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0020
肝脏在药物代谢中起重要作用,但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又可影响肝脏的结构和功能,造成肝脏的严重损害。药物性肝病(drug induced liver disease,DILD)是指在使用某种或几种药物后,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而引起的程度不同的肝脏损害。导致DILD的药物分为可预测性和不可预测性两类,其中大多数DILD属于不可预测性。到目前为止,可造成肝脏不同程度损害的药物多达800多种,几乎遍及临床各类药物。尽管有严格的临床观察,仍然是药物退市的最常见原因[1-2]。
由于DILD临床症状和病理表现变化较多,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常常容易被误诊。本文对我院确诊的248例DILD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探讨DILD以及有关致病药物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使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1月~2011年12月诊断为药物性肝病的患者248例,其中男132例,女116例,年龄12~89岁,平均(50.2±9.2)岁。从服药到出现肝损伤时间2 d~4个月,一般7~35 d,平均(25±13)d。
1.2 入选标准 入选药物性肝病患者均符合RUCAM评分系统。按Zakim分类标准将药物性肝病分为3型:当ALT大于正常上限的2倍或R≥5时(R=ALT超过正常值的倍数/ALP超过正常值的倍数),为肝细胞损害型;ALP大于正常上限的2倍,而R≤2为胆汁淤积型;ALT和ALP大于正常上限的2倍,而2<R <5 时,为混合型[3-4]。
1.3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记录服药史(药物种类、剂量、给药途径、连续用药情况、发生肝损伤时间、合并用药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既往与肝损伤可能有关的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情况及转归。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并进行比数比、列联系数分析。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构成 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覆盖了大多数临床常用药物,具体见表1。
表1 引起DILD的药物分布情况Tab 1 Distribution of drug induced DILD
2.2 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常有发热、恶寒、荨麻疹样或麻疹样皮疹、瘙痒、关节或淋巴结肿痛。临床表现以纳差(62.5%)、乏力(55.1%)、恶心(51.3%)、黄疸(37.2%)、腹痛 (18.3%)、瘙痒 (12.9%)、皮疹(4.6%)等为主要表现,而26.3%的患者无症状。病情轻者,停药后短期(数周至数月)能恢复,严重者可导致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发生出血倾向、肝性脑病、腹水、肝功能衰竭以致死亡。
2.3 生化指标 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以及混合型各组患者的年龄无明显差异。肝细胞型的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均高于胆汁淤积型(P<0.01)和混合型(P<0.05)。胆汁淤积型患者的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高于肝细胞型(P<0.01)和混合型(P<0.05)。混合型患者的 ALT、AST、ALP、GGT均高于肝细胞型和胆汁淤积型两组。肝细胞型凝血酶原时间长于胆汁淤积型(P <0.05)和混合型(P >0.05,见表2)。
表2 不同肝损伤类型临床及实验室资料Tab 2 Clinical data and laboratory data in different types of liver injury
2.4 药物性肝病死亡分析 248例患者中有12例死于药物性肝病(4.8%)。以下药物和死亡有关:中草药(4例)、抗生素(2例)、抗肿瘤药物(1例)、免疫抑制剂(1例)、抗结核药(1例)、非甾体类抗炎药(1例)、其他(2例)。通过分析发现如下因素与死亡具有相关性(见表3),按列联系数和比数比分别为肝性脑病、腹水、凝血酶原时间和黄疸。
近年来,DILD在各种肝损害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在美国,在非病毒性慢性肝炎中,DILD占20% ~50%,15%~30%的爆发性肝衰竭是药物引起的。据统计,DILD占所有药物性肝损害病例的10% ~15%,其发生率仅次于皮肤黏膜损害和药物热。实际上,亚临床型的DILD的发生率远比有临床表现者多,不少药物常可造成肝组织和/或生化改变,但无明显的临床表现。不仅如此,DILD发生的报道率远低于实际发生率,法国学者通过设计严密的前瞻性实验研究证实在法国只有1/16的DILD患者被报道[5-6]。
表3 药物性肝病死亡相关因素分析Tab 3 Analysis of correlative factors of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death
在本组DILD中,以中老年和男性患者居多,与患者对药物的易感性增加、接触药物较多、肝血流减少、年龄相关的肝酶活性降低以及药物半衰期延长等有关。引起DILD的药物以抗生素类药物(12.1%)、中药(23.0%)、抗结核药物(8.0%)、抗肿瘤药物(7.2%)、免疫抑制剂(14.5%)为常见。12例患者死亡(4.8%),低于赫氏现象的死亡率,可能与国内DILD诊断率不高有关,其中肝性脑病、腹水、凝血酶原时间、黄疸等与患者死亡相关[7]。
DILD目前尚无特异性的诊断指标,详细询问用药史是诊断的关键,实验室检查可帮助排除其他肝病。分析误诊、漏诊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 DILD患者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目前诊断标准仍需进一步完善以提高诊断率;②我国乙肝患者较多,合并乙肝时往往较少考虑DILD的问题;③我国患者服中草药者较多,而部分患者认为中草药无毒副作用;④患者疾病较多,多种药物同时服用,有时很难确定是否DILD或是哪一种药物引起的副作用。⑤有时存在隐瞒信息(非法药物)、遗忘信息(老年)等情况[8]。
在用药过程中肝功能监测是早期发现DILD的首选方法,DILD重在预防,临床医生应熟悉所用药物的特性和不良反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肝毒性较大的药物。对原有药物过敏史或肝、肾疾病的患者,用药更要谨慎,尽量少用并选用同类药物中肝毒性较少的药物。联合用药时需考虑到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肝损害叠加[9]。
[1]Kaplowitz N.Drug-induced liver disorders:implications for drug development and regulation [J].Drug Saf,2001,24(7):483-490.
[2]Yao GB.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J].Chin J Dig,1999,19(5):339-342.姚光弼.药物性肝病[J].中华消化杂志,1999,19(5):339-342.
[3]Danan G,Benichou C.Causality assessment of adverse reactions to drugsI.A novel method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of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meetings:application to drug-induced liver injuries[J].J Clin Epidemiol,1993,46(11):1323-1330.
[4]Bénichou C.Criteria of drug-induced liver disorders.Report of an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meeting [J].J Hepatol,1990,11(2):272-276.
[5]Sgro C,Clinard F,Ouazir K,et al.Incidence of drug-induced hepatic injuries:a French population-based study[J].Hepatology,2002,36(2):451-455.
[6]Gunawan BK,Kaplowitz N.Mechanisms of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J].Clin Liver Dis,2007,11(3):459-475.
[7]Zapater P,Moreu R,Horga JF.The diagnosis of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J].Curr Clin Pharmacol,2006,1(2):207-217.
[8]Zimmerman HJ.Drug induced liver disease [J].Clin Liver Dis,2000,4(1):73-96.
[9]Kim JW,Hattori A,Phongsamran PV.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J].Crit Care Nurs Clin North Am,2010,22(3):3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