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矿区土地破坏现状及复垦模式探析

2012-10-14 07:45
关键词:安徽省造林矿区

汪 燕

安徽省矿区土地破坏现状及复垦模式探析

汪 燕

安徽是矿产资源生产和消耗大省,长期以来矿山的过度开采和开发造成矿区土地不断被侵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为减少土地损失和减少环境污染,应当及时进行合理的土地复垦。针对安徽省矿区土地破坏的状况,提出了矿区土地复垦的模式和治理技术。

安徽省;矿区;土地;复垦模式

开发矿产资源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地表植被,耗费了土地资源,改变了矿区原有的环境,甚至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合理利用和保护矿区土地资源,消除被矿业破坏的土地对自然综合体的不利影响,恢复其生产能力,这是矿区土地复垦工作的重要任务[1]。

安徽省地质结构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采矿历史悠久,是矿产资源大省。全省已发现有用矿130余种,已探明储量的有67种,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为五大优势矿产。大量的矿产开采难免对矿区土地造成破坏,这种破坏不仅导致对自然环境、景观的损害,也是水环境和空气污染及地质灾害形成的重要原因。

一、安徽省矿区土地破坏现状

据调查,安徽省约有各类矿产企业1 663家,矿产企业生产经营中造成的土地破坏总面积为38611.0hm2,占矿界范围内土地总面积的30.0%(见表1~3)。

矿区开采对安徽省土地导致的破坏主要有4种类型:挖损、压占、地质灾害和退化。挖损对地表破坏大,对植被造成严重破坏,同时对自然景观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压占主要是指排土石堆积与煤矸石、矿渣堆积和尾矿库压占了大量林地和耕地,造成土地浪费以及大量水土流失和污水、粉尘污染等。地质灾害主要指由于矿山生产引起的地面塌陷、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退化主要是指矿区开采造成的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等对矿区内土地的破坏。

表1 矿区土地破坏类型情况统计

表2 不同生产阶段矿区土地破坏情况统计

表3 不同类别矿区土地破坏情况统计

二、矿区土地复垦状况

安徽省矿产资源众多,矿山开采对土地的破坏主要以煤矿开采形成的土地塌陷和各矿种开采形成的土地挖损、堆场压占为主。安徽省对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历来较为重视,但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目前还只有部分国有矿产企业采取了有一定规模的矿区生态恢复措施,如淮南、淮北、宿州、亳州、阜阳颖上县煤矿矿区及马鞍山铁矿矿区等。复垦模式主要采用造林和湿地恢复。经初步统计,采用造林模型进行复垦的面积约3 014 hm2,采用湿地恢复进行复垦的面积约2 164 hm2,矿区的土地复垦率仅13.4%。与发达国家土地复垦率65%的高水平相比[1],还有不小的差距。

安徽省矿区土地垦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1)大部分地区和矿产企业在前期缺少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意识和规划,注重眼前经济效益,未考虑将来的社会和生态效益。目前仅有淮南、淮北矿业集团、铜陵有色集团、海螺集团和马钢集团等少数国有大型企业做了土地垦复的相关规划。(2)土地复垦成本较高,未能做到多渠道筹措土地复垦的资金。与土地复垦相关部门如发改、财政、国土、环保、水利、林业等部门缺乏协调,矿区土地垦复缺乏资金,工作滞后。据统计,截止2008年,各矿产企业用于主要矿区土地垦复工作的投资仅约43 275万元,矿区植被与生态体系依然脆弱。(3)政策、法规有待完善。虽然《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办法》已于2007年11月26日实施,但待复垦土地的产权界限不清,部分矿产企业进行土地复垦的积极性不高。

三、土地复垦模式和治理技术

安徽省矿区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但地形地势复杂,地域差别较大。根据矿区破坏类型的不同,按照“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的原则,可分为4种土地复垦模式。

(一)造林绿化,植被复绿

造林适用于部分采煤塌陷区、废弃和临近闭坑的露天矿山,复垦后逐步形成植被,最终形成森林生态系统。

1.废弃、闭坑矿及塌陷区边坡

废弃、闭坑矿及塌陷区边坡复垦复绿有两种方法,一是覆土种草,即先用20-30cm的底土将碴坡覆盖,再将草籽与客土混合搅伴均匀后撒播在边坡上,厚度不小于1cm。二是穴状栽植,即在石碴坡上挖合适的栽植穴,用纺织袋铺底防漏,再将客土回填。客土需从山下土场取用。栽植的主要植物可选择生长速度快且生命力顽强的藤蔓类乡土品种,如爬山虎、葛藤等。

2.煤矸石山

矸石堆积引起的土地压占是安徽省煤矿矿区主要生态破坏类型之一。其主要治理方法有培土造林法、客土法、植生袋法、结网覆土种草等。培土造林即直接在矸石堆造林[2],做好培土压根保墒,并选用耐旱树种进行截干栽植。在安徽省,可供选择的树种有刺槐和紫穗槐等。客土法即用营养、肥力好的土壤替代矸石进行造林。在安徽省,侧柏为首选树种。植生袋法近似于容器苗栽植,把树苗栽入植生袋中,再在矸石山上造林,需要多次浇水,以保证造林保存率。结网覆土种草就是用钢丝结网、覆土于矸石山上,再将掺了草籽的泥浆喷于结网的土上。

