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强 舒民 张东坡 张卫青 尹屹岩 郄娆
医护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其角色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所承受的工作压力,这在东西方都是一个普遍问题[1]。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经常处于疾病环境中,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临床医护人员的精神压力大,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医护人员本身已成为健康高危人群。有资料表明,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2]。约15%的医生处于亚健康状态,而有40%左右的医生长期处于工作倦怠[3]。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水平对其职业的心态乃至医疗、护理质量有直接的影响。为此,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但多数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或其他评定心理问题的测量工具,较少研究生活质量及自测健康等方面的问题。本研究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对处于特殊地理位置的保定市综合医院医护人员的心理卫生状况进行了研究,为促进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有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1 对象 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对保定市区及各县的所有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采取整群随机和分层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随机抽取5家医院,将每家医院的所有临床科室进行编号,并用抽签法整群随机抽取20个临床科室,将这些科室中工作满5年及以上的所有在岗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同时,在保定市的4个行政区中随机抽取2个,并在每个区中用抽签法随机抽取2个街道办事处,在每个街道办事处中再随机抽取2个居委会,每个居委会随机抽取60户,在抽中的家庭中随机抽取1人进行调查。入组标准:年龄15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排除聋哑者、智障者、严重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疾病患者和严重精神病患者。
共抽取医护人员486人,外出38人,拒绝73人,实际调查375人(研究组),应答率为77.16%;抽取社区居民480人,外出22人,拒绝84人,实际调查374人(对照组),应答率为77.91%。
1.2 方法
1.2.1 测评工具
1.2.1.1 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elf-Rated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SRHMS)[4]:该量表包含 3 个子量表和 9 个维度,包括生理健康子量表(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以及身体活动功能)、心理健康子量表(正向情绪、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以及认知功能)和社会健康子量表(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支持),由48个测定条目组成,3个子量表和量表总分的理论最高值分别为170分、150分、120分和440分,理论最小值均为0分,量表得分越高,说明个体自测健康状况越好。各维度得分、子量表得分和量表总分均换算成终得分。计算公式为:终得分=(实际得分/理论最高分)×100。
1.2.1.2 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5]:该问卷共 74 个分条目,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4维度。要求被试者根据最近1周的实际情况逐项填写。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2.2 调查方法:所有问卷均为自评问卷,调查员经过统一的培训。研究组调查时可由研究对象当场自行填写问卷,并现场收回;对照组调查时则由调查员连同居委会干部上门入户进行,如遇因文化程度低不识字者,则由调查员给研究对象讲解至其理解题意为止。本调查为无记名纸笔调查,取得调查对象的口头知情同意。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
1.3 统计学分析 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3.02软件录入,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样本人口学资料比较 研究组年龄低于对照组,教育年限高于对照组(P<0.01);其余各项2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情况比较±s
表1 2组一般情况比较±s
年龄(岁,±s)40±12 43±15 3.67<0.001婚姻状况[例(%)]未婚 17(4.5) 13(3.5)已婚 346(92.3) 340(90.9)离婚或丧偶 12(3.2) 21(5.6)教育年限(年,±s)17.7±4.6 11.5±4.0 22.87<0.001职业状况[例(%)]医生 153(40.8) 7(1.9)护士 222(59.2) 4(1.1)工人 0(0) 132(35.3)个体 0(0) 87(23.3)离退休/病退 0(0) 96(25.7)学生/家庭女性 0(0) 42(11.2)其他 0(0) 6(1.6)
2.2 研究组自测健康总体状况的得分分析 医护人员群体自我健康状况评价和健康期望比较低,距理论健康状态相距甚远。其中,生理健康维度中,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得分最低,日常生活功能得分最高;心理健康维度中,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得分最低,正向情绪得分最高;社会健康维度中,社会支持得分最低,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得分最高。见表2。
表2 研究组自测健康状况分析 n=375
2.3 2组自测健康状况比较分析 医护人员群体在日常生活功能、身体活动功能、正向情绪、认知功能以及社会支持方面与一般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心理症状和负向情绪因素方面评分较低,与一般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等因素上的自我评分要高于一般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子量表的评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自测健康状况比较±s
表3 2组自测健康状况比较±s
日常生活功能 47.67±5.87 49.84±7.32 0.89 0.064身体活动功能 46.65±8.56 47.76±7.75 1.68 0.073心理健康子量表总分 70.89±9.45 92.32±5.65 9.56 0.003正向情绪 38.23±8.56 38.98±9.76 0.25 0.238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 23.22±4.67 65.33±12.34 10.36 0.002认知功能 25.56±3.56 26.23±5.75 0.08 0.736社会健康子量表总分 87.98±16.53 83.54±17.76 5.17 0.009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 33.67±6.31 29.43±8.21 5.67 0.006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 39.68±8.43 32.58±6.45 3.87 0.036社会支持 19.56±3.43 17.98±7.45 1.43 0.074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302.23±32.57 330.48±29.76 8.42 0.008
