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芬,汪 幸
(安徽省立儿童医院, 合肥230051)
舌系带修整术手术时间短,5~10min,患儿多为3岁以下幼儿。小儿呼吸道的解剖生理特点决定了手术麻醉过程中易发生呼吸道梗阻。而舌系带修整术系口内手术,术中敷料遮盖头面部,麻醉医生远离患儿头面部,若发生呼吸道梗阻则处理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如何维持呼吸道通畅是麻醉医生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组选择喉罩通气与气管插管进行对比观察,以探讨喉罩通气在舌系带修整术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在全麻下行舌系带修整术的患儿60例,男44例,女16例,年龄8~36月,体重8.5~16kg,ASAⅠ级,手术时间5~10min。随机分为喉罩组(L组,n=30)和气管插管组(T组,n=30)。
患儿术前常规禁食6h、禁水2h。入室常规监测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L组入室后静注丙泊酚2mg/kg、芬太尼2ug/kg同时吸入8vol%七氟烷(氧流量6L/min)2min后置入喉罩;经听诊两肺呼吸音清晰对称、观察胸廓起伏满意、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规则确定无漏气后固定喉罩于一侧口角;吸入2%~4%七氟烷维持麻醉,保留自主呼吸;术毕停七氟烷,氧流量8L/min洗肺,拔出喉罩,完全苏醒后送病房。T组依次静注丙泊酚2mg/kg、芬太尼3ug/kg、维库溴胺0.05mg/kg同时吸入8vol%七氟烷(氧流量6L/min)诱导肌松满意后插入气管导管控制通气;吸入2%~4%七氟烷维持麻醉,术毕停七氟烷,氧流量8L/min洗肺,待符合拔管条件时吸痰拔管,完全苏醒后送病房。
醉诱导前(T0)、置管(喉罩)后(T1)、拔管(喉罩)后(T2)患儿的HR、BP;苏醒时间(拔管喉罩)至出室时间;术后误吸、呛咳、声音嘶哑、恶心呕吐、术后躁动并发症的发生率。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Fish确切概率法。
两组患儿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x±s)
两组患儿在不同时点HR、MAP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麻醉期间循环指标变化(x±s)
两组均未发生返流误吸等严重并发症。L组声音嘶哑(3.3%)、恶心呕吐(0)发生率显著低于T 组的26.7%、20.0%;L组术后躁动(30.0%)显著高于T组的6.7%。见表3。
表3 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n(%)
喉罩是一种较新型的通气工具,具有操作简便、所需麻醉深度较浅、不会造成声带和气道机械性损伤、应激反应轻、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1]。儿童舌细带修整术时间虽短,但是在口内操作,以往口腔科医生多选择局部麻醉,事实上基本是在无麻醉状态下进行手术,导致出血多和对患儿心理创伤大。若选择无气道保障的静脉麻醉,容易发生呼吸梗阻,且一旦发生,因头面部被覆盖、麻醉医生远离头部等使处理起来很是被动。本研究通过喉罩通气与气管插管控制通气对比观察发现,喉罩组术后苏醒明显快于气管插管组,这与喉罩对呼吸道刺激较小、麻醉深度要求较浅、麻醉药物用量较少及未用肌松剂有关[2];喉罩组在置喉罩后心率和血压比气管插管组略高,但仍在临床许可范围(±10%)内[3];喉罩组术后躁动达30%与麻醉性镇痛药用量较少、苏醒迅速、疼痛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恢复不完全有关,可通过完善镇痛、适当镇静或者超前镇痛解决,也可以通过术前安慰,消除患儿焦虑、恐惧心理,保持术后舒适、温馨的环境等措施来缓解和预防术后躁动的发生[4]。选择气管插管全麻,则必须达到较深的麻醉,同时增加气道损伤、恶心呕吐、声音嘶哑等并发症的发生并延长苏醒时间;本例中气管插管组的并发症恶心呕吐(13.3%)、声音嘶哑(26.7%)发生率显著高于喉罩组。使用喉罩能主动控制呼吸道,也克服了气管插管的上述一些不足。
综上所述,喉罩通气下静吸复合全麻能满足舌系带修整术的麻醉要求,具有操作简便、苏醒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可安全应用于临床。
[1]田玉科.小儿麻醉呼吸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9,19(8):511-512.
[2]陆一鸣,莫怀忠,陈伟.七氟烷吸入并喉罩气道管理在小儿手术麻醉中的应用[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9,34(5):561-562.
[3]陈学新,马汉祥,孟尽海,等.气管插管和放置喉罩对全麻用药量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07,29(12):1090-1092.
[4]陈煜,连庆泉.当代小儿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