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澄,胡玉琳,任治兴,闫绍宏
(1.内蒙古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1;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吉林 长春 130021;3.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毒理学教研室,吉林 长春 130021)
长期监测表明: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在全国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南、陕西等省[1]。网络直报系统显示:发病例数居全国前8位的省中有5个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毗邻,主要有东北三省、河北省和陕西省[2-3]。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报告HFRS的地区之一[4],自1955年首例HFRS在呼伦贝尔牙克石市被发现以来,疫区范围逐年扩大,近10年来已有10个盟(市)的67个旗(县、区)有病例出现,特别是2008年以后,锡林郭勒盟的4个旗县均出现病例。进入21世纪,内蒙古逐步开始实施以疫苗接种为主要策略的防治措施,特别是实施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HFRS的流行特征有了新的变化,本文作者对内蒙古HFRS的流行特征及规律进行总结与分析,旨在为今后HFRS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1.1 资料来源
疫情监测来自历年内蒙古疫情资料汇编、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出血热监测资料和各地区监测点报告资料,疫苗接种资料来自各地区上报资料,人口资料来自《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年鉴》。
1.2 统计学分析
应用Excel软件对内蒙古历年HFRS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通过绘制统计图、表,反应全区HEPS的发病趋势、流行强度等三间分布的情况。
2.1 流行概况
2001—2010年内蒙古累计报告发病2 640例,年均发病率为1.10/10万,死亡35例,病死率为1.33%。2001—2006年内蒙古HPRS发病率一直维持在1/10万以上的较高水平,有2次较大发病高峰,第1个高峰出现在2002年,第2个高峰出现在2004和2005年,2007年后基本维持在1/10万以下的水平。内蒙古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2008—2010年发病人数为313例,较2005—2007年,发病人数减少了543例,平均发病率由1.19/10万下降到0.43/10万,平均发病率下降了63.87%,见表1、图1和图2。
2.2 流行特征
2.2.1 地区分布 2001—2010年内蒙古有10个盟(市)的67个旗县出现HFRS病例,鄂尔多斯市2004年首次出现病例,锡林郭勒盟2008年首次出现病例。病例分布呈明显的地域性,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呼伦贝尔市、西部的巴彦淖尔市等地,乌海市和阿拉善盟尚未有病例出现。流行强度呈现东高西低。2001—2010年呼伦贝尔市上报HFRS病例2 168例,占全区发病总数的82.12%,较1991—2000年发病减少1 739例,年均发病率由14.73/10万下 降到8.11/10万;死亡人数由105例减少到22例,年均死亡率由0.40/10万下降到0.08/10万,尤其 是2007年以后连续4年未有死亡病例报告。其中,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旗、阿荣旗、扎兰屯市是HFRS的高发旗县。西部的巴彦淖尔市2001—2010年共上报病例244例,占全区发病总数的9.24%,是第二大HFRS流行地区,其中五原县和临河区是高发旗县。如图1显示:2006年以后主要疫区发病率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08年全区发病率为0.34/10万,下降到近20年的最低点。
图1 2001—2010年内蒙古地区HFRS发病率情况
2.2.2 时间分布 全年均有HFRS的病例发生,总体呈现一个不明显的“双峰”型特点,冬季峰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发病集中在 10~12月,占病例总数的54.77%; 5~6月有1个较平的小峰,见表2。
表1 2001—2010年内蒙古地区HFRS发病及死亡情况
2.2.3 人群分布 ①年龄分布:发病年龄最小3岁,最大77岁,以20~49岁的青壮年发病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7.50%(1 782/2 640),10~70岁发病人群占96.44%(2 546/2 640)。<10岁人群和>70岁人群发病人数逐年减少,2008年以后<10岁人群无发病,>70岁人群年均不到2例,见图2。②性别分布:男性发病 1 990例,女性发病650例,各年龄组男性发病均多于女性,各年龄组男女发病率比为2.49~3.97。③职业分布:农民发病最多,占总病例数的67.61%,且10年来发病比例无较大的变化,其次为家务待业者(8.75%)、工人(6.02%)、学生(5.72%),且近几年发病比例下降较明显。④构成变化:HFRS发病人数占传染病发病人数的比例逐年下降,2008年扩大免疫规划之后HFRS发病人数占内蒙古传染病发病人数比例不足0.1%,见表1。
图2 2001—2010年内蒙古地区HFRS病例年龄分布
表2 2001—2010年内蒙古HFRS病例月份分布
实施以预防接种为主要防治措施的10年来,内蒙古HRFS发病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较上个10年的发病人数下降了34%,年均发病率由17.74/10万下降到1.10/10万。虽然 HFRS病例报告旗县数扩大到10个盟市的67个旗县。但在有病例上报的67个旗县中年均发病率大于10/10万的旗县仍只有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鄂伦春自治旗,年均发病率大于1/10万的旗县有8个,均分布在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和西部的巴彦淖尔市,可见内蒙古HFRS的流行地区虽有所扩大,但多以散发为主,高发地区仍比较集中,未出现新的高发地区,便于以后有重点开展疾病监测和预防接种工作。内蒙古HFRS发病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农民发病最多,与许多省份的发病情况相似[5-6],11月份一直是内蒙古的高发月份,表明近10年姬鼠型仍是内蒙古占优势的HFRS类型[4];5~6月出现1个小的发病高峰,主要是巴彦淖尔市的发病高峰为3~6月[7]。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扩大,许多省份HFRS的流行区逐渐由单一类型演变混合类型,家鼠型的疫区有扩大趋势[2-8]。