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协同与城乡统筹的乡村旅游转型路径——以山东省寿光市、蓬莱市、长岛县为例

2012-10-16 06:09:34李玉新靳乐山
关键词:长岛城乡协同

李玉新 ,靳乐山

(1.山东工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2.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193)

一、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1]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我国农村地区长期依靠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新形势下,调整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乡村地区富集旅游资源,将旅游业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首选,可以和农业、工业产生良好的协同作用,并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产品单一、吸引力不强、过度开发以及对社区带动作用较小等问题,导致乡村旅游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中作用不强,同时也影响了自身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和当地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在我国一些地区,如山东省的寿光、蓬莱、长岛等地,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第一、二、三产业出现一定程度的协同,同时带动了城乡统筹,在此环境下,乡村旅游也开始转型升级。

二、产业协同、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在其专著《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中提出协同(synergetic)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规律,协同学包含多种多样的学科,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以及社会学和经济学[2]。产业协同作为经济学领域的一种协同方式,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尤其是在产业生态学领域,一些学者明确指出三大产业必须相互联姻,才能发展循环经济[3]。产业协同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经济增长由单个产业独立发展为多个产业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带动发展,形成产业链。生产要素可以在产业间流动,资源利用率提高,技术进步和制度等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加大,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乡村地区,产业协同要求农业向现代化、产业化和规模化转变,才能在此基础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生物质能源工业和为农业提供技术装备的工业,进而出现观光农业、物流业、农村金融业和为当地工农业提供服务的咨询、技术、中介等产业。城乡统筹发展目的是为了消除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城乡相互带动,因此需要把相关产业联系起来,构建产业链网,形成产业协同,才能借助城市良好的科技和金融条件,集约利用乡村富足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区域协调发展也会因此受益。产业协同和城乡统筹可以相互促进,能够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促进劳动力要素和土地要素流动,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提高城镇化水平。

2009年12月,旅游业被确定为战略支柱性产业,因其产业关联性强,对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具有独特贡献而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欧洲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城市化和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乡村旅游会成为人们回归自然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较低,仅停留在观光、风俗体验等层面,产业带动性不强,设施、服务和环境的落后备受诟病,进一步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和乡村其他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向精品化、规模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当地一定程度的产业协同及城乡统筹可以为乡村旅游积累发展资本,提供旅游资源和劳动力,改善乡村环境和设施。同时,良好的发展环境能够吸纳外来资本和技术,吸引人才,完成制度安排,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实现转型发展。乡村旅游转型之后才能真正发挥产业作用,和其他产业更好地协同,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创造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在不同地区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尽管旅游资源、主导产业和区位等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出现了产业协同、城乡统筹促动乡村旅游转型的现象,并形成了典型路径。

三、案例研究

(一)农业拉动型——山东寿光

1.寿光产业协同、城乡统筹及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寿光市位于山东半岛中北部,是中国最主要的蔬菜和原盐产地之一。该市农业发达,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380家,在农业方面形成了品牌效应,农产品加工业和为农业服务的工业和第三产业也随之迅速发展,还带动物流业、金融业、旅游业和会展业等第三产业发展。由于前期农业反哺工业,该市其他工业也得以快速发展。寿光经济全面发展吸引了内外大量投资,进一步带动房地产业、节能环保业以及软件业等新业态的发展,产业间形成协同,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在城乡统筹方面,寿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推动全市均衡发展。在农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着力加强了农村新能源建设和生活污染防治工作,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了集中收集、运输和无害化处置,全市村庄基本达到绿化、硬化、净化、亮化、美化;通电、通柏油路、通电话、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改厕、改灶;有必要的文体场所和文体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由于当地各种产业发展迅速,剩余劳动力也转移到当地其他产业,全市城镇化水平在2010年达到55.5%。

在产业协同和城乡统筹的基础上,旅游资源贫乏的寿光借助生态文明建设所带来的良好环境、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和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乡村旅游发展开始转型。通过推动旅游大项目和线路开发建设,助推景区上档升级,打造出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弥河生态农业观光园、三元朱村为主体的农业观光游和以林海生态博览园、巨淀湖风景区,小清河生态旅游度假区等旅游项目,并正加紧进行生态湿地项目建设、度假区项目以及引进游艇等高端项目,形成了“科技化、生态型、特色化”大旅游格局。目前已拥有4A级景区3家,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以生态农业观光为特色的旅游线路已经扩容为“二日游”,乡村旅游组织也由单个农户向乡村旅游合作社转变,并形成了“蔬菜之乡·生态寿光”的品牌。

