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

2012-10-14 08:10肖清清周炫
关键词:沼气池生态农业畜禽

肖清清,周炫

重庆市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

肖清清,周炫

针对重庆市农业发展面临的产业结构单一、人地矛盾突出、后备耕地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等问题,介绍了发展循环生态农业的几种模式,并提出了推动重庆循环生态农业发展的措施。

重庆;农业;循环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

循环生态农业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论、生态学与生态技术学原理以及产业链延伸理念应用于生态农业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双赢”。它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把传统农业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物质流动方式转化成为现代农业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利用”的反馈式流程的生产模式[1-2]。

重庆市属于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格局,是全国城乡统筹实验区,农村面广人多,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农村面源污染比较严重,相对我国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同时担负着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特别是三峡库区水源安全及生态安全的重任。因此,重庆面临着保护生态、减少污染尤其是面源污染排放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矛盾和任务,大力发展循环生态农业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重庆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农作方式粗放,农业产业结构单一。重庆市农业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耕作方式比较粗放,产业结构单一。以玉米、水稻、油菜等粮油作物为主的传统种植业仍是农业的主要部分,绝大多数农产品的商品率低,导致农民收入不高,增收缓慢。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224.4万 hm2,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6.79%。粮食作物的商品率只有30.6%。在边缘山区农民继续开荒扩种,生态环境还没有完全摆脱“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状态。

第二,人地矛盾突出,后备耕地不足。2009年耕地总面积223.76万hm2,占全市农用地土地面积的27.2%。人均耕地仅0.07 hm2,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76.09%。未利用地70.85万hm2,仅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6%。大部分耕地质量不高,耕地化肥投入强度为407.45 kg/hm2,中、低产田占多数。全市坡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5.3%,平坝耕地占4.7%,后备耕地开发殆尽[3]。随着建设用地的增加,人地矛盾突出。

第三,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2010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为4万km2,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一半,土壤侵蚀总量达1.46亿吨,流入长江约1亿吨,其中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2010年重庆市水利局查处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就达265起。水土流失造成地力下降甚至出现石漠化,加剧了生态环境脆弱性,阻碍农业持续发展。

第四,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农业面污染形势严峻,规模化养殖场负载较大。2010年全市生猪出栏2 010.51万头;家禽存栏出栏19 647.24万只,大牲畜总量131.39万头,山羊存栏168.41万头。全市畜禽养殖排放污染物11 927.8万吨。2010年全市农药使用量为2.09万吨。这些肥料和农药有相当部分随降雨径流流入江河。

第五,农村人均纯收入偏低。直辖以来,虽然农民收入在不断增加,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缓慢。2007年后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一度超过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但依然落后全国平均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与之相差642.34元。农村人均纯收入偏低,使得城乡统筹速度减慢。

二、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一)种养加工循环发展模式

以沼气为纽带,将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加工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增加畜禽饲养和沼气池厌氧发酵,将传统的单一种植和高效饲养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1.以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中心的循环农业模式

该模式以城郊具有一定规模效益的种养基地为模板,体现集约利用土地。以粮食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修建沼气池,实现“粮蔬种植—畜禽养殖—沼气工程”循环。畜禽产生的粪便在沼气池经过发酵产生沼气,可供生活燃用,家禽保温。沼气池的沼渣和沼液可以肥沃土壤,给粮蔬生长提供养分。另外,对大面积田地产生的腐烂蔬菜等田园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处理,一部分经过技术处理变成农业绿肥,返回到田园,另一部分则可以成为畜禽养殖的饲料来源。

图1 以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中心的循环农业模式

2.以养殖和加工为中心的循环农业模式

该模式以铜梁县蒲吕镇沙心村汪兴平的循环生态农业园区为模板。园区地上部分主要由挂面厂、饲料加工厂、养猪场、鱼塘、果园组成,地下则由沼气池、净化池两部分构成。整个园区循环模式如图2所示。挂面厂生产的副产品麦麸作为养猪场的饲料,排出的废水流入沼气池,与猪场排出的猪粪一起发酵。这样,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而且产生的沼气又作为能源供挂面厂使用。沼气池排出的沼液通过净化池净化后流入果园,为果树提供养分,同时将氨气等气体挥发。最后,沼液流入鱼塘,为鱼带去大量微生物。

图2 养殖和加工为中心的循环农业模式

(二)立体循环发展模式

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特点,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各生物类群(如林木、农作物、鱼、药材、食用菌等)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种植型立体农业

立体种植包括农作物的间作、轮作与套种和农林间作、林药间作等。禾本科作物和非豆科作物间作也适合重庆山区,比如玉米与红苕、土豆间作。在一些低山区,树体较小空地较多的地方,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地空间,可以间套种生长期较短的一年生作物。中山区或者高山区,树林茂盛、多层次,则可在树林间作中药材。许多中药喜阴喜湿,利用树荫给药材提供阴凉湿润的环境,可减少成本,增加收益,并促进林木生长。

