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湖南省水稻研究所 闵 军
湖南省水稻区域试验由湖南省种子管理局主管,现有试验承接单位29家。其中湖南省农作物良种引种示范中心主要负责种子的收发、方案的制定、资料的统计等;田间试验承接单位主要有28家,其中省级研究所2家(湖南省水稻研究所与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市级农科所11家,县级农科所1家;省级原种场1家(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县级原种场1家(攸县原种场);市级种子管理站7家,县级种子管理站2家,农业局1家,种业公司2家。纬度从北纬24°30′(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9°26′(龙山县种子管理站),经度从109°37′(龙山县种子管理站)~114°5′(湖南亚华种业科学院), 海拔28.2米(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830米(龙山县种子管理站)。地跨12个地级市州 (湖南共有14个地级市州)。
▲ 湖南省优质稻区域试验
根据湖南省各地区种植的实际情况与农户的种植习惯,2011年湖南水稻区域试验共分为早、中、晚稻、一季晚稻4大类16组,其中,早稻又分中熟(2组)、迟熟(1组);中稻又分中熟(1组)、迟熟(3组)、高产(1组);晚稻又分中熟(2组)、迟熟(2组)、高档优质稻(2组)。抗逆性试验设定了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高低温鉴定;早、中、晚稻、一晚等组别续试验品种均安排了生产示范。
近5年来,湖南省水稻区域试验品种数量平均约600个/年,其中区域品种数180~210个/年,区域试验预备试验390~480个/年,水稻品种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总试验面积720~850亩,同样逐年有所增加。
据调查统计,各区试单位现共有各类区域试验仪器设备400台(套)左右,包括精米机、自动数粒仪、电子秤等考种仪器设备;冰箱等种子贮备设备;人工气候箱检验仪器设备、大型拖拉机及配套耕犁等农机具;台式电脑等办公设备。
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现有98人,平均每人大约为区域试验工作9个月,总投入研究的工作量为882人/月。其中高级职称8人(占8.2%),中级职称23人(占23.5%),初级职称25人(占25.5%),其他人员42人(占42.9%);其中取得博士学位2人(占2.0%),取得硕士学位5人(占5.1%),大学本科33人(占33.7%),专科以下58人(占59.2%);年龄大于50岁有15人(占15.3%),45~50岁有30人(占30.6%),35~45岁有32人(占32.7%),小于35岁的有21人(占21.4%)。
(六)试验组织管理
区域试验设定了专门的公共邮箱(hunanseed@yahoo.com.cn),开设了试验方案查阅、下栽、试验结果公示等功能的专用网站(湖南种业信息网 WWW.SEEDHN.COM)。各试验品种种子均由省种子管理局品种科统一分组,编密、所有区试品种均需要进行DNA指纹鉴定和转基因检测。同时为了规范化管理,省种子管理局修订了《湖南省水稻品种试验观察记载项目、方法及标准》与《湖南省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观察记载表》。
尽管每年各组别试验的试验点及试验方案均是统一制定,但一方面需要考虑因试验基地的搬迁、试验单位的承担能力、参试材料数量调整导致的田块调整造成的试验单位不固定、基地不稳定、田块不标准等一系列问题,影响试验的正常进行和试验的准确性、公平性与长久性;另一方面,在新时期下,因种植结构的调整,试验承接单位的改制、转型等问题,根据传统习惯等进行的布局凸显出不科学性,需要重新进行科学的、可持续性的规划与布局。
部分试验点田地选择不当、地力不匀、排灌条件欠佳,容易遭受水、旱灾害。大部分试验田地无固定人员种植,需临时雇请农村劳动力,因其试验经验不足,经常出现田面高低不平,旋耙不匀,移栽的基本苗不一致,不按熟期分期收获的现象。另外,目前大部分区试点仪器设备相对简陋,试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区域试验属公益性、基础性研究项目,申请项目资助较难,导致区域试验投入偏低。而管理方拨付的试验经费与区域试验实际的支出仍然存在一定的缺口。如2010年水稻区试拨付经费1800元/组,而实际支出超过2500元/组。
造成区试人员素质不高的原因有:①区试工作因其特殊性难出较大成果与高水平的论文,试验人员的职称职务均不高,高级职称者占总试验人员还不足10%;②区试人员工资待遇不高,对工作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③区试人员更换频繁,工作队伍不稳定;④新接任的人员经验不足、技术不够娴熟,而多年从事区试工作的人员,年龄偏大,对电脑等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慢。尽管现在区试系统中有近100人的工作队伍,但由于水稻区试工作周期长,工作程序多,实地操作繁锁,因此要求试验人员必须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事业责任感,不怕苦不怕累,有奉献精神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熟练的技术水平。
