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晶 于怀成 李秀炜
目前,脑血管病以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危害人类的健康,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约有1/3进展为脑梗死,因此,正确评估和及时处理TIA对预防脑梗死有重要意义[1],而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日益引起重视。本试验探讨恩必普对TIA有确切疗效,它可引起血浆D-二聚体的改变。
1.1 一般资料 我院神经内科2009年7月至2010年2月住院患者54例,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TIA的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 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42~77岁,平均年龄61.4岁;其中合并高血压14例,2型糠尿病11例,冠心病8例。对照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62.3岁;其中合并高血压14例,2型糖尿病16例,冠心病10例。2组在性别比、年龄、原发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用恩必普(dl-3-正丁基苯肽,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生产),每次200 mg,3次/d,疗程14 d,拜阿斯匹灵0.1~0.3 g,1 次/d,口服,疏血通 6 ml加入 250 ml葡萄糖或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对照组:除未使用恩必普外,其他药物同治疗组。观察2组TIA发作停止的时间、例数、发作减少的例数,发展成脑梗死的例数。同时在治疗后12 h、3 d及2周时分别测定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3 d内TIA发作控制。有效:治疗4~14 d TIA发作控制。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恶化:发展为脑梗死。
1.4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 采用德国生产的BE血凝仪,采用免疫胶体比浊法测定。
2.1 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4.6%高于对照组的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2.2 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 2组在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均明显高于正常值,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 h时治疗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 d时,治疗组D-二聚体的含量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时D-二聚体的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μg/L,±s
表2 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μg/L,±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入院时 治疗后12 h 治疗后3 d 治疗后2周治疗组(n=26) 2.6±0.3 3.1±0.7*1.4±0.9 0.8±0.7对照组(n=28)2.5±0.4 2.8±0.6 1.9±0.5 0.8±0.6
TIA是一个综合征,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3],在2004年中国颁布的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将TIA定义为:是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15 min,多在1 h内缓解,不超过24 h,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结构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4]。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Ⅹ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其在血浆中的稳定性好、敏感性高、特异性强[5]。因而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日益引起重视。D-二聚体的增高,是TIA伴缺血性改变的病理基础之一,当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蛋白溶解活动时,D-二聚体的含量就会升高。因此,理论上讲,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可定量反映药物的溶栓效果。张晨等[6]报道:TIA时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且进展为脑梗死者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无脑梗死者,因而认为测量TIA患者血浆D-二聚值的含量,不仅可以判断病情,评估预后,而且对于早期进行干预治疗、防止发生不可逆性脑缺血改变有重要意义。
本试验发现,当发作了TIA时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就会明显升高,在应用了恩必普后,治疗的早期D-二聚体的升高会高于对照组。治疗后3 d时,治疗组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下降,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周时,2组D-二聚体的含量又无明显差异。这说明恩必普在对TIA进行治疗时会影响到D-二聚体的变化,而且应用恩必普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目前,国外已将D-二聚体的检测应用于溶栓的监测和评价,即在使用溶栓药物后,通过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随着血栓的溶解D-二聚体的水平明显升高,如溶栓药已达到疗效,则D-二聚体迅速升高,后很快下降,如D-二聚体含量升高后,维持在一定高水平或无明显升高,则提示溶栓药物用量不足。
1 王维治主编.神经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30-734.
2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
3 Caplan LR.what’s wrong with Mr.Jones,a 58-year-oldman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Herat Dis Stroke,1992,1:252-254.
4 饶明俐主编.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7-30.
5 杨艳敏,王孟春.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599-600.
6 张晨,王淑珍,赵慧之,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GMP-140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6,9: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