2.养殖型立体农业

立体养殖包括陆地分层立体圈养模式、水体立体养殖模式。利用不同的空间层次,将养殖场分为3层空间。上层空间饲养家禽,中层为猪圈,下层为沼气池。家禽的粪便直接落入猪圈,或收集起来发酵后喂猪。猪粪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利用鱼类的不同的食性和栖息的习性进行混养,也可在不同的水层饲养不同的鱼类,从而充分利用水体空间,节约饲料资源。

3.种养结合型立体农业

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良性的减耗型食物链生产体系。如稻鸭共育、稻渔共育、稻鹅共育等。在稻谷生长期,鸭子昼夜放养在稻田中,捕食水稻病虫,同时鸭子的排泄物也能为水稻生长提供养分。山区缺少湖泊溪流的地方,稻田里养鱼的模式可以满足农民对鱼产品的需要。鱼和杂草存在竞争关系,可帮助减轻杂草和稻对养分和光照的竞争。鱼和稻存在共生关系,鱼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提高水的碳储备,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活力[4]。在稻田冬闲季节,种植优质牧草,养殖肉鹅,可以提高水田的利用能力,并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再生利用型发展模式

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通过加工处理变为可用资源加以利用,实现农业副产物资源化,从而消解其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5]。

通过几种食物链型动物的养殖,延长产业链,提高畜禽养殖的综合效益,减少畜禽养殖对环保的压力。涪陵焦石镇农民建立了“种草—养牛—牛粪养蚯蚓—蚯蚓养土鸡—鸡粪和蚯蚓粪—沼气池—种草”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变成可以供下一链利用的资源。这种模式适合在较高山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面积种草可减少水土流失,废物的再利用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秸秆、稻壳、甘蔗渣等农业废弃物均可加以再利用。利用植物纤维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如固化炭化、气化、制复合材料、制化学品等,可将其生产为炭、焦油等能源[6],也可以作为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的原料来源,还可生产纸板、人造纤维、轻质建筑板等包装和建筑装饰复合材料。另外,通过一系列技术处理可制成可降解快餐餐具。

重庆山地多平地少,大分散小聚居,不适合广泛开展大规模的农业活动。在山区可发展投资省、见效快、经营灵活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循环型庭院,充分利用庭院资源,以沼气为纽带,建设小型封闭的生态系统,形成生态良性循环。如开县以家庭沼气建设为载体,以生态家园建设为主线,发展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高效循环型生态农业,就已经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加快发展循环生态农业的举措

第一,强化科技支撑。一是开展循环生态农业发展关键技术、实用技术的研究、引进或集成。如不同地类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良经果林品种选育培植技术、本地优良畜禽的选育与繁殖技术,中药材品种的规模化栽培与加工技术、绿色食品的贮运保鲜与加工技术、节地节水农业技术等[7],这些实用技术的研制实施将为循环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撑。二是开展循环生态农业发展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对县乡(镇)两级技术员和广大农民进行培训,重点是在各村培养一批即懂理论又懂技术的青年骨干,起到带头作用。

第二,示范先行。发展循环生态农业必须分步实施、示范先行。根据各区县的自然条件、土地适宜性、实施区所在地政府和农户的积极性,结合当前的市场需求,开展循环生态农业试验,建立一批操作性强、技术含量高、效益显著、带动性强的“样板性示范工程”。如立体生态农业示范、山地中药材的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示范、生态循环型庭院示范、生态渔业示范等[7]。做到示范一个,带动一片。

第三,以工带农,让工业进入农村。发挥龙头企业的深加工能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采用“龙头企业(公司)+种植基地+农技人员+农协(农户)”的管理模式,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通过龙头企业的产业化运作,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可以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促进重庆农村经济与生态的持续协调发。

第四,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由农民自发或由政府牵头出资建立专业合作社,从事农产品供销以及信用、保险、生产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经营活动,同时定期定点地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循环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政府也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社对农业、农村、农民进行各项投资、补贴,提高资金运作效率。

[1]张庸萍,袁冬梅.论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1).

[2]冯之浚.循环经济与立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1).

[3]张景芳,等.重庆市近十年耕地变化过程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2).

[4]骆世明,生态农业的模式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54-59.

[5]孔令聪,等.安徽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4).

[6]张承龙.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现状及其前景[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2(2).

[7]苏维词,滕建珍,陈祖权.长江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

F323.21

A

1673-1999(2012)03-0083-03

肖清清(1986-),女,重庆涪陵人,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0047)地理与旅游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2011-11-29

猜你喜欢
沼气池生态农业畜禽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一位90后的生态农业梦
多胚蛋白酶 高效养畜禽
海宁市农村废弃沼气池现状及处置对策
沼气池浮渣结壳怎么办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