格无异、服务面向统一等诸多问题使得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缺少个性与特色,同时也加剧了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失衡。

3 区域经济发展视阈下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策略思考

3.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方向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高等教育反过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必须准确把握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坚持以产业结构转型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作为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指标,紧紧围绕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走“立足地方、依托地方和服务地方”之路,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突出专业的区域特色,确保专业结构的前瞻性和长远性。同时,高校还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相关专业,着力培养熟悉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和各领域的经济管理人才和应用型高素质人才。通过系统的专业结构优化与调整,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实现高校专业群与区域经济产业链的良好对接。

3.2 以优势专业为抓手,积极推动专业结构非均衡可持续发展

创建有鲜明特色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是高校搞好专业建设的关键。因此,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比较优势出发,优化资源配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努力打造一批发展前景好、市场竞争力强且具有明显优势、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品牌专业、优势专业,做到以重点带动一般、以特色培育品牌,最终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对待优势专业的建设,学校要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在经费上给予优先投入,通过优势专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不断带动其他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逐步形成一个既互为补充又相互支撑的专业结构群,从而带动学校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

在实施专业非均衡发展的同时,还必须保持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专业学术群体和教师队伍,特别是在该专业领域的大师、名师和学术带头人,因为只有高素质、领军人物的加盟,专业发展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这是高校专业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加强和改进师资队伍建设对于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3.3 以专业整合、升级为重点,不断拓宽专业建设内涵

专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考虑的不仅仅是规模、种类等方面的扩张,还应该把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内涵建设结合起来,以全面提高专业建设的内在质量与水平。丰富专业建设内涵,一方面高等学校要面对就业市场的变化,合理调整专业布局,对现有专业进行有序改造、科学整合,删减落伍过时专业,合并相近相通专业,强化品牌优势专业,积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柔性和适应区域社会发展的张力,努力打造一个主干专业与周围相关专业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专业群,切实发挥专业建设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专业建设内涵还应体现在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生成、课程体系的架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等等多个层面上,因此,高等学校除了进行外在形态的调整外,还应注重专业建设上这些“软实力”的提升,以保证高等教育在专业建设上始终保持超前发展、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态势。

3.4 以社会人才需求信息为依据,建立健全专业评估与预警机制

专业评估与预警机制是高等学校促进专业基本建设、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有效手段。首先,高等学校必须密切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多渠道收集人才市场需求信息,深入了解企事业单位所需人才规格,并根据行业发展规划,对人才供求市场发展规律做出客观、科学的预测,以此作为专业设置、专业调整的参考依据,从而对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得毕业生出口在最大程度上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契合,做到人才供需预警。

其次,高等学校应科学规划学校的学科和专业结构体系,在专业设置上严把质量关。在新专业设置前,必须召开由行业协会、用人单位及相关学科专业学术带头人等多方参加的专业论证会,在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学科支撑方面严格把关,坚决杜绝盲目上马或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

再次,高等学校应常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或专业评估机构,全面统筹学科专业的整体架构,依据当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定期对学校专业进行评估,对于不达标专业,要限期整改,停招、减招甚至撤销,形成专业发展的动态反馈机制。同时,高等学校还要主动将行业协会评估引入到专业建设中来,大力培育和充分发挥它们的专业质量评估职能,以提高高等学校专业建设的办学质量与水平。

[1]蒋笃运.产业结构、专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8).

[2]苏金福.福建省普通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分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2).

[3]柴达.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形成路径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区域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分割区域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区域发展篇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