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庆艳
(辽宁科技大学图书馆,辽宁 鞍山 114051)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科技素质。创新意识决定了创新的产生,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关键,创新思维决定了创新的成功和水平,科技素质是创新的基础。西方发达国家就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美国是进行这方面探索的最早国家。3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A·奥斯本提出了“头脑风暴法”,并运用于实践,正式首创了创造教育。70年代,美国又将卡纳吉——梅隆大学、省理工学院等列为“创造教育中心”。至90年代,美国各大学均已普遍开设了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能的课程。从60年代开始,英国、日本等国纷纷效仿。对照发达国家,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则显得相当滞后。除清华、北大等一些重点大学一直比较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外,其他普通高校虽然也认识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具体课程或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仍然是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学方法主要还是“填鸭式”传授知识,对学生的主体性、能力培养和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重视不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现状也是如此,针对上述问题,对文献检索课进行综合教学改革,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目的,是当前普通高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下面以我校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为例,阐述对大学生如何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社会的进步源于创新,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机构,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的责任,而完成这一任务的先决条件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是教育之本,教师的教育观念将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和目标的达成,要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首先在教师头脑中要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必须有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观、时间观和发展观。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单一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能力低的问题,多数以上的大学生对提供信息的系统(信息源)不了解,即使了解了对信息的敏感度也不高,他们意识不到信息的重要性,不善于捕捉和利用有用的信息,尤其不具备从繁杂的信息中获取有益信息的能力。在信息获取渠道上也存在很大问题,大多数学生查资料只知道在网上选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把图书馆当做情报信息重要来源的很少,很多学生不了解专业信息的检索方法,一半左右的学生不知道在网络上的专业数据库中可以检索本专业信息。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借助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要想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问题。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还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教师单一知识传授的观念必须转变。必须把传统教育中以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现代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善于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具备发明新事物和开拓新领域的人。为达到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课题组经常在一起学习国内外有关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教育理念,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让我们的教师真正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者、帮助者、促进者。
3.2.1 课堂教学中增加文献讲评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正常讲授文献检索的基本理论,检索方法外,还会增加文献讲评的内容,即每节课都会拿一篇和学生专业相关的论文来讲评,讲评的重点是结合本文的内容如何用发散思维的观点来思考问题,老师不断向学生渗透创新思维的模式(见图1),培养学生运用一种方法解决多个问题,或运用多个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在此过程中探索、发现和创新。教师一旦把学生引向了这样的“旅程”,再加上教师积极的协助,学生的聪明智慧和人之初所固有的创新天性就会不断地蹦发出来。
图1 创新思维模式图
3.2.2 课堂教学中增加激发兴趣式的课堂导入
创新的原动力来自兴趣,好的导入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每次下课前老师都要结合所学内容及学生所学专业,给同学留一道与时代发展相关的专业课题或时下的热门话题,让学生分小组课后查资料讨论研究,要求各小组每个课题必须采用发散思维的方式,从不同角度思考(不论合理与否),下次课上课前由小组陈述各自的观点或解决办法。陈述后其他同学可以提问,互相交流,讨论过后由老师点评,让学生参与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认真思考的积极性。这样可以既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根据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我们重新编写了学生教材。该教材在保留原来教材中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部分的基础上,适当缩减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篇幅,同时又增加了计算机检索基础知识、各种数据库检索、网络资源检索、现代化图书馆、OPAC检索系统以及如何撰写科技报告和科技论文等方面的内容。整个教材以实用性和实践性为突破口,从非专业检索人员的角度出发,以“应用”为主线组织知识,注重检索技术的讲解和新功能模块的介绍,加上大量的检索实例,使教材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教材内容还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把一些创新思维案例补充到教材中去。提高学生能够根据一定的目标、需要和任务,积极主动地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去发现未知的事物的综合能力。
创建创新思维案例库是为了保证全校学生随时都可以找到能激发他创新思维的相关案例文献,案例文献有专业的也有非专业的。每位教师每学期都会在案例库中储存一些和我校学生专业相关的或时下热点话题的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讲评案例,以保证课堂内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训练。
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的文献检索课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以前那种填鸭式的教学,而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演示性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以及学生自主探究等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3Dmax、Flash等软件制作本课程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会使原本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有动画效果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演示性教学时,可以直接上网链接到该数据库,对数据库的检索界面、检索途径、检索策略、检索实例逐一展示、演示给学生,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这种演示教学在电子阅览室进行,学生还可以一边观摩老师的演示一边自己练习,增加了数据库的可操作性,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得到一流的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术造诣和责任心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使其跟上学科发展的进程。学校针对本课程的师资现状,对教师不断进行业务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文献检索理论、计算机技术、英语和学校设置专业的专业知识等,培训方式也多种形式,包括到外校进修,参加各种短训班,在校内听研究生课程,组织教师观摩学校各种教学大赛等,以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学校还非常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建立和完善了骨干教师的培训制度,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一些教学改革和研究项目,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
教学改革后学生上机实习的课时与基础理论课时的比例几乎达到了1:1,为了提高学生实习效果,激发学生的的学生兴趣,每位教师都会针对班级优选实习课题,一方面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另一方面是时下热点话题,这样学生就有兴趣一探究竟。
建立《文献检索》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是将教学方式由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改为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辅的多元化教学。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我们放置本课程的所有教学资源,包括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师的电子教案和检索练习题库等等,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利用。同时在这个平台上还建立一个教师与学生互动的BBS系统。学生可以与教师实现实时交流。自主学习平台的建立让学生从知识的消极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体,变“学会”为“会学”。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校从2009年开始就把文献检索课的传统笔试考试改为上机考试,上机考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学生抄袭现象及笔试考试无法准确评价学生实际上机检索能力的问题。开始只建立了综合试题库,目前正着手结合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建立专业试题库,专业试题库中所有的专业试题都是通过和各专业教师联系取得的一系列前沿研究课题或是目前的热点研究课题。专业试题库的建立可以进一步检验学生的专业素质、学生对专业文献的敏感程度以及对专业文献的综合分析、评价和利用的能力。有很强的实用性,也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该努力营造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环境。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把兴趣话题引入课堂,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在此过程中探索、发现和创新;把多媒体教学方式和演示性教学方式引入课堂,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直观,师生的互动更趋于和谐,当我们把一些较好的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充实到课堂教学时,还会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变教师一言堂的单向交流为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把期望带给学生,以宽容、理解的心情对待学生,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得出的结论超出教师的设计和想象时,教师不应强行把自己的思维强加于学生的思维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充分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用激情来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各种潜能才可能得以发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在上述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唤醒,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才能得到有效拓展。
文献检索课通过增加创新思维培养的相关内容,并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充满创新氛围的教学环境等一系列措施来强化教学效果,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运用一种方法解决多个问题,或运用多个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发散思维方式,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1]吴淑华.网络环境下文献检索课教学的现状与创新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09(2):75-78.
[2]韦焘等.云南医科院校学生信息素质分析与教育对策[J].现代情报,2010(3):139-141.
[3]赵晓光.农业院校大学生信息素质现状与教育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5):2020,2022.
[4]叶英儿.浅谈学校图书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8(1):54-55.
[5]宋剑祥.高校图书馆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9(2):72-75.
[6]邢燕丽.信息素质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9(3):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