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强明
(冯强明:上海外国语大学体育教学部,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出现普遍下降的趋势,而体弱多病的尖子学生经常出现在学校校园中。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本文通过对上海市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和锻炼态度的问卷调查,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处理,全面客观地了解当前上海市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以及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情况,进一步分析锻炼态度与体质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为社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对象:随机抽取上海市七所大学大二、大三的14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400份,回收问卷14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1190份,男生540人,女生650人,问卷有效率为80.5%。
(二)方法:查阅了大量与锻炼态度和体质有关的文章、书籍、报刊和杂志,获取有力的资料论据。自制体质测量问卷一份:测试指标为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握力、1000米(男)、800米(女)。采用张力为教授的锻炼态度量表,量表分为8个维度即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本文仅从其中几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其与体质之间的关系。运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处理分析,获取相关的图表资料。
(一)大学生体质健康指标的确定:要想真切地体现个体的体质状况,仅仅依据个体的外观表象是不够的,需将抽象的体质健康概念具体化,并完成对体质健康状况的测量,即对个体体质健康的属性进行数量化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在不断地尝试对人的思维、能力和体质等各项特征和方面进行测量,个体的体质健康情况作为一个系统,具有其特定的复杂性,既需要像物理测量那样直接测量个体的身高体重,也需要选取特定的指标通过个体的外在活动反映其肌体的内在能力。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并根据上海市学校的实际情况,特设定以下六项指标:身高、体重、握力、肺活量、立定跳远、800米(女)/1000米(男)。各地市学校的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室中的身高体重测试仪、握力测试仪、肺活量测试仪和立定跳远测试仪,可分别量化学生的身高体重、握力、肺活量和跳跃水平;心肺耐力是通过测定学生800米/1000米跑的时间为依据的。以上几个测量指标折射出学生个体在营养、肌肉、爆发力、肺及心血管系统、耐力、力量和速度等方面的健康水平,由于各指标数据由健康检测室的计算机系统采集,保证了数据采集过程中的科学性,从而较准确反映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
(二)体质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性分析:从调查的数据分析结果可知: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72.74cm,女生为162.47cm;男生体重平均为65.74kg,女生为53.41kg;肺活量、立定跳远、800米/1000米、握力分别为男生3859.43ml、241.62cm、255.60s、45.77kg,女生为2831.10ml、181.89cm、221.68s、26.77kg。男生的各项体质指标明显高于女生,男女大学生在体质健康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如身高(男Mean=172.74女Mean=162.47,F=1.203,T=6.675,P=0.000)、体重(F=2.462,T=7.789,P=0.000)、肺活量(F=0.951,T=7.019,P=0.000)、立定跳远(F=2.503,T=12.935,P=0.000)、800米/1000米(F=20.295,T=3.920,P=0.000)和握力(F=2.703,T=12.801,P=0.000)。
男女生体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两方面原因引起的:其一,是由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引起的,男生天生好动、征服欲强,喜欢在别人面前展示自我。而体育运动恰好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尤其是具有竞争性和挑战性的运动。通过这样的运动他们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促进他们对运动的爱好,使他们形成锻炼的习惯,进而促进体质的全面发展。而女生恰恰相反,她们害羞、自信心不足等,因此她们不愿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这种性格决定她们平时很少主动地参加室外体育活动,再加上她们缺乏一定的运动技能,进而更制约了他们参加运动的动机,即使在体育课上,她们也是抱着一种混混的心态,得过且过从不积极主动地参加活动,再加上现在体育课的模式单调,内容较单一,因此更激不起她们对体育课的兴趣,久而久之,她们对体育活动也就失去了兴趣,她们宁愿坐在宿舍聊天、玩游戏也不去运动。
其二,是由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引起的。通过对上海市大学生的锻炼态度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可知:由调查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男女生在行为态度(F=0.815,T=2.336,P=0.021)、行为习惯(F=0.123,T=3.379,P=0.001)、行为意向(F=0.049,T=2.726,P=0.007)、情感体验(F=0.179,T=2.098,P=0.038)、行为控制感(F=0.418,T=2.933,P=0.004)和主观标准(F=7.308,T=2.073,P=0.041)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此外,还可以看出男生在锻炼态度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
(三)锻炼态度对体质健康的影响:采用张力为教授的锻炼态度量表对大学生进行调查。该量表分为8个维度即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本文仅从其中几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其与体质之间的关系,进而为增强学生体质提供有利的依据。从调查数据分析可知:学生参加锻炼的行为态度和目标态度只与肺活量有一定的相关性;而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与行为控制感与所有的体质指标都有相关性,其中在肺活量和立定跳远两方面存在显著的相关。
1.行为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体育锻炼习惯应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一项或多项体育技能并能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学生如果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他们就能积极主动的在课余时间去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通过体育运动负荷对机体的刺激,进而促进机体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来适应外界的刺激,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2.情感体验是学生在运动中由于动作熟练、美观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愉悦的情感。学生可以准确、协调、优美的完成动作,从中产生享受感、自豪感,并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领悟到体育的真谛并能从中获得愉快,他们便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而不是把体育看成一种任务,是为了学分而来的。所以,我们体育教师应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运动,领会体育的真谛。这样他们才能坚持参加体育锻炼,进一步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因此,具有高情感体验的学生,他们的体质水平比低情感体验的学生要高。
表1 目标态度对参加锻炼持续时间的比较(方差分析F=3.947,P=0.010)
表2 行为习惯对参加锻炼持续时间的比较(方差分析F=8.795,P=0.000)
(四)锻炼态度对学生参加锻炼时间的影响:采用张力为教授的锻炼态度量表对大学生进行调查。该量表分为8个维度即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本文仅从其中几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参加锻炼时间与其之间的关系。目标态度对行为有直接的发动作用。由表1可知:目标态度不同,学生参加锻炼的持续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差异主要存在于参加锻炼2小时及以上、1—2小时、半小时至1小时与低于半小时之间,而在前三者之间不存在差异性。行为习惯与参加锻炼时间也有一定关系,由表2可知:行为习惯不同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差异存在于持续运动时间在1小时以上和不到1小时之间。说明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每次运动时间都超过1小时,而行为习惯不良的人每次运动的时间都在1小时以内。
分析结果表明,目标态度明确、行为习惯良好的人参加锻炼的持续时间都超过一定的限度,而要改善机体的机能水平,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具有关专家的意见,指出每次运动的时间至少为半小时。由此可得出,目标态度明确、行为习惯良好的学生其身体机能水平比态度模糊、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要好。
调查结果显示,在体质健康方面男女大学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男生体质明显好于女生,主要是由于他们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所引起的。大学生的体质状况与体育锻炼的态度有明显的相关性,体育锻炼态度积极的学生,身体素质明显好于锻炼态度不积极的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次数和运动的强度。
(一)加强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由于锻炼态度与学生体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我们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传授一定的运动技能和一些科学健身的方法,使他们知道怎样锻炼才是真正适合自己,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特点、身体素质等各方面因素, 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把体育锻炼当作自己的终身需要, 而不会因各种原因放弃体育锻炼。
(二)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从调查研究中可知,女生体质明显低于男生,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女生对体育课上的内容不感兴趣,不愿参与到体育中,久而久之就养成一种厌倦体育的态度,更别提让她们主动参与运动了。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不能老停留在以往的教学理念中。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教材内容,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