王文等[9]对内蒙古和河南两地的褐家鼠携带病毒分析表明:两地所带病毒有高度同源性,均为Ⅰ亚型的汉城型病毒,可能是由于汉城型病毒的宿主动物(褐家鼠等)迁徙性强,造成汉城型病毒的大范围播散,并提出先使用的双价HFRS疫苗对汉城型病毒野毒株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自HFRS疫苗问世以来,其预防效果已得到肯定,以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是卫生部推荐的控制HFRS首选措施。内蒙古从2001年开始以来,在HFRS高发地区实施以疫苗接种为主的新的防治策略。2001—2003年对东部疫区采取疫苗接种的结果初步证实:在内蒙古大面积应用疫苗接种作为控制和降低HFRS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防治策略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10-11]。经过多年的努力,有效地降低了内蒙古HFRS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但是本组资料显示:在2002年、2004—2005年内蒙古发病率再次升高,这不仅与新疫区巴彦淖尔市的爆发有关,而且与疫苗接种率较低有关。造成接种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政府提供防治经费有限,而且当时出血热疫苗还属于二类疫苗,接种成本较高;其次,接种主体为农民及林业工人等,其防病意识较差,加之接种疫苗针次较多,部分接种者未能完成全程免疫;由于HFRS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发病率较高的地区几乎每年都要开展出血热疫苗的接种活动,造成当地政府对接种工作不够重视,当地群众对及时接种疫苗的漠视,在发病高峰前未能形成有效的免疫保护屏障。
为了加强对HFRS的防治,根据卫生部2007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要求,2008年内蒙古将出血热疫苗纳入到《内蒙古自治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并在发病率较高的旗县对重点人群(16~60岁)进行了出血热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虽然主要疫区呼伦贝尔市是以姬鼠型HFRS为主,但近些年主要流行旗县多已演变为混合型疫区,并已有扩大趋势[11]。鉴于双价疫苗具有明显的交叉保护作用,所以内蒙古自2008年以后均采购双价HFRS纯化疫苗,先后对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兴安盟及赤峰市的高发旗县的高发乡镇进行了免费的预防接种,各地接种率均保持在75%以上。疫苗接种率的提高有效地降低了内蒙古HFRS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实施以接种疫苗为主要策略的防治措施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疑是巨大的,内蒙古的HFRS疫情有了大幅下降,但应该看到HFRS是一种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内蒙古的地域环境适宜鼠类繁殖和活动而且相邻省份HFRS的发病率都很高,所以HFRS的防治工作丝毫不能松懈。因此,在继续做好鼠类等宿主动物监测和人间疫情监测工作的同时应做好疫苗的储备工作,由于近几年全球自然灾害频繁,应防止像1998年洪水后呼伦贝尔市的HFRS爆发。
由于HFRS疫苗的接种和隐性感染者的不断增多,许多就诊的HFRS患者往往症状不典型,有些还有HFRS疫苗的接种史[12],有些可能同时并发肝炎病毒感染[13],因此加强基层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对HFRS患者的早期鉴别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永振,萧东楼,王 玉,等.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趋势及其防制对策[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4,25 (6):466-469.
[2]王 芹,周 航,韩仰欢,等.中国2005-2008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及疫情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6):675-680.
[3]罗成旺,陈化新.中国1998—2007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及疫苗接种策略探讨[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8,29(10):1017-1019.
[4]张风贤,邹 洋,陈化新,等.内蒙古自治区1955—2006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11):1101-1104.
[5]韩占英,张艳波,许永刚,等.河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防制策略探讨[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6,17(2):139-141.
[6]傅桂明,龚震宇,赵芝雅,等.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5,16(6):456-458.
[7]杨玉红.巴彦淖尔市2000—2005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6,32(6):55.
[8]孙丽萍,陈月华,陈凤超.呼伦贝尔市1956-2002年肾综合症出血热疫情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5,20(3):166-168.
[9]王 文,林献丹,郭文平,等.褐家鼠携带2株汉坦病毒的遗传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9):1030-1034.
[10]张 斌,张连仲,李 昕,等.内蒙古自治区肾综合征出血热高发区实施疫苗接种防治策略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2):150-151.
[11]刘侃儒,洪丽云.呼伦贝尔市1956—2005年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报告[J].疾病控制杂志,2007,11(4):427-428.
[12]丁红旗.接种出血热疫苗后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29例[J].中国实用医刊,2010,37(7):44-45.
[13]崔文浩.肾综合征出血热70例临床特点分析[J].医学伦理与实践,2011,24(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