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杨
(上海海关学院,上海 201204)
[教育研究与探索]
试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验式教学
王 杨
(上海海关学院,上海 201204)
论文在阐述体验式教学内涵、特征以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传统教学不足的基础上,将体验式教学理念引入课程建设中,阐明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同时结合教育实践方面的探索,全面分析了其价值和意义,并提出了实施策略。
体验式教学;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形势愈发严峻,高等教育质量和大学生就业随之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在此背景下,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渠道以及培养学生职业生涯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不断得到重视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和一定特色的教育体系,在学生的及时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育效果已经开始显现。其中,课程作为职业生涯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日益受到决策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广泛重视。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七号文件《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七号文件”),文件指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文件进一步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落实经费保障等方面要求各高校切实保证课程的有效开展。在上述背景下,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名称各异的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选修课或者必修课以及专题讲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何进一步提高课程的实效性,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成才、成长和成功?论文拟借鉴体验式教学的相关理念和策略,结合笔者在上海海关学院所授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实践对这一问题做一些探讨。
“体验式教学”源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主要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框架是整合自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社会学家黎温(Kurt Lewin)的“经验学习圈(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论(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以及其他学者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架构。其中,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可以说是其最直接、最重要的来源。
何谓体验式教学?国内外不同的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界定。笔者认为,国内学者杨四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体验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亲历和体验过程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建构意义、生成情感的教学价值观、教学方法论、教学策略与方法。”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归纳得出关于体验式教学特征的一些共同理解。
第一,体验式教学注重以学以致用为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认知、情感、态度和知识等多个层面全面提升学生素养,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第二,体验式教学注重以亲身体验为核心,强调学生个体的亲历亲为、亲身感受和反思内省,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第三,体验式教学注重以创设情境为基础,强调学生与情境和环境之间持续深入的互动,达到“人在境中”、“境中有我”的境界,具有鲜明的情境性;第四,体验式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体验者、反思者和实践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辅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建构的过程,具有鲜明的主体性。
当前,各高校以课程为主要载体,以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为重要补充的职业发展教育教学取得了积极显著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其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教学内容注重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体系的讲解和传授,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相对不足;课程教学方式注重课堂讲授和专题讲座,更广泛的实践导向的职业素养拓展训练方式运用相对不足;课程考核注重以知识要点为主要内容的书面考试,态度、能力的全面考核评估相对不足;课程教学中心注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性受重视程度相对不足等。上述这些不足导致课程教学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不到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与学生对课程期望具有相当大的差距。
研究证实:“一个成年人通过阅读的信息可学习到10%,听到的信息可学习到15%,而体验过的知识却能学习到80%。”国外较早地在职业生涯教育教学领域进行了体验式教学的应用研究。近年来,国内广大研究者和实践者也积极开展了职业生涯体验式教学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程肇基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全面发展的需要、主观幸福感的需要出发,论述了体验式生涯辅导向着开设生涯课、实施心理测验、开展心理训练等方向发展,并提出了“体验式生涯辅导的就业指导方式”。
基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体验式教学理念对职业发展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笔者认为,将体验式教学应用到课程建设中,形成新的适合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教学现状、符合学生需求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疑将大大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验式教学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生涯态度、知识和技能的养成为目标,以学生各阶段的身心特点和生涯任务、需求以及生涯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为依据,以科学有效创设的生涯活动情境和项目为载体,以学生的参与、体验、反思、实践为核心,以教师的设计、组织、辅导、促进为主导,最终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内化生涯发展知识、提升生涯发展能力、养成生涯发展态度、建构生涯发展意义,进而在自主学习和主动建构中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内化统一。(见表1)
2009年笔者在上海海关学院本科各专业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公共必修课程,在对学生需求充分调研和对该课程存在问题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笔者将体验式教学理念引入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验式教学实践探索,不断推动该门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验式教学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一)以生为本,激发学生无限潜能
体验式教学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学生是课堂主人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教育教学过程因而得到了根本性和全方位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拓展自我素质”转变;教育内容由“单纯的知识性讲授”向“更广泛的素质训练”转变;教育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育方式由“单纯课堂讲授”向“多种方法并用”转变;教育重点由“注重课程本身”向“注重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个体鲜活的体验被激发、分享、整合、反思和实践,学生的潜能和灵性在这种激发之中也就得以产生和发展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师生互动,共创和谐教育氛围
体验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理念,抛弃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状态,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间的授受关系,消除了传统教学中师生间的距离感和紧张感。在此基础上,体验教学通过主客体积极参与配合,思想、情感、信息相互交流的过程,以师生的共同参与、积极互动、共享感悟为纽带,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置于平等、愉悦、和谐的教育氛围中,为师生构建了一种民主的教学共同体。师生之间在共同体验、交流和实践的过程中,心理上拉近了距离,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思想上得到了深化,从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建立了平等的学友型和伙伴型师生关系。
