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贮存时间对脂多糖诱导的中性粒细胞炎症释放的影响

2012-10-17 03:29:24张莎娜王海平王全立
中国医药导报 2012年13期
关键词:细胞培养空白对照粒细胞

张莎娜 王海平 曹 惠 王全立

1.解放军总医院输血科,北京 100853;2.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输血科,北京 100071

血液及血液成分在储存过程中会发生损伤,红细胞自身的生化功能及形态也会发生改变。红细胞悬液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会自发的释放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多数活性分子会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而浓度升高。白细胞易崩解并释放各种细胞因子(白介素等)。已有临床报道,血液的贮存损伤会对心脏手术患者和创伤患者带来不良的临床效应[1],但由于发生原因复杂、临床表现不明确,目前相关的临床报道仍存在争议。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引起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重要因素[2]。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PMN)是机体内重要的炎症反应细胞[3],为数量最多的白细胞。细菌LPS可以刺激PMN产生多种炎症介质,但对其确切的内在机制了解甚少,为了解大量库存红细胞的输注对受者输血免疫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体外实验的方法,在LPS的诱导下,观察随红细胞保存时间的延长,对受者PMN炎症释放的作用。现总结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

LPS购自Sigma公司(试剂批号:L2880),中性粒细胞分离液购自天津市川页生化制品有限公司,IL-6和TNF-α试剂盒均购自北京欣博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悬浮红细胞上清的制备

将制备好的悬浮红细胞于4℃保存,分别于1、21、35 d(D1、D21、D35)无菌条件下取出 30 mL,1 500 r/min 离心 20 min得到上清,再将上清12 500 r/min离心5 min,去除细胞后分装于-20℃冻存待集中测定。

1.3 全血中性粒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分组

取9份健康献血者的全血,3 500 r/min离心15 min,得到富含白细胞的层面35~40 mL,分2~3次缓慢地等量加入到15 mL中性粒细胞分离液上,2 000 r/min离心25 min,吸取富含白细胞的中间层,再加入5倍体积以上的PBS,1 200 r/min离心10 min去除血小板;加入含 NH4Cl、NaHCO3溶血素2mL,37℃溶血 30min,溶解残存的红细胞;再加入少量的PBS,1 500 r/min离心10 min,去上清,余下的则为中性粒细胞;PBS洗涤2次,加入RPMI-1640培养液悬浮细胞。经Wright-Giemsa染色鉴定其纯度>95%[4],然后进行台盼兰排斥法证实其存活率>98%。将细胞悬液浓度调整到2×106/mL,将红细胞悬液分为60份,分别进行测定。

24孔细胞培养板中每孔加入1.5 mL细胞悬液,细胞完全培养基由RPMI-1640、10%小牛血清、1%青链霉素组成(购自上海微科生化试剂有限公司)。本实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均各设一个空白对照,不加红细胞上清,只加完全培养基,其余分别加入含20%D1、D21、D35的红细胞上清的细胞完全培养基。对照组(30份):未加LPS组,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培养上清;实验组(30 份):先培养 12 h 加入 1.5 μL、100 μg/mL的LPS,再培养12 h收集细胞培养上清。将细胞培养板置于CO2细胞培养箱(37℃、湿度100%、体积分数5%CO2)中孵育。

1.4 细胞因子检测

收集细胞培养上清,12 500 r/min离心5 min,去除细胞,细胞培养上清中IL-6及TNF-α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按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红细胞上清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

在各时间点收集的未加PMN的红细胞上清中,均未检测到IL-6和TNF-α。

2.2 两组红细胞上清中IL-6水平比较

在LPS的诱导下,D35、D21红细胞上清中IL-6水平高于D1红细胞上清(P<0.05),其浓度随红细胞上清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D1、D21、D35红细胞上清中的IL-6水平高于空白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D1、D21、D35的 IL-6水平分别比空白对照增长(1.32±0.05)、(1.65±0.08)、(2.14±0.13)倍。 D1、D21、D35 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D1、D21、D35红细胞上清中IL-6水平与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红细胞上清中IL-6水平比较(±s,ng/L)

表1 两组红细胞上清中IL-6水平比较(±s,ng/L)

组别 例数 空白对照 D1 D21 D35对照组实验组30 30 t值 P值83.04±35.61 384.73±45.82 28.48<0.05 192.62±80.98 500.88±99.85 13.13<0.05 275.84±80.26 634.45±99.71 23.90<0.05 356.77±80.28 825.46±95.57 20.57<0.05

