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阳军,王仕英,郭香娣
(诸暨市人民医院,浙江诸暨 311800)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后5~7d多见。肥胖人群、高频电刀应用是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因素[1、2],一旦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将影响切口愈合[3]。2008年7月至2011年4月,本院外科对30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采用藻酸盐敷料换药,并与常规碘伏纱条换药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对象 纳入标准:肥胖,皮下脂肪厚3~9cm,使用高频电刀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排除糖尿病、皮肤病、营养状况差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55例,按患者意愿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40~58岁,平均年龄49岁;胆囊切除术8例,胃大部切除术4例,直肠癌根治术4例,结肠肿瘤切除术2例,阑尾切除术10例,膀胱肿瘤切除术2例;切口脂肪液化面积1cm×2cm~13cm×2cm。对照组25例,男9例,女16例;年龄41~58岁,平均年龄47岁;胆囊切除术5例,胃大部切除术3例,直肠癌根治术2例,膀胱癌切除术3例,阑尾切除术9例,结肠肿瘤切除术3例;切口脂肪液化面积2.5cm×2.0cm~10.5cm×2.0cm。两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切口脂肪液化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换药方法 对照组:切口处理(等渗盐水清洗、异物清除、吸除多余水分)后碘伏消毒,窦道予2.5%碘伏纱条填塞引流,每天换药1次。观察组:切口常规处理后窦道予藻酸盐敷料填充,1~2d换药1次;待切口干燥、第1层敷料无浸渍、24h切口渗液量<5ml、创面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时,切口用蝶形胶布固定。
1.2.2 疗效评价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换药4周后评定切口愈合情况。疗效评定标准[4],治愈:创面闭合,完全由上皮组织覆盖;显效:切口湿润,上皮组织爬行快,肉芽生长良好,周围皮肤无过度角化,创面明显缩小;好转:切口湿润,上皮组织爬行慢,肉芽生长慢或不新鲜,周围皮肤过度角化,创面缩小;无效:切口干燥,上皮组织爬行慢,肉芽萎缩,周围皮肤过度角化,创面无缩小。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数据分析,组间治愈率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切口换药后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3.1 切口脂肪液化机理 高频电刀产生高温使皮下脂肪组织浅表烧伤,部分脂肪细胞热损伤变性,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凝固导致栓塞,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切口脂肪液化[5]。主要表现为脂肪组织无菌性坏死,切口渗液多,按压皮下有黄色渗液。
3.2 应用碘伏纱条换药的疗效 碘伏又称强力碘,是聚乙烯吡咯烷酮与碘的复合物,具有对皮肤黏膜无刺激、无黄染、稳定性好等特点[6],主要通过释放单质碘,结合菌体蛋白使细菌变性,同时氧化细菌原浆蛋白活性基团,导致微生物死亡,能有效控制感染,且用量少、价格低。治疗切口脂肪液化关键是充分引流,由于碘伏纱条只起到引流作用,不能吸收渗液,切口及周围皮肤容易浸渍,肉芽组织不能健康生长,渗液量多,换药次数频繁,既增加护理工作量又影响患者休息。本文资料显示,切口脂肪液化用碘伏换药治愈率32.0%、有效率80%。
3.3 应用藻酸盐敷料换药的优点 藻酸盐敷料是湿性敷料[7],活性成分是海藻中的亲水性纤维,能促进活性物质释放、坏死组织溶解、组织细胞增殖分化、上皮细胞移行,使切口微循环保持低氧状态,形成利于创面愈合的外环境。腹部手术后脂肪液化切口采用藻酸盐敷料换药,能延长换药时间,减少敷料更换次数,从而减轻患者痛苦、增加舒适度。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治愈率93.3%、有效率100%。
[1]崔兆清,苗瑞政,姜言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与治疗[J].腹部外科,2004,17(2):101-102.
[2]秦环龙,高志光.外科伤口的处理与敷料的更换[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5(1):33-34.
[3]庄飞行,崔静.红外线照射预防肥胖产妇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0,9(6):500-501.
[4]蒋琪霞.伤口护理临床实践指南[M].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2-15.
[5]杨永明.100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6)48-49.
[6]胡爱玲,郑美春,李伟娟.现代伤口与肠造口临床护理实践[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48.
[7]吴金艳.伤口床准备原则在Ⅳ级急性放射性皮炎伴创面感染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