2.寿光乡村旅游转型路径解析

农业在寿光发展过程中一直起到了十分积极作用,至今仍然是寿光非常重要的产业。发达的农业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竞争优势,迅速积累了其他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并吸引了外来劳动力,逐渐形成了县域品牌。农业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得以全面发展,又可以反哺农业。经济发展为城乡环境、民生、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这种均衡发展模式又将进一步促进经济、环境、社会全面、快速和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旅游转型提供了重要条件。寿光市在进一步产业转型和调整结构中,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之一,借助强有力的县域经济和城乡统筹发展成果以及“生态寿光”的品牌,以当地蔬菜、林业、畜牧业和盐碱地改造景观作为主要的旅游资源,以旅游项目建设为主要手段,通过乡村旅游整合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园林、建筑、商业等多种业态,并采用循环经济的模式,形成了本地旅游产业链,使乡村旅游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政府又对乡村旅游进行统一规划、营销,推行合作社制度,使乡村旅游从自发状态转向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品牌化,实现转型发展(如图1)。转型之后,乡村旅游业在当地经济中的贡献率必将逐步提高,可以和当地其他产业更好地协同,对调整当地产业结构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可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另外,乡村旅游也进一步提升了县域品牌的内涵。

图1 寿光乡村旅游转型路径

(二)工业拉动型——山东蓬莱

1.蓬莱产业协同、城乡统筹及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蓬莱市地处山东半岛北海岸,是世界著名的七大葡萄海岸之一。近几年先后有包含烟台张裕、中粮长城、王朝、新天酒业、华东百利、香格里拉酒业等国内知名企业65家葡萄酒企业落户于此,2006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认定为“中国葡萄酒名城”。2010年葡萄酒销售收入达25亿,税收3.2亿,并已采用统一的产区标志,葡萄酒工业已成为蓬莱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葡萄酒产业是第一、二、三产业结合最好的产业,葡萄酒基地葡萄种植属于农业,对葡萄进行加工酿酒以及对酿酒废弃物进行深加工属于工业,而利用葡萄园风光和酒庄开展葡萄酒旅游则属于第三产业。这种龙头企业带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机械化和标准化,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生产率显著提高;另外,葡萄酒旅游成为蓬莱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和其他旅游资源形成良好的补充。葡萄酒产业还带动了酒瓶、木塞加工、橡木桶制作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集群优势和县域品牌进一步凸显。

由于和三农密切相关,政府和企业在发展葡萄酒产业的同时推动了当地城乡统筹发展。农户为企业种植酿酒葡萄可以获得比种植其他作物更多的经济收益,特别是当地借葡萄酒产业推动土地流转和机械化,进一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使农民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企业对农户的培训提高了农民技能,农民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实现对接保障了自身的权益,农民逐渐被融入社会化大生产之中。实力雄厚的企业和发达的县域经济为财政向农村投入奠定了基础,政府对农村交通、教育、福利设施建设、新能源、农业配套和农业扶持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投资,企业也积极参与进来,改善了农村发展环境,稳定了企业和农户的合作关系。例如,中粮集团在君顶酒庄的建设项目中,对酒庄涉及的18个村的农户进行整体搬迁,节约土地1 000亩,并在蓬莱市郊对原社区按城市社区模式进行建设,出资解决了农民的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4],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

蓬莱市旅游业起步较早,境内有蓬莱阁等名胜。近几年,随着葡萄酒工业的发展,葡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沿206国道形成了长达18公里的葡萄种植带,南王山谷、猎王谷和丘山山谷3个山谷也成为中外著名葡萄酒企业基地,各大公司纷纷建设自己的酒庄,已建成和计划建成的酒庄达十多个。借助葡萄园和葡萄酒庄,蓬莱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葡萄酒旅游,具备观光、度假、会议等多种功能,每年接待游客12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0亿。在葡萄酒旅游的带动下,凭借良好的交通区位和旅游区位,该市其他村镇乡村旅游也逐渐发展起来,北部沿海形成了以“渔家乐”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南部山区依托景区开展“农家乐”旅游,中部发展果品采摘项目,全市参与乡村旅游的农户有四千多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蓬莱市乡村旅游转型路径解析

蓬莱旅游资源丰富,但乡村旅游资源欠缺,发展较慢。通过发展葡萄酒工业,形成观光葡萄园、葡萄酒庄等景观,可以发展大规模的农业观光旅游和葡萄酒文化、葡萄酒工业旅游,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度假旅游和会议旅游,实现乡村旅游规模化和高端化。旅游可以带动葡萄酒的销售,带动当地餐饮业和住宿业的发展,和其他景区相互补充,形成产业链。依托良好的产业经济环境和乡村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借助良好的区位优势,葡萄酒旅游成为当地葡萄酒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容易在国内外形成竞争优势,成为当地旅游的特色产品,可以实现乡村旅游国际化、品牌化发展。这种示范效应还影响到其他农户,在政府的支持下带动了乡村旅游全面发展,逐渐成为城郊型乡村旅游目的地。企业高度参与的乡村旅游可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城乡统筹可以减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以较低的成本取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如图2)。更为重要的是,乡村旅游转型发展可以减少对当地贫瘠土地的依赖,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进一步提升农村发展环境和社区文明建设,可以为当地农民寻求替代生计,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发展。

