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畜牧业克服市场波动、成本上涨等不利影响,畜禽养殖增产增收,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加快推进。据初步统计,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803万吨,禽蛋产量2811万吨,牛奶产量365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0.3%、1.8%、2.2%。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9.6%,畜禽养殖效益是近三年来最好的一年。畜牧业稳定发展,有力保障了城乡居民“菜篮子”产品供应,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也为国家管理通胀预期作出了突出贡献。
畜牧业取得这样好的发展成绩,离不开国家各项扶持政策的有力支持和广大养殖场户的辛勤努力,也得益于畜牧业宏观调控手段的日臻完善。其中,畜牧业监测预警和形势分析研判工作不断加强,为落实国家政策和服务“三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年初,生猪价格一反往年,出现持续上涨情况,特别是5、6月份,生猪价格上涨幅度加大,活猪价格一度达到19.75元/千克的高位,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面对成本快速上涨、市场供应偏紧的压力,农业部着力强化统计监测预警,全面分析生猪价格上涨影响因素,准确把握畜牧业生产和市场走势,推动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持续发展防止市场供应和价格大幅波动的通知》等一系列促进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促进了生猪生产加快恢复。同时,农业部及时对外发布价格和预警信息,引导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保障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
近几年来,农业部根据定点监测数据,从数据质量抓起,加强统计监测队伍建设,坚持月度会商制度,进行生产、价格多方面形势研判,准确把握畜牧业生产动态,对关键时点生产和价格走势的研判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为争取和落实政策提供了扎实的依据,为加强宏观调控和服务养殖场户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2007年,受前期养猪严重亏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等因素影响,生猪生产出现了较大波动。但是,当时没有动态的生产监测数据,无法准确判断下一步走势,缺乏科学决策依据。为改变不能把握生产动态的被动局面,农业部从2008年开始实施“百场(厂)千村万户”监测计划。与原有每年一度的统计方式相比,这项计划从思路上有了较大转变:一是从畜牧业生产情况事后统计转向动态跟踪监测,加强形势分析和信息预警服务。二是从原来的“价格黑箱”分析思路转向“生产演绎”,用生产量的增减阐释肉蛋奶的有效供应和市场价格走势。三是从原来的层层汇总年度上报数据转向对生产单位的抽样定点监测,挤掉统计数据的水分,增强时效性。
目前,畜牧业统计监测体系初步建立,基本解决了以往信息渠道单一、时效性和准确性差、统计指标体系不适应形势研判需要等问题,为信息预警服务和行业宏观调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380个重点跟踪企业监测点。依托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中国畜牧业协会、中国奶业协会等行业协会,建立270个饲料生产重点企业和110个畜牧养殖、加工重点企业跟踪监测制度,每月采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畜禽产品生产及市场流通等方面的关键指标数据。二是480个畜产品和饲料价格定点监测点。采集480个固定价格监测点生猪、家禽、牛羊、饲料等产品价格的集贸市场价格,实行周报制度,于每周三分别采集一次信息,直接上报农业部中央数据库。三是1680个重点蛋鸡和肉鸡跟踪企业(场)监测点。按“祖代—父母代—商品代”代次,对全国36个祖代种鸡场、365个父母代种鸡场、60个蛋鸡孵化场和1275个较大规模商品代鸡场实行月报制度。四是5800个畜禽生产村级监测点。在760个生猪等畜禽生产监测县中,选取5800个自然村或村民小组作为直报式村级畜禽生产监测点,由村级防疫员每月按期采集监测数据并交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录入上报。五是14000个畜禽生产与成本收益监测户。在5800个村级畜禽生产监测点中选取14000户农户作为畜禽生产与成本收益监测农户,由村级防疫员每月向监测农户采集监测数据并交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录入上报农业部中央数据库。
当前已经进入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加速时期,一些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突出地暴露出来,生产波动加剧,畜产品供应的敏感性增强,国际国内各种环境因素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更加突出。这些变化,对行业主管部门把握畜牧业发展形势、加强行业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下一步,农业部将着力推进以下几项重点工作。一是继续推进畜牧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继续创新监测手段和方式,提高监测工作效率和数据准确性,提升监测工作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二是继续推进省部共建活动。支持各地建立省级监测体系,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在农业部确定的监测点基础上进一步扩充监测面,及时掌握本地区畜牧业发展情况。三是进一步提高信息采集和报送质量。对定点监测县每季度开展全面实地核查,加强信息员考核,建立奖惩机制,调动基层的积极性,保证数据不掺假、不走样。四是做好监测点调整轮换培训工作。2012年农业部将扩充一批监测县,同时增加肉羊生产监测,以提高数据代表性。统计监测队伍也有很大的变化,要加大各省统计监测人员业务培训力度,改进培训方式和内容,健全培训考核机制,进一步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工作责任感。五是提升监测工作的科技含量。以生鲜乳收购站监测为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积极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移动信息平台技术等,增强数据采集的准确性、时效性。六是加强形势分析和走势预判。重点关注动物疫病形势、特殊媒体事件等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落实好“月度专家会商、季度部门沟通”的形势分析制度,全面掌握情况,准确把握趋势,及时上报和发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