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泽群 摄影/一 民
兴业富民守忠诚
文/牛泽群 摄影/一 民
2011年9月,盘锦市盘山县以80万亩的河蟹养殖规模、20.5亿元的年产值、人均2000元的养蟹纯收入及领先全国的河蟹养殖“盘山模式”,被授予“中国河蟹产业第一县”荣誉称号。盘山县7.8万河蟹产业从业者分享这个喜讯的同时,一个名字也被反复提起:“没有老田头,就没有盘山河蟹产业的今天!”大伙口中的“老田头”,就是本期的封面人物,有“盘锦河蟹产业第一人”之称的盘山县离休干部田守诚。
1983年6月,在盘山县农村多种经营会议上,时任盘山县计委副主任的田守诚,根据自己此前进行的详细调查,提出建议:“盘山县最好的多种经营项目,就是养河蟹。”他的建议被采纳了。从此,田守诚的后半生就“许”给了河蟹。
艰辛发展新产业:盘山劲吹养蟹风 县里下拨了5000元资金,责成田守诚牵头搞河蟹养殖。田守诚表示:“就是头拱地,也要闯出一条路子来!”由于当时河蟹资源逐年减少,田守诚决定人工繁育蟹苗。为了开展工作,田守诚放弃了去市计委工作和担任县计委主任的机会,请求县委调自己到刚组建的县水产局工作。
1984年11月,田守诚被任命为盘山县水产局局长。已经53岁的田守诚,带领几个年轻人冲到了人工繁育蟹苗的第一线。没有技术,他就从南京和大连请来专家;没有场地,他就向兄弟单位借用场地。育苗室方圆几十里没有人烟,交通极为不便。田守诚往往在那里一呆就是十天半个月,最长的一次整整21天没有回家。他们住的是简易房,吃的是清水煮白菜,每天凌晨4点就要起床,一直要干到后半夜。有一次天降大雨,道路泥泞,汽车无法去拉育苗用的淡水,他们就把自己吃的淡水全部倒进了育苗池。1985年6月,河蟹人工育苗试验获得成功,并于秋后长成了扣蟹。盘山县的河蟹养殖史由此开始。
为了推广河蟹养殖,田守诚挑选了具备养殖条件的30户农户,无偿提供蟹苗和技术,并帮他们协调养殖河蟹所需的贷款。第二年,这些养殖户都获得了丰收。针对河蟹销售难的问题,田守诚又积极帮群众推销河蟹,打开了南方市场。在盘山县广阔的稻田水塘,到处兴起了养蟹热。
离休后的新岗位:局长摇身变“蟹农” 1993年,田守诚离休了。但他舍不得离开自己钟爱的养蟹事业。他发现,南方人从盘山县买走扣蟹,回去养成成蟹后卖出,能获得8倍以上的收益。田守诚决定开办一个标准化养殖场,探索“养大蟹”之路。他从有关部门申请来60万元经费,自己又贷款100万元,开办了一个占地面积1000亩的河蟹标准化养殖示范场。
花甲之年的田守诚在荒地里一干就是7年。1999年,田守诚患了多发性脑栓塞,2000年又做了胆切除手术。但他每次都是刚出院就往养殖示范场跑。经过7年的不懈探索,田守诚成功解决了养大蟹最核心的问题——区分黄绿种蟹及控制幼蟹性早熟,使全市“养大蟹、大养蟹”战略得以顺利实施。
“天人合一”新思路:放流野养惠群众 2005年,田守诚再次高瞻远瞩地建议走天然野养与人工养殖相结合之路。为了拿出令人信服的依据,从2005年到2011年,每年的蟹汛期,田守诚都要到离县城100多里的三道沟、万金滩大闸和海上去调查天然蟹苗洄游情况。车进不去的地方,他就趟水走进去,有时候还乘坐渔船出海,实地调查野生蟹苗的数量和洄游途径。
2010年和2011年,在田守诚的协调下,盘山县共投入30万元资金,在多条河流投放蟹苗和扣蟹,秋后任
人捕捞。放流野养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测算,群众捕捞到的扣蟹和成蟹,总价值3600多万元。此举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胡家镇农民刘家会高兴地说:“放流野养对我们农民最有利,我们农民忘不了老田头!”
田守诚说:“我一生最大的夙愿,就是让更多的农民走上致富之路。”1998年,盘山县成立了老科协,田守诚主动承担了指导农民养蟹的任务。田守诚与18户蟹农结成了帮扶对子,每天都带着一杆小秤和一把尺子,自掏腰包打车,到各个养殖户的地里去转一转,看一看,详细记录河蟹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当年,他扶助的18户蟹农都获得了大丰收,每亩增收50元左右。
田守诚在开办养殖示范场期间,得知示范场工人张书贵仅靠种地维持生计,生活很困难,就动员张书贵养蟹。张书贵买不起扣蟹,田守诚就从自己的池子里捞了价值8000多元的扣蟹送给张书贵。田守诚说:“先不用给我钱,如果赚钱了你再给我,要是赔了就算了。”在田守诚的帮助和指导下,张书贵的河蟹获得了丰收,一举摆脱了贫困。张书贵激动地逢人便讲:“田叔真是我家的大恩人!”
三十载栉风沐雨,三十载呕心沥血。多年来,不知道有多少农民在田守诚的帮助下脱贫致富,但田守诚没吃过他们一顿饭,没收过一次礼,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他先后荣获“辽宁省老干部先进个人”、“盘锦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田守诚,仍然拖着蹒跚的脚步,为发展河蟹产业而奔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