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闻故事打开读者的心灵之窗——兼谈通讯写作对文学的借鉴

2012-10-15 08:15周红平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10期
关键词:散文化英德通讯

□周红平

(清远日报社,广东 清远 511515)

新闻写作文学化手法是指在新闻写作中借助文学写作中生动形象的叙述和技巧,从而增强新闻的可读性,使新闻作品既有报道性,又具有文学性、审美性。它包括新闻写作故事化、散文化、细节化等。

如何让新闻作品深入读者的灵魂,也就是打开读者的心灵之窗,一直是新闻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在新闻写作中借助文学化的手法,让文学化中那种自由、活泼、生动、优美、精练的表现手法,使新闻报道更具可读性、趣味性和感染力,不失为创新之举。本文就此谈一点体会。

新闻故事化,使之更具可读性

新闻学传授的是寻找故事和写作故事的一门学问。新闻学的根基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和学问。在新闻作品尤其是通讯写作中,要将新闻事件和人物写成故事,并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让读者在“听”故事中产生心灵的共鸣。

2006年7月,记者在英德人民医院的一次采访中,了解到一个悲惨故事:湖南籍青年曾阳胜在工伤事故中不幸截肢,之后又遭家人遗弃。七年来,他依靠英德人民医院的照顾才得以活下来。记者深入采访了当地医院的感人故事,对他的不幸深表同情,而医院的关怀和他家人的遗弃行为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人性的善良和丑恶一目了然,因此,笔者在以《31岁截瘫青年呼唤公道》为题的通讯中开头如是写道,“这是一个不幸的故事:主人公曾阳胜在7年前英德沙口一个石场爆炸中高位截瘫,不幸失去一只手和一条腿,法院判决包工头赔偿,可包工头却逃之夭夭;重病在身的他又被家人遗弃在英德人民医院。七年来,靠医院人道主义精神,总算活到了今天。”最后,记者在新闻通讯结尾写道“......可如今,曾阳胜却有家难回,有亲人难见。身体已遭遇的创伤,现正遭受心灵上更大的创伤,他在等待,苦苦等待———等待回来的亲情。”

2007年,建军八十周年,全国上下都在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经过记者几次深入的采访,记者了解英德市唯一一位健在90岁女老红军失散人员何秀英的跌宕、坎坷人生,遂以《何秀英的坎坷人生》为题,讲述了她当年参加革命、和身为苏区高级干部的前夫一起被悬赏三千大洋买人头、失散组织的坎坷故事,同时,对她七十年党龄中尽可能交党费及晚年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展示了一位女老红军的高尚情操。在通讯的结尾,记者笔带感情写道,“如今的何秀英,四世同堂,过着幸福祥和的晚年生活。而所有的经历,所有的过去,都已成为老人生命中的记忆,不管是甜、是酸、是涩……”真实客观描述了一个女老红军失散人员的人生故事。

新闻散文化,让作品更优美生动

“散文化新闻”的积极倡导者穆青认为“从广义上来说新闻即是散文的一种……要充分吸取散文写作中那种自由、活泼、生动、优美、精练的表现手法。”因此,在新闻通讯写作中,加入新闻人物所处环境的现场感和描述性,让读者从新闻通讯的字里行间可以体会新闻主角所处的环境,使通讯更加直观、生动,新闻作品更具表现力。

在《水边河上的摆渡人》一通讯中,记者用散文式开头,借用元曲《天净沙·秋思》的仿描,描述了摆渡人刘亚堂多年孤寂而又方便百姓的生活和工作意境:老树翠竹小鸟,碧水倒影渡船,小道寒风破屋。夕阳西下,摆渡人在河边!

在2007年获全国少数民族地区优秀新闻通讯类二等奖的作品《唐皇山:一个教师和他的四名学生》一稿中,记者以抒情的散文化笔调,描写了英德少数民族山区小学教师的那份坚守:山里的孩子诚实、善良、好学。每每见到孩子们求知的眼神,晁老师心里就涌出一种莫名的责任和激情,他知道,孩子是山村的未来,有教育的山村才有希望。虽然十九年里,晁老师的学生中没有出过一名大学生,但这些孩子,小学、初中、高中或技校,基本都出了山,或做了生意,或当了技术工人,给小小的瑶族山村带来了致富奔康的希望。

在2010年描写广东省拥军模范、英德市英红镇红旗茶场退休女工吴全兰26载拥军情,《我看到战士们就开心》一文中,记者以散文化写法结尾:“看到战士们,我就开心!只要我活着一天,只要我走得动,我一定会为部队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从吴全兰的平常但又不平凡的话语中,记者读到了那份坚守二十六载的执著,那份曾经演绎感动并将延续的感动……

新闻细节化,使情节更感人

新闻记者的职责是通过深入调查采访,去向读者全方位地展示新闻事实。并用人性的观点和一套娴熟、敏捷和精确的手法去采写新闻作品。而如何让作品打动读者,通过细节的描述,深入的观察,以细腻的文笔、散文化的手法让新闻人物或事件在作品中栩栩如生。

在2012年3月初的一次基层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广东佛山驻英德望埠镇崦山村驻村干部,帮助一位39岁的“武疯子”,变成一个基本正常人时,笔者在《驻村干部解放了这一家人》通讯中,首先以排比句开头:一个人见人怕的“武疯子”,从此,开始了长达16年的锁链生活;一场扶贫“双到”活动,两名驻村青年干部,扶贫之余的“管闲事”,让该名青年告别锁链。在通讯中,笔者配以一张“武疯子“被铁链锁住的病中资料相片和一张治愈后和两名驻村干部合影的对比相片,形成强烈的视觉震撼。并且记者从细节入手,散文化的写法作为新闻通讯的结尾:在记者和驻村干部一起离开时,他的老父母坚持送我们到村口,当我们回头告别时,记者发现,不知何时,游志云(注“武疯子”)也悄悄地跟了出来,站在他白发苍苍的父母亲背后,挥手和我们道别......

在“中国红茶之乡”英德,2011年笔者采写《七旬“采茶姑娘”的茶缘人生》一文中,细节描述采茶老妇的老茧和皱纹是这样写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的一双手,特别是拇指和食指,因长年采茶缘故,磨成黑厚的老茧,似乎在诉说一个采茶姑娘慢慢变老的故事。谢阿婆一辈子都在采茶之中度过,每天简单的摘茶动作成了她生活的大部分。历经岁月的沧桑,皱纹悄悄爬上了她的脸,她也从豆蔻年华采茶姑娘慢慢变老。

“情到深处佳作现”。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准确无误传递信息仅仅是完成了记者的一半工作,另一半工作是在新闻作品中讲一个渗入读者灵魂的好故事。让感动自己的一个个故事,渗入作品中打开读者的心灵之窗。让每一个新闻人物、每一个新闻事件,经过新闻散文化的写法,加工、搂捻成一个“令人无不动容”的新闻作品,则不失为一篇精品佳作。■

猜你喜欢
散文化英德通讯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通讯报道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of a ball-milled La0.5Pr0.5Fe11.4Si1.6B0.2Hy/Al magnetocaloric composite
卢英德:百事可乐女王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散文化
浅谈消息写作中文学化手法的运用
醉心余映潮“散文化”艺术课堂
对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职能观的理解——《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