2.4 2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各个指标比较 GQOLI-74评定显示,躯体功能中睡眠与精力、躯体不适感、进食功能、性功能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P<0.01);心理功能中精神紧张度、负性情感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P<0.01);社会功能中业余娱乐生活、生活质量总体评价得分低于对照组(P<0.01)。其余因子得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各个指标比较±s
表4 2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各个指标比较±s
生活环境经济状况 12.78±3.46 9.44±3.67 2.63 0.023躯体功能睡眠与精力 8.21±4.67 12.86±5.53 4.67 0.009躯体不适感 9.81±2.65 14.18±2.83 3.76 0.007进食功能 11.34±3.43 12.63±7.64 1.22 0.047性功能 9.67±2.25 13.46±4.27 6.27 0.003运动与感觉功能 12.13±3.61 12.26±4.25 0.68 0.097心理功能精神紧张度 8.24±2.33 14.65±3.67 8.53 0.003负性情感 9.36±3.63 13.78±5.92 7.69 0.006正性情感 11.87±5.78 12.13±3.55 0.53 0.068认知功能 12.47±4.53 11.97±5.79 0.73 0.064自尊 13.22±1.63 12.83±3.43 0.32 0.271社会功能社会支持 14.78±2.63 14.13±5.65 0.85 0.096人际交往能力 15.52±1.29 15.33±2.03 0.79 0.247工作与学习 14.96±2.23 13.76±1.33 0.64 0.096业余娱乐生活 9.43±2.14 12.45±6.22 1.34 0.005婚姻与家庭 13.56±1.33 12.13±2.05 0.04 0.875生活质量总体评价10.22±3.16 12.48±4.06 6.03 0.004
近几年来,随着许多与医疗服务相关的负面新闻被报道,再加上医疗行业本身的高风险、高负荷、高压力的特点,广大医护人员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因此,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近年来的关注热点。不过,既往的研究多是采用对样本间不同职业(医生、护士等)、性别、年龄、职称等进行比较[6-8]。本研究则与同期的一般人群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医护人员在自测健康及生活质量总体评价总分低于一般人群,与有关报道[9]一致。
由于医护人员本身的角色定位,其自身健康状况往往被自己和大众所忽视,容易导致一些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健康问题。本研究也证实:医护人员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及自测生理、心理健康2个子量表总分均低于一般人群。其中,在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2个维度的分数明显低于一般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与近年来医疗执业环境恶化使医疗工作要求日益严苛有关,随着人们对卫生事业需求的日益增加,医护人员所承受的职业负担越来越重,工作非常繁忙而艰辛,而医护人员的诊疗、护理水平必需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学习和提高。要胜任工作要求,就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查阅医学文献、书籍,继续业务学习,及时总结工作经验。且在大多数人看来,以牺牲个人生活、家庭责任甚至透支健康为代价的加班、超时超负荷工作被视为一种有责任心的体现,是要受到褒奖的。这可能会使医护人员出现睡眠障碍、精力不足、身体疲乏及全身多处不适感。同时,由于医疗行业被赋予更高的道德要求,医护人员工作的复杂性和高度紧张,需要他们无条件的承担义务和全身心投入,长期生活不规律,高度脑力劳动,竞争压力大,面临突发事件多,导致医护人员心理能量储存减少。加上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结构的急剧变化,使多种带有心理、社会问题的慢性、老龄、难以治愈的患者增加,新病种的出现,药价虚高以及患者对诊疗、护理要求的不断提高等,导致部分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减低,心理负荷加重,调查显示,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维度得分23.22±4.67(P=0.002)。
研究中发现,医护人员在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两个维度上的评分高于一般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薛慧英等[10]的研究相似。这与医护人员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要接触大量各类不同行业的服务对象有关。
经用GQOLI-74调查得知,研究组的躯体和心理功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研究组的业余娱乐生活、生活质量总体评价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GQOLI-74与SRHMS在评定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中是一致的。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以上原因。
1 Chen WQ,Siu OL,Lu JF,et al.work stress and depression:the direct and moderating effects of informal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Stress Health,2009,25:431-443.
2 蒋春清,陶建青.医务人员群体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6053-6055.
3 孙元林,许晶,刘晶.医生的工作状态与对策.医学与哲学,2005,9:49-52.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5-45.
5 李凌江,杨德森.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89-100.
6 张丽霞,梁昆仑,樊瑞平,等.包头市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心理卫生状况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563-564.
7 安津萍,赵运果,蒋学忠,等.85名综合性医院医务工作人员心理状况调查.中国全科医学,2004,7:1230-1231.
8 杨来启,吴兴曲,张彦,等.非典时期一线医务人员远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6:567-569.
9 张桂欣,许军,余强.基层妇幼保健医务工作者自测健康状况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89-290.
10 薛慧英,张铁英,葛鑫,等.社区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态调查与分析.健康心理杂志,2003,11:317-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