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家 王溥 李玲 吴绍华 刘香格
研究表明,红花黄素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心肌供血、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血栓形成、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本实验应用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液治疗冠心病高粘滞血症患者94例,分析其疗效并进一步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探讨其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血栓形成药理作用,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根据冠心病诊断标准及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选取我院心内一科住院患者9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34~62岁,平均年龄(48±5)岁;治疗组49例,男24例,女25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49±6)岁。2组年龄、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抗凝、抗血小板、扩冠、调脂、抗炎、稳定斑块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氯化钠静脉滴注(滴速不高于30滴/min),1次/d,每次1瓶(100 ml),14 d为1疗程。
1.3 检测项目 采用塞科希德SA-6000血流变自动测试仪,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采取清晨空腹静脉血4 ml,注入肝素钠抗凝管内摇匀,4 h内进行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测定,观察记录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中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还原粘度、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粘附率的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根据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检查等进行治疗前后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29,P >0.05)。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各指标均低于治疗前,对照组除全血还原粘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除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指标比较±s
表2 2组治疗前后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全血粘度(mPa·s)血浆粘度(mPa·s)红细胞压积(%)全血还原粘度(mPa·s)纤维蛋白原(g/L)血小板粘附率(%)对照组(n=45)治疗前 10.6±1.9 1.6±0.7 0.45±0.40 10.02±0.18 4.28±0.22 58.3±1.4治疗后 9.4±0.6* 1.5±0.5* 0.40±0.29* 9.98±0.21 3.13±0.33* 52.9±1.2*治疗组(n=49)治疗前 10.6±1.9 1.7±0.6 0.52±0.38 10.12±0.33 4.25±0.24 59.3±1.2治疗后 7.0±0.5*# 1.1±0.4*# 0.38±0.27* 8.25±0.21*# 3.00±0.32* 48.9±1.5*#
2.3 不良反应比较 所有患者完成治疗,无不良反应发生。
冠心病患者大多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即存在高粘滞血症(Hyperviscosity-Vsyndrome,HVS),致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阻力加大,流动减慢,尤其对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及微循环影响明显,组织血液灌注量减少,产生缺血缺氧的症状。如头痛、眩晕、颈强、耳鸣、视觉紊乱、四肢麻木、肿胀,继而可能产生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障碍。
药理学分析发现,红花黄色素(safflor yellow,SY)是由桔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的花瓣为原料,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取而成的天然色素,成分为红花黄色素A(SYA)和红花黄色素B(SYB)及其氧化物。由多种查耳酮类化合物组成,存在于红花的水溶性提取部位。深入研究红花黄色的临床应用包括液体型或胶丸型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本实验通过治疗组加用红花黄色素与对照组对比研究发现,冠心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2.22%和89.79%,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小有关。进一步分析治疗后2组血液粘滞性发现,2组治疗后各指标均低于治疗前,对照组除全血还原粘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各指标比较,治疗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除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翟穗燕等[2]研究结果一致,其应用红花注射液治疗慢性肺心病伴高粘血症的研究发现,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1),亦与杨志福等[3]研究结果相符,其应用红花黄色素对急性血瘀大鼠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检测发现,血液流变性中不同切变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比粘度均有显著性的改善(P<0.05)。张宏宇等[4]做了红花黄色素抗血栓和降血脂作用的实验研究,静脉注射红花黄色素(80、40 mg/kg)能明显降低大鼠血纤维蛋白原含量(P<0.01),本实验2组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间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药物用量或者应用时间有关。在红花黄色素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血栓形成的机制的研究中,臧宝霞等[5,6]研究发现,红花黄色素A(SYA)为血小板激活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受体拮抗剂,可明显抑制PAF诱发的家兔血小板黏附、5-羟色胺释放及血小板内游离Ca2+浓度升高;SYA还可明显抑制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总之,红花黄色素具有明显的降低血液粘滞性、抑制血栓形成、促进血栓解聚等作用,为其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但其发挥药理作用的分子机制、构效关系以及药代动力学尚不十分清楚,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1 苏荣彬,平其能.羟基红花黄色-A磷脂复合物及其微丸的制备研究.药学进展,2011,1:30-35.
2 翟穗燕,陈锐,吴学红.红花注射液治疗慢性肺心病伴高粘血症45例疗效观察.右江医学,2005,4:357-358.
3 杨志福,文爱东,贾敏.红花黄色素对急性血瘀大鼠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的影响.中药材,2001,24:283-285.
4 张宏宇,陈沫,熊文激.红花黄色素抗血栓和降血脂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1028-1031.
5 臧宝霞,金呜,司南,等.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血小板活化因子的拮抗作用.药学学报,2002,37:696.
6 臧宝霞,金呜,李英荣.羟基红花黄色素A抗凝作用的研究.中草药,2007,38: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