(三)旅游业自我发展型——山东长岛

1.长岛产业协同、城乡统筹和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长岛县是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农业发达,尤其以水产养殖最为著名,出产多种珍稀海产品,由于水产养殖风险较大,近些年长岛开始着重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5]。因地处海岛,工业发展条件较差,目前仅有风电产业和修造船业。与此同时,依托本地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长岛旅游业获得长足发展,成为居民增收的新兴产业,2009年已占到GDP的37%,税收的60%。长岛三大产业也已产生了明显的协同作用,首先,水产养殖区为游客提供海洋劳作和捕获的旅游体验,鲜活产品直接供游客消费,干海产品可以作为旅游商品直接销售给游客,由于旅游业的拉动,水产养殖的效益得到提高,游客消费和购买也降低了部分风险;其次,长岛风电可以为水产养殖、旅游业和当地居民提供电力,并能对外输送创造效益,风电项目形成的景观成为该岛吸引游客的景点之一,修造船业发展也很迅速,也可以被旅游业利用开展工业旅游;再次,旅游业每年可以带来百万以上的客源,促进了对工农产品的消费和对服务业的需求,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和乡村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并利用了当地工农业资源完善了旅游产业链,创造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图2 蓬莱乡村旅游转型路径

长岛经济发展和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了城乡统筹,长岛县在已有产业基础上,重点发展海珍产品繁育、旅游休闲度假、风电等优势产业,全面带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在一系列规划指导下,城区加大了交通、供热、亮化、综合整治等工作力度,城市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投入巨额资金启动新渔村建设,改善了各岛村落的交通、通讯、供电等基础设施,长岛还在全县范围内推动绿化美化工程,城区获得了“十大国家园林县城”,“花园式渔村”的创建也改善了乡村环境。城乡教育、医疗、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得到进一步提升。

长岛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品质较高,是我国北方十分重要的海岛型旅游目的地。2004年成为“全国首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之一,是中国“渔家乐”乡村旅游发源地之一。经过短暂的业户自发发展之后,乡村旅游很快得到政府的重视,由县旅游局牵头研究制定“渔家乐”管理办法,对“渔家乐”旅游项目的申办条件、经营管理、软硬件建设、管理体制、接待及违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目前形成了政府宏观调控,旅游局行业管理,乡(镇)、村、户垂直运作的“渔家乐”经营管理体系。近几年长岛打出了中国北方“海岛度假中心、妈祖文化中心和休闲渔业中心”三大旅游品牌,并注册了“渔家海上游”、“小康渔家”等商标,“渔家乐”内容也日渐丰富,包括吃渔家饭、住渔家屋、随船出海打渔、到养殖区收获海产品,购买海产品,参与渔家文化活动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岛上生态旅游等专项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2.长岛乡村旅游转型路径解析

长岛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旅游业开发之初,相应的餐饮住宿设施尚不齐全,游客在游览之后吃住在渔家,形成了“渔家乐”的初始模式。随着游客增多,“渔家乐”规模不断扩大,形成特色专业村,成为长岛旅游业重要的支撑力量,至今,游客吃住依然主要依靠“渔家乐”业户接待,其他旅游活动也需要社区居民密切参与。长岛“渔家乐”在发展过程中采用了政府主导模式,对业户进行扶持、管理和服务,避免了其他地区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混乱、恶性竞争等问题,并采用统一营销方式,形成了品牌。“渔家乐”还整合了景区、海水养殖、风电项目等资源和渔家文化、民俗活动资源,形成产业链,增加了游客体验内容,提高了经济收益。长岛乡村旅游还较早地采用区域合作以及和外部旅行社合作的方式来扩大客源,主要表现在和蓬莱形成了非常固定的常规线路,并成为山东半岛海滨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渔家乐”业户和旅行社合作,同时解决了客源问题和游客的餐饮住宿问题。另外,长岛在积极营造良好的城乡生态环境,并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产业间协同发展,依靠发展海洋生态养殖和生态工业促进旅游进一步发展,并开发生态旅游线路和产品,促进旅游业向生态化转型,提出了建设“国际生态旅游旅游岛”的战略目标,使乡村旅游和其他旅游形式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协同发展。