2.3 两组红细胞上清中TNF-α水平比较

LPS诱导下,D35、D21的红细胞上清中TNF-α水平高于D1红细胞上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D1、D21、D35红细胞上清中TNF-α水平与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全世界都面临血液资源日益紧张的境况,对于延长血液保存时间、提高血液保存质量的需求更为迫切。输血相关的免疫变化可能是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储存过程中所产生的可溶性物质所引起的。LPS是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是强有力的免疫炎症系统活化因子,可引起机体炎症反应,导致致死性感染性休克,病死率极高。本文参照文献[5],按照LPS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选择LPS的终浓度为 100 μg/mL。 参照输血体外实验“双重打击”(two-hit)的模型[6],采用LPS诱导,模拟临床严重创伤后患者的炎症反应。严重创伤患者在其救治过程中需要大量输血,这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很大。因此,培养PMN过程中加入20%上清,相当于50 kg体重的临床患者输注12~15U的悬浮红细胞。现有研究表明,输血相关的免疫反应可能与血液保存过程中产生的细胞因子有关。炎症细胞因子(IL-1、IL-6、IL-8和TNF-α)主要由外周的免疫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产生,通常介入免疫及炎症反应[7],TNF-α能刺激巨噬细胞产生IL-1间接刺激体温中枢。本实验所检测的细胞因子均为参与炎症反应的重要的介质。TNF-α可促进炎症反应,引起白细胞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黏附的中性粒细胞被激活可促发损伤级联反应,导致水肿、炎症反应和缺血缺氧的恶性循环[8]。IL-6是炎症和急性期反应重要的细胞因子,其升高的水平与多器官功能衰竭风险增高有关。同时,IL-6和TNF-α共同作用上调免疫应答,是促进炎症反应、引起败血症的重要介质[9]。这两个细胞因子的变化可以间接解释输血引起的炎症反应。

表2 两组红细胞上清中TNF-α水平比较(±s,μmol/L)

表2 两组红细胞上清中TNF-α水平比较(±s,μmol/L)

组别 例数 空白对照 D1 D21 D35对照组实验组t值P值30 30 77.59±7.61 79.45±9.82 0.83>0.05 84.10±9.85 86.34±10.46 0.85>0.05 87.66±10.44 89.78±11.71 0.74>0.05 93.77±11.28 95.46±12.57 0.54>0.05

本实验结果显示,在LPS的诱导下,D35较D1红细胞上清促使PMN释放更多的TNF-α和IL-6,可以解释为库存血的输注增强了PMN的炎症反应,这与Baumgartner等[5]的实验结果相类似。临床救治时,同时大量输注的血液保存时间并不相同,这可能是造成救助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之一,这种临床效应很多时候被临床医生忽视,或归因于疾病的并发症。提示在未来的实验中还应进行相关的基础支持研究,努力明确输血相关的副作用,提高临床输血安全。

[1]Silliman CC,Boshkov LK,Mehdizadehkashi Z,et al.Transfusion-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epidemiology and a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etiologic factor[J].Blood,2003,101(2):454-462.

[2]Motzkus D,Schulz MS,Heitland A.The novel beta defensin DEFB 123 prevents lipopolysaccharide mediated effects in vitro and vivo[J].FASEB J,2006,20(10):1701.

[3]Sarah F,Andrew E,Leitch,et al.Neutrophil Apoptosis:Relevance to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and Inflammatory Disease [J].Innate Immun,2010,2(1):216-227.

[4]Mesri M,Altieri DC.Endothelial cell activation by leukocyte microparticles[J].Immunol,1998,161(2):4328-4337.

[5]Bumgartner JM,Nydam TL,Clarke JH,et al.Red Blood Cell Supernatant Potentiates LPS-Induce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Response From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J].Journal of Interferon&Cytokine Research,2009,29(6):333-338.

[6]Vlaar APJ,Hofstra JJ,Levi M,et al.Supernatant of aged erythrocytes causes lung inflammation and coagulopathy in a “Two-Hit” in vivo syngeneic transfusion model[J].Anesthesiology,2010,113(1):92-103.

[7]Mintz PD.Febrile reactions to platelet transfusion [J].Patho,1991,95(4):609.

[8]Gonzalez R,Glaser J,Liu MT,et al.Reducing inflammation decreases secondary degeneration and functional deficit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J].Exp Neurol,2003,184(1):456-463.

[9]Jean-Baptiste E.Cellular mechanisms in sepsis [J].J Intensive Care Med,2007,22(3):63-72.

猜你喜欢
细胞培养空白对照粒细胞
经方治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引起发热案1则
例析阴性对照与阳性对照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酶解大豆蛋白的制备工艺研究及其在细胞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过表达H3K9me3去甲基化酶对猪克隆胚胎体外发育效率的影响(内文第 96 ~ 101 页)图版
Identifying vital edges in Chinese air route network via memetic algorithm
3种阴离子交换色谱固定相捕获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红细胞生成素的效果比较
色谱(2015年6期)2015-12-26 01:57:32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8 种外源激素对当归抽薹及产量的影响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采用PCR和细胞培养方法比较流感样病例不同标本的流感病毒检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