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英 梁珊 张莹 白风楼 杨峥莉
近年研究表明,孕激素在子宫肌瘤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腹腔镜较大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较大子宫肌瘤正成为一种常见术式,越来越受到广大要求保留子宫的女性青睐。我们对比观察米非司酮及长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为子宫肌瘤术前辅助用药,缩小肌瘤体积,降低手术难度,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3月至2012年5月在本院行腹腔镜较大子宫肌瘤切除的164例患者,术前均经妇科检查子宫体积>12孕周,B超检查诊断为子宫肌瘤,且至少1个瘤体直径≥9 cm,均具有手术指征。研究组(89例)术前应用米非司酮,对照组(75例)术前应用曲普瑞林,2组一般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2组子宫肌瘤情况±s
表1 2组子宫肌瘤情况±s
?
1.2 方法 研究组口服米非司酮10 mg,1次/d,连服3个月;对照组月经来潮5 d内,皮下注射曲普瑞林3.75 mg,28 d注射1次,共3次。
1.3 观察指标 用药前及用药后3个月后,B超测肌瘤大小,检查血红蛋白,3个月复查,询问月经情况,常规妇检。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用药前后肌瘤变化 研究组用药后肌瘤体积、子宫体积缩小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用药后肌瘤体积、子宫体积缩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红蛋白升高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临床疗效 与对照组比较,术后发热率及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3个月后研究组术前肌瘤最大径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手术项目比较±s
表2 2组手术项目比较±s
?
3.1 腹腔镜较大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操作可行性 对有保留子宫需要的患者来讲,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是最适合的理想术式。既往切瘤指征:单个肌瘤直径<10 cm,阔韧带肌瘤、肌壁间肌瘤或浆膜下子宫肌瘤,浆膜下肌瘤可不受肌瘤数目和大小限制;如为肌壁间肌瘤,一般少于3个;年满45岁,坚决要求保留子宫;或45岁以下,未生育[2]。随着腔镜器械的发展和微创技术的进步,较大子宫肌瘤越来越多的经腹腔镜完成,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肌瘤切除后瘤腔的缝合、创面的止血、防止副损伤特别是输尿管损伤。因此应用药物缩小肌瘤体积,从而降低手术难度就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3.2 药物缩小肌瘤体积的临床可行性 米非司酮与GnRH-α均可使子宫肌瘤缩小。米非司酮可与孕激素竞争受体,阻断孕激素作用,使子宫肌瘤体积明显缩小,盆腔解剖结构清晰,减轻盆腔充血,还可以非竞争性拮抗雌激素,破坏下丘脑-垂体-性腺轴,退缩子宫肌瘤,诱发暂时性闭经,可纠正患者贫血状况,使血红蛋白上升至正常,因此可减少术中出血量。资料显示,应用米非司酮后可以降低子宫血流,子宫肌瘤体积缩小39.8%,大大降低了手术难度,增加了手术安全性。短期口服米非司酮耐受性好,对全身影响小。而GnRH-α是通过与垂体中特异性受体结合,抑制性激素释放,类似药物性卵巢切除,从而缩小子宫肌瘤,停药后性轴调节功能恢复,但价格高昂,不良反应较米非司酮治疗者重且多。
腹腔镜下较大子宫肌瘤切除术是一种理想的保留器官的术式,集安全、微创、美观、有效于一体。正确选择患者,根据自己的手术技术水平,客观评估自己掌握的熟练程度对腔镜手术技巧,选择合适的病例,全面评估病情,通过术前应用米非司酮缩小肌瘤体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纠正贫血,诱导患者暂时性闭经,价格低廉,真正体现腹腔镜下较大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微创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石一复.子宫肌瘤治疗原则.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710-711.
2 丁小宁.不同途径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分析.河北医药,2010,32:2054-2055.
3 曹厚侠,吴黛琳,徐仰英.不同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疗效比较.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4359-4360.
4 林素兰.两种微创术式剥除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1,7:338-339.
4 李光仪,陈露诗,黄浩.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1163例临床研究.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