3.金属尾矿库

安徽金属矿区众多,以铁、铜矿区为主,区域内的废弃尾矿库亟待治理。主要治理措施除全面客土法以外,还可采用植生毯法,即将天然纤维原料(如椰棕)经过物理加工与生化处理编织成绿色植物培养基床,配以不同的营养原料、保水剂或生物肥料,将植物种子直接织附在载体中。适当覆土,并建立灌溉设施,为植物生长创造有利条件。该方法植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见效快,但不利于改良需治理的尾矿库土壤。

4.废弃灰岩矿场迹地

废弃的灰岩矿场开采迹地,复垦难度较大。可对迹地进行机械处理或爆破,炸出栽植穴后造林,也可以对地表进行全面客土垫厚造林。治理过程中对灌溉条件要求苛刻,需要建立相应的排灌设施。

(二)湿地恢复

湿地恢复是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重要措施之一,包括湿地的恢复、湿地改建以及湿地重建。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退化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矿山生产引起的地面塌陷,在安徽省以两淮(淮南、淮北)煤矿塌陷区为主。大部分已积水的塌陷区应主要考虑进行湿地恢复,最终形成湿地生态系统。小面积的塌陷区可以进行挖深垫浅的方法进行湿地改建[2]。用挖掘机将塌陷区的深处再挖深,形成湿地并长期蓄水。挖出的土方填高边坡,用来恢复耕地,进行农业复垦或种植绿化苗木进行复绿。在水中种植水生植物,造湿地环境。大面积的塌陷区长期被水淹没,不仅可以进行放养水生植物以形成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还可以结合水利和市政工程建设,形成以休闲旅游为主导功能的水上公园或湿地公园。如淮北市就利用塌陷区先后建立了烈山南湖、矿山集东湖、濉溪乾隆湖三个水上公园旅游休闲区[3],不仅变水“害”为水“利”,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此外,对于金属矿洗选矿、尾矿库等产生的水污染致使原湿地造成严重污染时,应对原湿地彻底清淤,换水,防止二次污染。

(三)农业复垦

农业复垦在安徽省主要适用于煤矿塌陷区域。根据安徽的情况,可选择三种农业复垦模式:

1.矸石充填塌陷区

利用煤矸石对稳定的积水塌陷区进行填充,进行培土补土后,通过微生物菌肥或活化剂等改良土壤,使其恢复肥力,然后种植黄豆、大豆、蔬菜、葡萄、梨等适宜生长的农作物或水果。

2.立体综合养殖

通过挖深垫浅的方法,对稳定的积水塌陷区进行改造。“挖深”部分形成人工库塘湿地,建立养殖场,进行网箱养鱼、养虾等水产养殖或养鸭等。“垫浅”部分(边坡)进行土地平整,改良土壤后,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农作物,或进行复绿造林,然后林下养殖鸡、鸭、鹅等。林下养殖不仅可以发展农业经济,还可为土地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提高复垦土壤的肥力,促进农、林作物生长,形成立体的、生态的农业综合养殖复垦模式。

3.移动式大棚蔬菜栽培

移动式大棚主要可应用在动态塌陷区。动态塌陷区是指已有一定程度塌陷,并仍存在塌陷可能的区域。淮南、淮北、阜阳、宿州部分煤矿动态塌陷区,可选择移动式大棚栽植反季蔬菜,这样不仅利用了矿区闲置土地,也可促进矿区“菜篮子”工程建设。

(四)回填、改造基建用地

当前土地复垦,除在无法恢复垦种的条件下,一般应以农业复垦为主要目标[4]。但随着矿区的连续开采,塌陷区面积、尾矿库、废弃物堆积等占用土地逐年递增,人多地少的矛盾在矿区凸显出来。为缓解这一现象,将塌陷区等进行回填、改造成建设用地就必然成为一种土地复垦模式。目前,“两淮”煤矿采煤塌陷区土地已部分采用这种方式,其中淮北市已回填造地一万余亩[3]。

就采煤塌陷区而言,可先对积水进行疏干,再将矿区内废弃煤矸石等固体堆积物进行回填,进行土地平整,可作为住宅小区、移民搬迁建设用地。利用煤矸石进行回填,增加了建设用地,同时使废弃的煤矸石也得到有效处理,减少了矿区污染。

四、结语

安徽省邻江济海,承东启西,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能源、金属和非金属原材料基地,经济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示范区建设更需要对土地进行集约利用。但对矿产资源的长期开采极大地破坏了土地资源、降低了土地质量。应对矿区土地破坏状况进行分析,充分重视矿区土地复垦工作,争取政策、科技和资金上的支持与投入,以林业复绿、农业复垦、湿地恢复为主,因地制宜选择土地复垦模式,高效推进安徽省矿区土地复垦工作,集约利用矿区土地,缓解人地矛盾,促进矿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李建华,郜春花,卢朝东.山西省矿区土地复垦的初步探讨[J].山西农业科学,2008(3).

[2]张伟光.林业技术在安徽省矿区植被保护和生态恢复中的应用刍议[J].河北林业科技,2010(3).

[3]陈银翠,董祥林.淮北矿区土地复垦模式探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4]罗守敬.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J].城市地质,2008(3).

F323.211

A

1673-1999(2012)03-0086-03

汪燕(1979-),女,安徽黟县人,硕士,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51)讲师。

2011-11-29

2011年安徽省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过程中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2011SQRW187)。

猜你喜欢
安徽省造林矿区
成长相册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发现超大型磷矿
广东省蕉岭县作壁坑矿区探明超大型铷矿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