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后备干部身上的接班人密码
目前,中国的干部梯队形成了“5678”格局——中央领导层中,多位“50后”官员进入政治局及其常委会;省部级官员中,“60 后”已集结;“70 后”则逐渐成为厅局级官员的主体;“80后”已开始充实县处级官员队伍。“5678”格局为我国干部队伍逐步实现有序更替打下了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后备干部制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领导干部群体里,很多人都是先被选为后备干部,经过组织多年的培养、考察,才逐步走上重要领导岗位的。当今中国政坛上的诸多“明星高官”,如目前的女省委书记孙春兰、“铁腕”治晋的袁纯清、“法学家书记”周强等人都曾是中央党校专门培训后备干部的中青班学员。
中央2002年颁布实施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指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应从后备干部中选拔”。这正是后备干部“光环”对各级官员的吸引力所在。
要进入后备干部队伍,符合年龄是前提条件。在最近一次大规模选拔后备干部的2009年,中央提出要形成“复式年龄结构”,大概要求正省部级后备干部不超过58岁,以55周岁以下的为主;而到县处级后备干部,则要求以45周岁左右的为主,35周岁以下的干部要有一定数量。
中央还要求后备干部具有基层工作经历、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此外,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表现亦是考察重点。后备干部中,还要有适当数量的女干部、少数民族和党外干部。这些“硬件”也被地方上运用到各级后备干部选拔中。
要想成为后备干部,除了满足前述“硬件”外,还必须闯过民主推荐关。按规定,各级正职后备干部,由上级组织部门拟出建议人选名单,报党委研究认定;副职由所在单位的党委集体研究提出考察人选。一般情况下,后备干部的数量按照领导班子职数正职1:2和副职1:1的比例确定。
近年来,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后备干部的选拔方式亦随之有了变化,公开、透明开始成为关键词。此外,引入新颖的形式增强选拔的科学性,亦成为一大看点。
通常情况下,成为后备干部,就等于站在了被上级部门“流水线”打磨的起端。他们能否被提拔重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锻炼中的表现。
前往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某种程度上是领导干部即将被重用的信号。该班脱产学习的时间长达半年或一年,主要面向地厅级。1995年起,中央明确定位“中青班就是为省部级领导干部培养后备力量的”。中组部会对学员选拔进行审核把关,还会派联络员全程跟班。
成为中央党校中青班学员,常被视为走上了仕途的“快车道”。资料显示,2007年时,中央党校中青班的学员已有三分之一晋升省部级。
那些没有农村工作经历的后备干部,通常会被安排下派。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经信局干部张胜告诉记者,局里一名同事到乡镇挂职半年后,“分析问题的角度跟在机关里完全不一样了,还说现在几十名群众围住他,也不会慌乱”。
对普通的后备干部而言,到上级挂职也是开阔眼界、增强全局观念的机会。该区水务局后备干部廖萍曾到四川省农田水利局挂职半年,工作涉及水库管理和整治等,经过多次实地调研,以及跟随专家审查水库,她的业务能力提升很快。
“能上能下”亦是很多县处级直至省部级后备干部晋升前的必修课。这些经历,使他们在短时间内积累了更多领域的管理经验,增进了外界对他们的了解,赢得了更多的威望,也便于组织对他们做进一步考察。
2010年12月,66名中央部委后备干部陆续“空降”地方正式任职;而各省市随后也派员进入中央,引来关注。其实,无论是下派、上挂还是跨区域、跨领域交流,都凸显出“能下能上”、多岗位多层级锻炼经历已成为组织部门用人的重要考量因素。
将后备干部派往急、难、险、重一线锻炼,择优任用,《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已有规定。目前地方上对“一线”的理解,除了信访维稳外,还有征地拆迁、招商引资、阶段性工作等紧迫事务。锻炼方式主要是压担子。如2008年,云南昆明公选100名县处级后备干部赴一线招商,经过1年历练后,再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不少地区还以一线工作的成效作为后备干部升迁的硬条件。
培养地厅级、省部级后备干部时,“一线工作法”大多一以贯之。如正职后备干部分管常务工作;分管或具体负责维稳、招商、项目等工作。“这些挑战都是长期性的,接班人要打好‘提前遭遇战’。”组织官员表示。
眼下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各种矛盾和问题,未来还可能更加严重。接班人们能否经受住各种复杂局面的考验,培养锻炼时的表现即是预演。因此,“流水线”上的每一环,都离不开各方审慎的态度、务实的行动,正是有了这种态度和行动,才将个体的接班人密码演变成了干部队伍实现有序更替的“终极密码”。
(据《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