图3 长岛乡村旅游转型路径

四、产业协同、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乡村旅游转型路径

(一)促进产业协同,为乡村旅游转型提供基础条件

尽管乡村旅游可以在经济水平发展较低的地区作为替代生计或扶贫项目,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但转型发展仍需资本、劳动资源、科技投入和制度创新。本文案例中的寿光、蓬莱、长岛既有旅游资源优势区,也有旅游资源非优区,但都因为采用产业协同模式和乡村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了乡村旅游转型。乡村旅游规模扩大是转型的必要条件,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客观要求采用集约化的发展模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因此必须推进产业协同,拉长本地产业链,产业间形成良性互动,发展循环经济。早期资本积累需要乡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条件和外部积极因素,优先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是乡村地区产业协同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发展生物质能源、食品加工业等以农产品及农业剩余物为原料的工业,与农业形成循环产业链。工农业发展可为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商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提供发展空间。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可以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保护乡村环境,为乡村旅游提供旅游资源、发展资金、人力资源、良好的区域形象,同时使当地有条件对乡村旅游进行政策扶持和新的制度安排,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组织化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进而提升产业影响力和效益水平,与当地其他产业实现更好的协同。

(二)推动城乡统筹,为乡村旅游转型提供良好环境

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目前发展的新任务,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发展结构将被打破,城乡之间需要形成良性互动,城市带动乡村发展,农村将会享受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公共事业也会得到快速发展,中小城市和城镇成为快速发展的重点。在经济发达县,如寿光、蓬莱和长岛,都已经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改善乡村的交通、饮水、环境卫生、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民主政治状况和乡村整体环境。这对乡村旅游吸引力、可进入性、游客满意度等都有很大提高,能够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提高组织程度,成立合作社或乡村旅游公司。城乡统筹还能够使部分人口转向旅游业,吸引人才流入乡村。城镇化可以更好地为游客提供交通、餐饮和住宿等服务,扩大乡村旅游的容量。随着非农人口的增多,对乡村旅游需求也会增加,乡村会成为城市居民度假、观光、休闲的主要目的地,乡村旅游会逐渐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对经济、社会、环境的贡献日益增加,这在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已经得到验证。

(三)整合资源,促进乡村旅游转型

目前,乡村旅游在许多地区已经发展了一个阶段,但集中表现为规模小、效率低、组织化程度低,转型发展需要从资源利用、资本和人力资源投入、政府和市场双重调节以及制度安排等多个方面入手。在当地出现产业协同和城乡统筹发展之后,乡村旅游可沿一定的路径实现转型。首先,发展主导产业促动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改变,向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同时以此为基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农业服务的工业和其他绿色工业,并把乡村旅游纳入发展规划,充分利用乡村文化、生态等资源,与农业、工业形成协同,由此可以带动为当地工农业和旅游业服务的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三大产业协同发展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其次,当地经济发展的资本积累一部分要转移支付进行城乡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和环境,并对乡村旅游业进行投入,利用本地优势资源,推动旅游项目建设,可以利用外部资金,也可以激励社区集资,整合各产业资源,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完善当地旅游产业链;再次,政府要结合工农业发展态势,打造区域品牌,利用多元化的手段对外推介旅游线路和品牌。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创新,发展沼气、风能等清洁能源,采用种养殖一体化等生态模式,利用乡村闲置资源或其他资源再度利用,提高乡村旅游技术含量和产出效益;最后,政府和社区都要对乡村旅游做出一系列制度安排,如政府可以制定区域性的旅游规划,促进乡村旅游建立乡村旅游组织或公司化治理的制度等,社区或业户也可以自发组织联合体,以民间契约的方式实行股份制,或借助乡村基层组织协调合作和内部分配。通过这种路径,乡村旅游可以在规模、效率、资源利用率、组织化程度、效益等多方面得以改善,可以更好地发挥吸纳传统农业剩余人口,调整乡村产业结构,促进城镇化发展,最终促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全方位的改善和进步,使乡村旅游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五、结论

作为根植于三农的乡村旅游,转型发展必须依赖乡村发展环境的改善,即依靠农业转型、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民素质的提高。同时,乡村旅游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又有独特的贡献。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采用“嵌入式”发展方式,使其可以借助资源、环境、技术、制度、资本和人力资源等多要素集约化发展,才能保证产业和农村共同发展。产业协同和城乡统筹发展可以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必需的发展条件,但该过程并非自发过程,需要发挥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双重作用。案例中的三地都是全国百强县,这些地区乡村旅游转型路径对相似地区具有借鉴意义,但对其他地区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新浪网,2010-10-27. http://finance. sina. com. cn/g/20101027/21538856085.shtml.

[2]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王如松,周 涛,等.产业生态学基础[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4]王 菲.长岛模式——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实证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猜你喜欢
长岛城乡协同
传承经典,现代化中式庭院 重庆中安长岛
中式庭院的现代融合 重庆中安长岛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长岛:一面烟火,一面仙境
山东画报(2019年6期)2019-09-03 01:58:58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长岛九丈崖的发现(第三站)
城乡涌动创业潮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34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 12: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