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农牧业气象灾害及减灾对策
——以干旱灾害为例

2012-10-14 05:28于佳卉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通辽市抗旱减灾

王 旭,于佳卉

(1.赤峰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2.通辽市气象局,内蒙古 通辽 028000)

通辽市农牧业气象灾害及减灾对策
——以干旱灾害为例

王 旭1,于佳卉2

(1.赤峰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2.通辽市气象局,内蒙古 通辽 028000)

通辽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气象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危害重,损失大.主要有干旱、暴雨与洪涝、大风沙暴、寒潮风雪、霜冻、冰雹等.本文通过对干旱灾害的相关资料的搜集研究,分析干旱灾害的一些特点,提出相应的减灾对策,从而达到减轻灾害损失之目的,为实现宏观决策,保护农牧业生产稳定及未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干旱灾害;通辽市;减灾对策

1 通辽市地理概况与气候特点

1.1 地理概况

通辽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蒙古高原向西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位于北纬42°14′37″~45°59′24″,东经119°14′28″~123°42′30″之间.地处东北与华北地区的交汇处,南与辽宁省接壤,东靠吉林省,西接赤峰市,东北和北部分别与锡盟、兴安盟相毗邻,南北长418公里,东西宽370公里,总面积5.935万平方公里,全市共辖5旗一县一市一区,分别为扎鲁特旗(简称扎旗)、科左中旗(简称左中)、科左后旗(简称后旗)、奈曼旗、库伦旗,开鲁县、霍林郭勒市(简称霍市)、科尔沁区(简称科区).2000年末全市总人口305万,8个旗县市区以扎旗最大,总国土面积达1.71平方公里,霍林郭勒市最小,总国土面积为0.058平方公里.

1.2 气候特点

通辽地区地处中纬度,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春季干旱多大风,夏季炎热而多雨,雨水集中.秋季短暂凉爽、气温下降快、霜冻北早南晚.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0~7℃,扎旗北部高寒山区、霍林郭勒市年平均气温一般在0℃以下,奈曼、库伦在7℃以上,其分布趋势是由西北向东南随海拔高度降低而递增.最冷月(一月)扎旗北部、左中东部平均气温在-15℃以下,极端最低气温霍林郭勒市为-39.4℃.其它地区在-30℃左右.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除霍林郭勒市以外均在20℃以上,科区、开鲁、舍伯吐在24℃以上.全市气温日较差平均为12~15℃.年降水量的地理分布受地形影响十分明显,南北多,中间少.后旗、库伦、左中、奈曼南部、扎旗北部均在400毫米以上,其它旗县区在350毫米左右,当暖湿气流继续往北推进,遇到大兴安岭阻挡时,地形抬升作用又使大兴安岭的迎风坡和岭上降水增多,蒸发量的分布与降水量相反,在少雨地区,由于日照充足,地表植被稀疏,所以蒸发旺盛,年蒸发量为1696~2146毫米,是年降水量的5~7倍.由于年蒸发量远大于年降水量,致使空气干燥,干旱加重.大部地区年日照时数为2712~3063小时.每当5~9月天空无云时,日照时数可长达12~14小时,日照百分率多数地区为61~69%.

2 通辽市干旱灾害的特点

干旱是指在无灌溉条件下长期无雨,空气干燥,土壤和大气供水不足导致作物和牧草受害的现象.是通辽市大范围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它影响范围广,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危害程度大,是直接影响农牧业稳产高产的主要障碍.

干旱发生的频率高.按农牧业生产季节划分,全市大多数地区以春旱的发生最为频繁,除后旗东部、库伦春旱稍少外,其余大部地区均有60%以上发生春旱,但近30年略有下降,全市平均春旱率为60%,舍伯吐、扎旗为67%~77%,为春旱高发区;从历史上看夏旱比春旱少,平均约两年一次,而近30年略有增加之趋势,全市夏旱频率为60%,已接近春旱,特别是开鲁夏旱达80%,为严重夏旱区;秋旱比春旱少,但比夏旱多,平均每十年发生5~6年,但近30年也有变化,全市平均秋旱发生频率为56%,均少于春、夏旱,其中舍伯吐秋旱偏多发生率为73%;春夏连旱、夏秋连旱的频率均为30~40%,明显少于春、夏、秋季旱,仍是舍伯吐偏重;春夏秋连旱即全年大旱的年份偏少,近30年的发生率为21%,多发区仍是舍伯吐,此种旱灾危害最重.具体分布见表1.