(三)知行合一,全面提高教学实效
体验式教学充分体现了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理念。七号文件明确指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现阶段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从中不难看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种引导人、培养人、完善人的教育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生涯规划知识和整合形成系统的生涯规划理论,内化生涯发展知识、提升生涯发展能力、养成生涯发展态度、建构生涯发展意义,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是其最终的目标和归宿。体验式教学尊重教育教学规律、能力培养规律和学生生涯任务、生涯需求,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关注学习者个体经验和实际能力的获得,从而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的难题,全面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一)转变教育观念,充分重视体验式教学的价值
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具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观念,直接决定了达成何种教学目标,选取何种教学内容,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及如何对待教育对象等方面。如前所述,传统教学存在诸多不足,随着该课程体验式教学实践的深入推进,其价值和意义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同步发展,最终实现了生涯意识与生涯行动的融合,实现了生涯知识与生涯能力的统一,符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符合本课程的特点,因而师生双方应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充分重视并不断深化本课程体验式教学。
(二)创设教育情境,激发生涯体验
职业生涯教育情境的创设是体验式教学的第一步。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验式教学活动的接受度、参与度和认知度,直接关系到教师生涯辅导的介入程度,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和体验式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创设生涯教育情境时,首先必须坚持经验导向暨立足学生已经具有的生涯经验。对学生而言,他们并非是一块“白板”,学生头脑中已经具有的生涯经验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掌握、理解和接纳程度。因此应该充分了解并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已有的生涯经验及其对教育情境创设的重要作用。其次,必须坚持需求导向暨牢牢把握学生的生涯需求。生涯需求是激发学生动机的关键所在。只有充分掌握学生生涯需求,创设的生涯教育情境才能有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生涯探索活动,促使学生变外部要求为引起共鸣,促使学生将所学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再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暨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涯问题。问题是学生生涯发展中遇到的困惑、障碍,而教育即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因此,必须本着“反映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原则,有效地创设生涯教育情境。最后,必须坚持活动导向暨科学设计学生的生涯活动。生涯探索活动是课程教学的载体和纽带。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笔者广泛采用了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设计、模拟招聘、求职材料制作、职场人物访谈、用人单位参观访问、生涯游戏、生涯案例解析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涯探索活动,营造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场景,促进学生进行实践、思考,进而将所学运用于真实的职业世界,运用于自身的生涯发展中。
(三)关注教育主体,内化生涯体验
在创设的教育情境引导激发下,学生作为教育主体进入生涯体验活动的参与和生涯经验的内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围绕生涯问题,结合生涯需求,参与生涯探索,进行生涯反思,分享生涯体验;教师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观察学生活动参与情况,发现学生活动中的问题,解答学生活动中的疑问,引导整个生涯探索活动的有效开展;通过师生双方的深度互动,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生涯发展能力,进而积极统整生涯经验,不断内化生涯智慧,同时,也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提高,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标。
在上述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关注并有效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这一阶段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本课程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唤醒、鼓舞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有效内化生涯体验,在科学创设教育情境的基础上,必须重组教育教学内容,既要遵循生涯知识体系内在的逻辑性,更要关注学生生涯体验的内化规律,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变革教育教学方式,以学生参与体验为中心组织教育教学,改变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引导者、合作者;必须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笔者广泛采用了作品展示、调查报告、职业生涯档案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四)拓展实践领域,深化生涯体验
教育与生活是融会贯通的。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是将“生活引进学校”;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是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学生实际面对的生涯发展历程是充满生涯智慧的真实情境,是激活学生自主建构学习的动力之所,是学生应用所学解决生涯问题的广阔平台,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自我超越的巨大舞台。这充分表明只有将课程教学导入学生个体的生涯世界,才会积淀深厚的现实基础,使课程教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体验式教学所强调和一以贯之的理念和目标。因而,不断拓展实践领域,全面深化生涯体验既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其落脚点和根本目标。而在职业生涯中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学生只有在“体验——应用”交互循环中,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在上述各阶段的基础上,课程教学应努力使校内向校外延伸,把校门打开,把围墙推倒,拓展更多实践领域,通过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全过程、全方位融入社会、融入市场、融入企业去亲历体验,找到更多发展空间,在职业生涯实践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建构意义、生成情感、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笔者在进行完“求职过程指导”单元后,让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和处理就业信息,撰写简历和求职信,进行心理调适,在模拟面试训练的基础上参加面试。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达到了质的飞跃,获得了就业机会,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和成功感;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生涯问题和生涯任务,带着新的生涯需求,学生进一步学习生涯智慧,培养生涯能力。[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上海海关学院2011年度院级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成果。]
[1]陈岸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中).
[2]乐晓蓉.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探微 [J].职业教育研究,2010,(1).
[3]杨四耕.体验教学[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4]程肇基等.大学生体验是生涯辅导及其实施例举[J].青年研究,2004,(3).
[5]赵卫平.职业指导课引入体验式教学的思考[J].广西教育,2008,(33).
[6]黄欢,陈敏.体验式教学在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以上海市级精品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模拟面试课为例 [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3).
[7]乐晓蓉.高校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08.
表1 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G64
A
1673-0046(2012)3-00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