由于试验人员文化程度不一致,对试验实施方案的理解不尽相同,管理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容易造成试验不规范、数据不可信等现象。即使在同一区试点也同样存在着播种量不同,秧苗基本苗插植不一,肥水管理有差别,记载与测量品种性状标准不相同等问题;也有个别是试点报送的品种数据不真实,或对个别品种有偏袒或冷落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区域试验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另外,区试人员在升职、调资,晋升技术职称时,尚未以区试工作的好坏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区试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试品种均由各单位选送,由于各种原因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现在商业化、市场化育种比重加大,为加快新品种的选育进度,有些单位选送的新参试品性状还不稳定,存在严重的分离现象;二是由于各参试品种的分蘖能力不同、需肥水平不一致,在统一制种规划下品种的优势性状受到一定限制;三是有的单位提供新参试品种生育期不准,在区试同熟组内参试品种的生育期常出现很大差异。
同时,区试选择的对照品种也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衡量参试品种能否通过区试审定的主要标杆。对照品种应该选用丰产性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米质较好的主栽品种作对照。2011年以前湖南省部分组别的对照品种老化,与国家区试对照的差距较大。2011年部分组别更改了对照品种,但因为新品种的来源、性状等影响,部分新对照品种在组别间的表现差异大,纯度也不太好。
近10年来,尽管有部分专家对湖南省水稻品种的选育、区试、审定、推广等方面的基础数据进行了搜集、积累和整理,但尚未建立系统数据库,也未制定湖南省水稻品种区试等方面的行业标准,未出版技术专著,仅仅发表5篇相关论文。水稻区域试验的基础研究相对比较缺乏。
虽然大部分试验点具有水稻的种植区划代表性,但随着区域内水稻种植季节的调整、试验地点与单位人员的变化等,一些试验点已缺乏代表性。建议立足现有试验点,系统地、全局地和科学地规划建设水稻区域试验:一是相对集中,扩大区域试验站规模, 完善和调整湖南省区域试验站建设;二是分级建设区域试验中心站、综合站、专业站、特殊站等;三是一体化规划布局、一体化组织、一体化管理,分期、分批、分点依次建设;四是进行区域试验站体系创新,建成区域试验站网络,构建统一的区域试验平台,努力逐步改善试验条件,科学合理保障试验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水稻区域试验组别的设置,除依据育种家选送的试验品种类型、数量数据外,还应将种植区域的需求情况、农户的种植习惯等作为参考依据,及时增减新的试验组别,完善试验技术方案。如晚稻高档优质稻组别中增设中熟与迟熟组,在一季稻(中稻与一季晚稻)中增设优质稻组;筛选试验中对优质稻材料进行品质检测;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立特种稻试验组和粳稻组,专门设立纯度鉴定试验、整齐度鉴定点等。
需尽快制定《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范——水稻》,进一步修订区试记载项目、方法、标准及记载表,尽力提高区试规范化程度。因为水稻区试是一项公正性、技术性的工作,对承担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技术水平的要求都非常高。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指导、发放培训资料等多种形式对区试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以提高去是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并建立区试人员考核上岗制度,以规范区试工作从业要求,全方位提高区试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技术水平。
目前因为试验点人员不时更换,各试验点提交的区域试验总结材料如表格、格式、时间的记载格式不统一,给区域试验资料汇总带来困难,这样不利于育种专家的试验安排与国家试验的申请,也不利于水稻品种的审定与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建议开发区域试验的专业系统软件,在各试验点完成上传后,可以自动生成基础数据的汇总情况,以便减小劳动强度,节省时间,减少人工汇总的误差,有效提高区域试验汇总的速度与质量。
建议每季水稻成熟时期组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有关专家对试验实施情况进行实地考察与考评,这样可以现场纠正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区试人员交流改进意见,增强对品种的感性认识和全面了解。另一方面,建立处罚制度,强化处罚措施。对故意改动试验原始数据、隐瞒品种明显缺陷的区域试验人员进行处罚;对选送材料纯度不佳、发芽率低,种子与品种名字不符合,DNA检测相似度高等的参试单位与个人进行处罚。
近10年来,湖南省水稻区域试验技术逐步提高,但仍然存在重视不够、立项困难、投人不足、技术不完善等问题,仍然有许多理论、技术、方法、管理问题需要探索研究。当前如新旧对照品种对试验影响的差异、新增抗性鉴定项目的方法与标准的建立、高低温鉴定评定的标准、适合现代农业栽培与生产方式的区试方法与技术、适合新形势的品种试验管理措施、如何发挥水稻区试对品种选育与推广的引导作用等问题,均迫切需要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