通辽市的干旱不但经常发生,而且具有干旱范围广、受灾面积大的特点.如1967年、1972年、1980年、1982年、1999年的干旱都是全市性,不仅农田旱,草牧场旱、林地也旱,粮食产量比上一年减产业20~30%.而且危害程度大.据有关部门和专家的统计从本市1947年到1995年因旱灾造成经济损失达113.5亿元(90年价格),它是水灾损失的64%.由于干旱加剧了本市的沙漠化,因此干旱真可谓本地区的第一大灾害.

3 干旱灾害减灾对策

3.1 兴修水利、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表1 通辽市近30年各季旱灾频率表(%)

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大中小型水利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程度.发展灌溉可以部分解决自然降水分配不均造成的干旱损失.在丘陵山区宜修水库、塘坝,把多余的降水蓄积起来,供少雨季节使用.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持水能力.根据当地水源情况,制定发展水利的科学规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从而发挥更大的抗旱作用.推广系列节水措施和新技术,可缓解工农业用水紧张,主要办法有:推广喷、滴、渗、灌技术,掌握作物需水规律,合理浇灌,采用抑制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的某些防旱方法,可大大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以达到抗旱目的.

3.2 人工增雨抗御干旱

人工增雨是一种减轻干旱危害的有效措施之一.通辽市自1985年开始每年单独租用专机实施抗旱增雨,在减灾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今后要在有利降雨天气的条件下,取得了平均增加降水20~25%的明显效果.

3.3 遵循干旱区域分布规律,合理调整种植结构

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尽可能将作物安排在适宜种植区.若要在非适宜种植区种植,则需选择有利的地形小气候,采取保险的避旱措施.利用山地丘陵广阔的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调整播期和地域布局结构,使作物的需水临界期避开重旱期,从而减轻灾害损失.

3.4 播种耐旱作物,积极提倡有机旱作农业

本市地处干旱、半干旱区域,水资源紧张,扩大水浇地面积有限,应立足于发展较大比例的旱作农业.通过保持水土,发展豆科作物和绿肥牧草,不断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性能,再配合抗旱保墒耕作法,在无灌溉条件下,实现农业增产.有机旱作农业其实质是增肥地力,增进土壤结构和保水性能.应选择耐旱和产量稳定性高的作物品种,例如高粱、谷子、马铃薯、荞麦等是抗旱避灾的主要作物.

3.5 选育耐旱品种,提高抗旱性能

培育耐旱品种,是降低损失的主要措施之一.种植高产优质品种,可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逆性,如喷施化学药剂、镇压、蹲苗等,均可提高抗旱能力.

3.6 植树种草,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绿色植被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旱涝灾害.坚决制止过度开垦、放牧、乱砍滥伐,提高植被覆盖率.大力推广植树种草固沙技术,逐步改善局地生态环境,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轻和预防干旱灾害的目的.

〔1〕天莹.内蒙古农牧业自然灾害特征与减灾对策[J].前沿,2001(12):43-47.

〔2〕陈隆勋,周秀骥,李维亮,等.农牧业气象灾害.气象学报,2004(5):634—639.

〔3〕彭珂珊.浅谈中国的干旱灾害及抗旱减灾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1).

〔4〕韩渊丰.中国灾害地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刘英成.我国的干旱灾害与防治[J].甘肃科技,2002(7).

〔6〕宫德吉.内蒙古农业干旱的成因与减灾对策[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8(3).

〔7〕李桂芝.通辽市自然灾害及防治对策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12(03):150-151.

〔8〕吴鸿宾.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气象灾害分析[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

〔9〕延军平.灾害地理学等[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S42

A

1673-260X(2012)02-0060-02

猜你喜欢
通辽市抗旱减灾
王舒作品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成峰牲畜市场交易红火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种子穿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
果园抗旱“24字方针”
浅析在防汛抗旱中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
通辽市音乐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防汛抗旱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